你的位置: 乡村阅读网 > 历史 > 复兴的宋朝(下)
《复兴的宋朝(下)》最新章节 复兴的宋朝(下)赵恒刘娥全文阅读

复兴的宋朝(下) 公孙谏

主角:赵恒刘娥
主角是赵恒刘娥的小说是《复兴的宋朝(下)》,它的作者是公孙谏写的一历史类小说,文中的历史故事凄美而纯洁,文笔极佳,实力推荐。小说精彩段落试读:宋朝的全面进步则大大超乎想象,诸如文学、工艺、美术、制造、科技、商业,无不各有新创,会风貌为之一新,....
状态: 已完结 时间: 2020-01-03 12:54:48
在线阅读 放入书架

扫描二维码到手机阅读

  • 章节预览

宋真宗去世之后,宋仁宗赵恒即位,但13岁的赵恒很显然无法处理复杂的军国大事。所以宋真宗在自己的遗诏之中特别嘱咐了两件事,第一,尊刘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都由皇太后处置;第二,寇准、李迪可以托付。

意思就是让刘太后主政,寇准、李迪两个人来辅政。可是丁谓和刘太后都忌惮这两个人,所以把寇准贬为雷州司户参军,李迪为衡州团练副使,罪名是寇准和周怀政搞政变,李迪结党营私。寇准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忧虑成疾,于公元1023年62岁的时候病逝。中国历史进入了长达11年的女主主政时代。

话说这个刘太后的出身颇有些传奇色彩,咱们有必要做一番介绍。事情还要回到宋太宗在位的时代,当时的宋真宗赵恒还没有被立为太子,还在当襄王的时候,比较喜欢微服出巡。有一天这个翩翩少年又来到了开封府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忽然他看到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在那里摇晃着拨浪鼓跳舞,她的舞跳得不怎么样,但是声音甜美,人长得娇小玲珑美貌秀美,顿时让赵恒感到一阵目眩神迷,当即就把她招收到府中做了侍女。

根据刘太后自己的叙述,她的本名叫刘娥,祖籍太原,后来到了四川,祖先刘延庆曾经在五代十国时期做过将军,父亲刘通还跟着宋太宗参加过北伐,不幸途中病死。那个时候,刘娥刚出生不久,由她的外祖父抚养成人。后来外祖父病逝,她就嫁给了当地一个叫龚美的银匠,龚美走街串巷,为人打造银器,刘娥就咬着拨浪鼓招揽顾客。这一年,他们一路做生意,漂泊到了京城。但由于京城里的竞争太激烈,龚美的事业发展的不好,所以就想把刘娥卖掉。

于是宋真宗就派人给了龚美一些银子,把她买了下来。可是不久之后,这件事情被赵恒的奶妈给发现了,本着对未来的小皇帝负责任的精神,她把这件事情原原本本地对宋太宗赵光义做了汇报。

赵光义听说之后大发雷霆,哼,有这样的美女居然也不知道孝敬老子?于是他把赵恒找来劈头盖脸地训斥了一顿,勒令他赶紧把那个狐狸精、红颜祸水赶出王府。赵恒不得已,只得把刘娥安排在外面,算是金屋藏娇吧。

这种偷偷摸摸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宋太宗去世,他自己即位,才光明正大地把刘娥弄进宫里,封为美人。

刘娥进宫之后,地位一路攀升,从美人当上了妃子,并且得到赵恒的默许,只要生下儿子立即册封为皇后,可是她的肚子偏偏不争气,生了好多年也生不出来,这才产生了“夺子”的念头,这个计划得到了赵恒的批准支持并且付诸于实施。

儿子有了之后,赵恒立即就把她册封为皇后。据说,刘娥这个人从进宫第一天开始,就抓住一切机会苦学治国本领,而且非常聪明,博览群书,遍读经史子集,对国家大事颇有一番见地,宋真宗有时候就朝廷里的事情询问她,他都能引经据典地回答出来,其政治才干得到宋真宗的认可。

寇准死后,刘太后正式垂帘听政,但此时还有一个人和她争夺权力,那就是丁谓。丁谓跟刘娥耍小聪明,他通过刘娥身边的大太监雷允恭,说:“皇帝和太后都很累,皇帝每个月和群臣见面两次就可以了,一般的小事儿交给辅政大臣处理就可以。日常的事情,就让雷允恭转奏,太后决定之后,颁布旨意执行就可以了。

