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乡村阅读网 > 资讯 > 朱棣刘伯温小说全文阅读 朱棣刘伯温

朱棣刘伯温小说全文阅读 朱棣刘伯温

2022-05-07 13:02:47   编辑:书瑶
  • 孩子一定要知道的50个世界文明奇迹 孩子一定要知道的50个世界文明奇迹

    "本书从全球范围内遴选了50个千年遗迹,按照世界大洲分为六章,内容涉及城堡要塞、洞窟陵墓、园林宫殿、名镇古城、教堂寺庙、文明遗址等。本书从广阔的视角对世界50个文明奇迹进行了全方位、深入浅出的介绍,从...

    张振鹏 状态:已完结 类型:资讯
    小说详情

《孩子一定要知道的50个世界文明奇迹》 小说介绍

朱棣刘伯温是著名作者张振鹏热门小说里面的主角。这部小说文笔有保证,基本不会给读者喂毒,是作者很有代表性的一部婚恋生活小说。"本书从全球范围内遴选了50个千年遗迹,按照世界大洲分为六章,内容涉及城堡要塞、洞窟陵墓、园林宫殿、名镇古城、教堂寺庙、文明遗址等。本书从广阔的视角对世界50个文明奇迹进行了全方位、深入浅出的介绍,从而挖掘出它们所蕴含的历史的、文化的价值与意义,真实地再现了人类在各个历史文明阶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让我们充分体会先人超群的思想与智慧。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带给读者一份认知、一份震撼、一份充满人文关怀的乐趣和思索、一种对性情的陶冶、一种眼界的提高、一种人文知识的增长、一种人生阅历的丰富……"

《孩子一定要知道的50个世界文明奇迹》 南美洲文明奇迹 免费试读

  40.巴西***像

奇迹概览

  巴西***像是一座具有装饰艺术风格的大型***雕像,它位于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科尔科瓦杜