这样一来,军国大事儿就完全被丁谓和雷允恭两个人把持,等于把皇帝跟刘娥一体架空了。丁谓的小算盘打得够精。

他精明,刘娥也不笨,她知道丁谓想要独揽大权,不过丁谓是辅政大臣,没有一定的借口她也不能贸然行事。所以她在等待时机。

时机很快就来到了,几个月之后,朝廷为宋真宗修建陵墓,丁谓和雷允恭负责工程的一切事务,没想到中间出了岔子,陵墓下面出现了一道泉眼,大臣们弹劾丁谓雷允恭图谋不轨。刘娥抓住机遇,杀了雷允恭,罢免了丁谓。

史书记载刘娥在位的十一年,实际上是宋朝少有的一段盛世,她积极地改革吏治,整顿纲纪,为了防止朝臣结党营私,刘太后还以感谢朝臣的名义,让所有的大臣们把各自的子孙亲属的姓名呈报上来,随后制成图表,没到大臣们推荐官员的时候,她都要先核对图表,如果榜上有名就会失去升迁的机会。

此外她兴修水利,压制党项,完善科举制度,为宋朝的富强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时有很多的马屁精围绕在她的身边,劝她赶紧趁机当武则天改朝换代,还有个叫程琳的大臣向她献出《武后临朝图》,建议他先仿照武则天的故事,建立刘氏宗庙,一步步的蚕食宋朝的江山。

但刘娥把程琳的文书扔在地上,并且表态说:“我绝对不做这些对不起人的事儿。”看来他对赵恒还是有一定的感情的。

不过在有些事情上,她就没有这么公正了,比如说宋仁宗赵祯的生母李妃病逝,刘娥就准备按照下人的礼节来安葬,幸亏宰相吕夷简劝阻她,说:“皇上的生母应该用厚礼安葬!”刘娥听了之后非常生气,质问他:“你是不是想要离间我们母子感情?”

吕夷简赶忙说:“我这都是为您考虑,太后应该为你们刘家的人做长远打算。”意思就是警告他小皇帝日后有可能会报复。

果然,一年之后,刘娥病重,赵祯日夜守候在病榻之前,直到刘娥去世,都把她当成亲生母亲来尊敬。刘娥死后他非常悲痛,可是这时候一些老臣和知情人士就陆续向他透露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刘娥不是他的生母。

赵祯这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李妃,原来自己被骗了20年,不禁悲从中来,深感对不起生母而嚎啕大哭,从而产生了对刘娥的怨恨。

此时一些知情人士又向他透露,说李妃并不是正常死亡,而是被刘太后给害死的,死状非常凄惨。大约类似于魏明帝曹睿的母亲甄宓,被人灌下毒酒,米糠塞口,全身铁青,披头散发的样子(后来曹睿为生母报仇,杀死了郭太后)。

赵祯顿时觉得悲痛欲绝,想要报复刘家的人,随即派人包围了刘太后两个侄子的府邸,准备屠杀。可是后来又一想,刘娥这些年对他的确不错,不大可能做出这种事情来,于是爱恨交织之下,下令开棺验尸。

幸亏呀,幸亏刘娥当时听了吕夷简的话,这才没有酿成惨祸。当棺木打开之后,赵祯亲眼看到娘亲李妃身上穿着太后的衣冠,在水银的保护之下,容貌慈祥,面目如生,于是悲从中来,放声大哭。

回到宫里之后,先解除了对刘家的包围,然后在刘太后的遗像前面焚香祷告说:“大娘娘!背后的闲话真的是不能相信的,从今以后天下人都知道你的心意了,你的平生也因此而清白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倒霉还是走运全在一念之间。

宋仁宗这个人简单来说就是个书呆子,刘娥把他培养成了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知识分子,他有理性,而且很仁慈,就是缺少点能力和魄力,所以辛苦了一辈子,也没有做出什么太大的成绩,不过宋朝在他的手里还是有些进步的,最起码比起别的朝代,社会矛盾小了不少。

有了刘娥给他打下的良好基础,他在工作上也算是兢兢业业,处理问题认真负责,努力减轻人民负担,五代以来的乱世后遗症在他的这一代基本上得到了完美解决。但书呆子就是书呆子,虽然国家大事处理的很优秀,但家务事却让他弄得乱七八糟。

这还要从他的第一个皇后说起。宋仁宗年轻的时候,刘太后还在独断专行,当时他看中了一个姓王的女子,想要娶来当皇后,可是刘太后的侄子也看中了这个女子,于是刘太后就做主把王氏许配给了他前夫龚美的儿子(龚美现在叫刘美,和刘娥兄妹相称),理由嘛当然是说得冠冕堂皇一大堆,比如说门不当户不对什么的,让小皇帝哑口无言。

后来刘皇后又给小皇帝安排了一个姓郭的皇后,婚后两人的感情一直都不太好。主要是这个郭皇后仗着自己有太后撑腰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不允许赵祯接触后宫之中的其他女子,自己一个人吃独食。

刘太后死了,宋仁宗可以当家做主了,就开始自由地宠幸嫔妃。郭皇后失去了靠山,再也不能控制皇帝的私生活了,心里未免有些失落,再加上她性格彪悍,失落之余经常发脾气,不敢跟皇帝闹,就把气全都出在宠妃们的身上,于是一场闹剧开演了。

有一次,宋仁宗宠幸的尚美人当着宋仁宗的面奚落郭皇后。郭皇后那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一个耳光就打了过去,可是没想到宋仁宗正好站起来劝架,一巴掌就拍在了皇帝的龙脸上,打得火星四射。

宋仁宗大怒,顿时就想到了离婚这两个字,于是他把宰相吕夷简给找来了。吕夷简早就和郭皇后有矛盾,当即表示赞成皇帝结束这段痛苦而不幸的婚姻生活。还主动为皇上跑腿,去民政局排队。

宋仁宗离婚还不算,他还要给郭皇后更大的教训,于是下旨非说郭皇后看破了红尘主动要求出嫁当道姑,他表示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改变妻子的宗教信仰,出于对她的尊重,特地册封他为“玉京冲妙仙师”,并鼓励她努力修行,以便早日位列仙班。

这话可以骗得了老百姓却骗不了满朝的文武大臣,尤其是好像唐宋八大家中的范仲淹、欧阳修这样的人。于是他们联合了御史台的言官,一起来到垂拱殿门口***,******,并声称如果皇上不收回成命,还有可能酿成更为严重的***事件。

宋仁宗对他们的处理很简单,那就是把所有管闲事儿的人集体罢官,让他们回家待业,我让你嘚瑟。风波平息之后,宋仁宗感觉这下应该没人碍手碍脚了,于是就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甜蜜的爱情生活中,和尚美人、杨美人每天把酒言欢,吟诗作对,快活得不亦乐乎。

但是宋朝的言官和别的朝代不一样,他们有监督君王的责任,不久之后,又有人上奏,说皇上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希望他可以改正自己的错误。宋仁宗看完奏章,大笔一挥,此人又被罢官。

但随即他就病了,这次文武百官抓住了由头,非说皇上生病是在后宫劳累过度导致的。迫于压力,不久之后,他只好把尚美人和杨美人赶出了皇宫。随后册封曹彬的孙女为皇后,算是对功臣的一种安抚。

不过这事儿还不算晚,历史对宋仁宗的评价好像就是好色,更有甚者说他是爱美人不爱江山。后宫佳丽三千,他一个人也的确忙不过来,所以后来对朝政上的事情基本上就是敷衍了事,不管你问什么,他除了摇头就是点头,总之你不问最好。有时候还经常借故不上朝,在后宫里和妃子们鬼混。

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事情肯定少不了,如果没人处理,没多长时间国家也就完了。宋仁宗有办法,他把国家大事都交给宰相吕夷简。于是吕夷简就开始大权独揽任人唯亲***腐化控制朝政。

这种情况过了好多年,一直得不到处理,眼看着吕夷简羽翼日益丰满,大臣们生怕他有什么不轨的举动。正巧这时候,范仲淹又回来了,这位老夫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一生刚正不阿,看不惯吕夷简的德行。于是有一天他特地画了一幅《百官图》献给宋仁宗。

宋仁宗平时看美人图看的多了,***的都有,山水画也看过,但是看一群大老爷们还是第一次,就兴致勃勃地问他:“范爱卿,你是不是在性取向上有什么问题呀,拿这个东东给朕来看,莫非是想要让我给你指婚。”

范仲淹翻了个白眼说:“皇上,别说我那方面没问题,就算有问题也看不上这些东西,他们全都是吕夷简的朋党,比如说某某人某某人。”

当时宋仁宗没往心里去,因为范仲淹老这样,没事儿就喜欢弹劾这个弹劾那个,而且好多没有真凭实据。他本来想要跟范仲淹谈谈生活,没想到他扯到政治上来了,顿时觉得索然无味,干脆睡觉去了。

但是这件事情不久之后就传到了吕夷简的耳朵里,吕夷简勃然大怒,跑到宋仁宗面前指责范仲淹离间君臣关系,破坏他和皇上之间的伟大友谊,坚决要严惩这个挑拨是非的长舌妇。宋仁宗觉得有道理,于是刚回到京城不到一个月的范仲淹又下去了。

连范仲淹这样的人都遭到无情地打压,吕夷简真可谓是一手遮天了。欧阳修等大文豪集体要求给范仲淹***昭雪恢复名誉官复原职然后补发工资,还进一步要求吕夷简在报纸上公开道歉,此举引来的后果是,他们跟着范仲淹一起去了。

等到这些人离开京城的时候,居然没有人敢来送行,生怕牵连到自己什么似的。唯独龙图阁大学士王质跑到郊外去和范仲淹喝了个交杯酒。

这事儿后来让宋仁宗听说了,说是京城里传得纷纷扬扬,影响非常恶劣。就让四个宰相一起讨论,当然吕夷简也在其中,结果他们四个人当皇上的面差点上演了全武行,宋仁宗一气之下,把他们四个人也给发配到外地去了。

就在宋仁宗想要发布新的人事任命的时候,边关传来消息,出事儿了,出大事儿了,西北地区有一个叫元昊的党项人胆大包天目无王法,居然称帝了!

这是什么行为,什么宋朝任命的官吏居然敢公然称帝挑战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这是公然叫板宪法,公然对抗天朝,宋仁宗觉得这次不拍砖是不行了。

就在宋仁宗积极准备讨伐西夏的时候,元昊于建国称帝之后的三个月后,给宋朝发了一封快递。公元1039年,正月,大过年的,宋仁宗就收到了这封让他非常堵心的书信,信上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要求宋朝承认“大夏国”的合法地位,以后跟宋皇平起平坐。

宋仁宗对这件事儿非常重视,立即做出重要批示,收回给元昊的所有官爵和赐姓,断绝两国的双边贸易,并且在各大城市张榜,悬赏元昊的人头。赏金是定难军节度使,也就是以前宋朝给元昊的官职。一时之间,西夏境内赏金猎人云集。

元昊给宋朝的回复是:咱们感情破裂了,准备动手吧。

对西夏的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是宋朝主动,可是经过几次交锋屡战屡败,宋朝人又开始有些害怕了。

1040年的时候,宋仁宗再次启用范仲淹,但不是让他去翰林院舞文弄墨,而是把他派到西夏边境去抵挡党项骑兵,对此不知道范仲淹心里是怎么想的。但不管怎么样,这位老夫子接到命令之后,还是立即走马上任去了。

可惜的是,他的诗词歌赋在战场上没起什么作用,从1041年到1042年,双方大小战役五六次,每次宋朝都是损兵折将,都快被人打得不认识亲爹了。

最要命的是,为了应付前方的兵力不足,宋仁宗一个劲儿地在后面招兵买马,禁军和边防军的数目猛增,当然军费开支也在猛增,已经达到了开国以来的巅峰状态,他老人家有些吃不消了。偏偏范仲淹就是不能把好消息带给他。

他是多么希望自己一觉醒来,范仲淹好像李靖一样站在他面前,告诉他:皇上,西夏已经被我给灭了。可是后来他认识到,这种情景只能在梦中出现,范仲淹的确没有那个能力。所以,他开始走老爹的路线——求和。

西夏的元昊现在也不怎么嘚瑟了,他虽然在军事上打赢了宋朝,但被宋朝的经济制裁打得一败涂地,国内出现了罕见的经济危机,如果宋朝继续停止贸易,那么西夏就会彻底沦为第三世界国家。而且连寻求贷款的地方都没有,因为他和辽国也闹翻了,这位战神同志,天不怕地不怕。

幸好,经过一年多的谈判,双方终于达成了共识,元昊统一取消帝号,宋朝册封他为“夏国主”,宋朝恢复和西夏的双边贸易,并且每年给西夏五万两银子的保护费,等于又一次用钱买来了弥足珍贵的和平。

宋朝和西夏开战,导致很多地方兵灾不断,民不聊生,再加上因为国库经费不足,宋仁宗可能多收了点税,宋朝建国已经有几十年了,早已经没有了开始时的朝气蓬勃,统治阶层生活腐化,土地兼并人口买卖都非常严重,老百姓已经活不下去了。于是好多地方揭竿而起,发生了叛乱。

公元1043年的时候,山东、河南就连续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的目的只有一个,吃饭。

虽然说后来起义被镇压下去了,但宋仁宗也感到了统治危机,他知道再这样下去是不行了,必须要进行改革,当时叫变法。于是他就去逼迫范仲淹和富弼,“你们看朕的国家都成这样了,你们俩身为宰相必须要想想办法才行啊,反正我不管,你们必须把国家GDP给我搞上来,不然小心脑袋。”

范仲淹和富弼顿时就为难了,他俩舞文弄墨还行,提建议也成,但毕竟不是商鞅那样的政治家,搞这个外行,也缺乏魄力,真要变法心里还真没底。

范仲淹说道:“受辽国和西夏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总体经济这几年的确有些滑坡的趋势,尤其是咱们朝廷里太缺乏人才,而且徭役过重,这才导致一些刁民造反,皇上您别着急,我这就去想办法。”

没过多长时间,范仲淹和富弼还真拿出了一套方案,但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基本上都是些老调重弹的废话,没什么新意。范仲淹的改革方案,后来被称为“庆历新政”,主要有十条。简单来说就是:严格考核官吏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做官;改革科举制度;地方官吏不得保举和选派应该通过考核才能胜任。以上这四条,都是针对整顿吏治加强人才培养的,基本上从赵匡胤那一代就开始在做,所以说了等于没说。

第五,裁剪官员的土地,大白话就是降低公务员工资,给国家省钱。

第六,兴修水利,发展农桑,促进农业生产,从而让老百姓都富裕起来,过上小康的生活。

第七,让部分禁军屯田,自己动手解决吃饭问题,减轻国家的财政压力。

第八,减轻农民徭役。

第九,对以往犯罪逃跑的农民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朝廷统一颁布命令,地方必须遵守,否则严惩。

听起来好像头头是道,但这些改革除了第七条和第八条之外,基本上和老百姓没有多大关系,都是些口号性的东西,什么整顿吏治,重视人才,令行禁止,内容空泛,没有半点实际操作性,有的更加看得见摸不着,就算是施行了也未必有用,更何况最后还因为受到阻挠,胎死腹中。

就这些华而不实的所谓新政,依然遭到了来自贵族阶层的反对,因为前面有几条整顿吏治的制度的确伤害到了他们子孙万代的利益,所以反对派蜂拥而起,纷纷指责范仲淹和富弼破坏祖宗法度,罪在不赦。

宋仁宗是个书呆子,他不是秦孝公,甚至连刘备都不如,变法这种事儿他干不来,几句反对意见,就把他给击沉了。终于由于他的意志不坚定,这份白开水一样的变法内容,在一年之后,还没来得及真正实行就被全盘废除了,大宋王朝依旧故我。

万历新政失败之后,从1047年开始一直到1053年宋朝民变不断,今天东边,明天西边,反正总是让宋仁宗闲不下来。尤其是公元1049年的时候,广源州(现位于越南境内)首领侬智高的起义,影响最大。

当时在南方地区,交趾国向北扩张,吞并了广源州,侬智高本不想被他们控制,打算投降宋朝,可宋朝也有自己的难处,光是辽国和党项已经够他们应付的了,所以不想管这码子闲事儿,再说也的确鞭长莫及,所以就给拒绝了。

没想到因此招来了侬智高的怨恨。侬智高觉得宋朝见死不救,太不够意思了。所以起兵反叛,率军攻入广西等地。

三年以后,侬智高的势力越来越大,控制了两广大片的土地,而且攻陷了宋朝的重镇邕州,完事儿他就自我感觉很良好地公然称帝了。

宋朝人对什么事儿都能睁一眼闭一眼,唯独称帝这事儿过不去,在安抚了两次没有成功之后,直接派出国内目前的顶级战将狄青前往剿灭。

次年正月元宵节这一天,侬智高正在过节,狄青也下令犒赏三军,款待将士,给人一种他们马上要喝酒开吃的印象,侬智高顿时就松懈了下来。可是随后,狄青就整顿军队,于夜间夺取了昆仑关,直捣邕州,侬智高仓促应战,不敌狄青,城池被攻破,他独自跑到大理,死在了段誉的六脉神剑之下。

不过随后狄青就因为有功高震主的嫌疑,遭到弹劾,被免去了军权。宋朝就这样,对武将的监控从来都是最严厉也最不近人情的。

公元1049年的时候,咱们的正义之神包拯包青天出场了,他一出手就要求朝廷精简官吏。在包拯的奏折中指出,以宋朝的所有衙门和单位来计算,最多需要官吏六千人,可是经过他的统计,发觉官吏队伍已经达到了两万人之多。也就是说,同样的一个官,居然有三个人在做,那么国家就要多拿出三倍的工资。这可不是一笔小钱,希望朝廷纠正这个错误。

另外包拯还指出,宋朝的军队实在太多,军费开支每年都要占去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五,再加上皇帝推崇佛教,大兴土木,几乎每次到年底一查账,都能看到一溜赤字,这样下去的话,国家机器早晚都会瘫痪。

不过此刻的宋仁宗就像是个黑洞,可以吞噬一切奏章,包拯的奏章上去之后就好似泥牛入海没有了消息,他就继续跟帖,但大宋版主仁宗皇帝根本不给回复,也许包拯当时心里在想,那要是这样的话,这个论坛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垮掉吧。

公元1059年,伟大的政治家王安石横空出世,向宋仁宗呈送了一封万言书,指出国家财政日益紧张,不变法难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他还毛遂自荐,表示这个苦活累活,他愿意扛下来。可是宋仁宗没搭理他。

为什么没搭理他呢,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宋仁宗的身体不行了,根本来不及做这些事情了,据说1056年的时候,他就曾经中风,但是后来好了,估计也不可能全好,也就是能够吃饭走路而已,所以到了1059年,他很有可能已经不行了,顾不上这些事儿了。

现在他要做的就是尽快地册立太子。

当时司马光和韩琦等人一再上书要求宋仁宗赶紧册立太子,不然就要出事儿了。宋仁宗看着这几个人,心里骂他们大傻瓜,是老子不想册立太子嘛,老子连个儿子都没有,你让我册立个屁呀。

原来宋仁宗的家庭生活一直很不幸,早年间他曾经生过三个儿子,可惜全都没能长大。以后也算战绩辉煌,陆陆续续又有13个孩子出世,倒霉的是都是公主。也就是说,他现在根本就没有继承人。

宋仁宗没有搭理司马光的原因就是,他想再等两年,虽然他的身体不太好,可宫里的资源丰富,到处都是女人,说不定哪一天产房传出喜讯呢。

可是司马光等人都看得出来,皇上已经病入膏肓,根本等不了两年了。所以他们给皇帝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没儿子,有侄子啊。

司马光等人为他选的这位太子,是宋仁宗堂兄“濮安懿王”的第十三个儿子。你看人家这数字多辉煌,足可以让赵祯羞愧而死。儿子多的用不了,给你一个用用吧。

这位小王子叫赵宗实,据说他当时对太子的宝座一点也不感冒,屡次上书拒绝,表示自己才疏学浅无法胜任,请皇帝另请高明,而且还推荐了好几位。可也不知道怎么的,司马光和仁宗就看上这小伙子了,一句话非你不可。

公元1062年8月,感觉身体不舒服的宋仁宗采纳了韩琦的建议,他不是不愿意嘛,直接霸王硬上弓,下一道旨意,封你为太子,改名赵曙。半年之后,宋仁宗病逝。

这位赵曙同志啊,还真是皇帝之中的奇葩,人类中的另类,宋仁宗死的第二天,按照宋朝的规矩,太子应该“柩前即位”,于是大臣们就把他喊来,通知他从明天开始你就可以转正了。

按照常理分析,任何人遇到这种事儿都会在心里暗爽一把,可你猜赵曙怎么样,他惊慌失措地看着众人,连连摆手:“***不了,***不了。”说完之后,展开轻功,杀开一条路就往大殿外面冲了出去。

幸亏当时所有的大臣一拥而上,点穴的点穴,念紧箍咒的念紧箍咒,下面还有几个抱大腿的,总算是把这位爷给稳住了。见他这么激动,也不请化妆师了,有人直接解开他的发髻,有人替他穿上龙袍,还有的人按着他的脑袋,在宋仁宗棺材前面磕了个响头,嘿,这事儿就算圆满解决了。

赵曙先生现在已经是大宋朝的皇帝了。史称宋英宗。

小说《复兴的宋朝(下)》 第1章 西夏危机 试读结束。

书友评价

编辑推荐

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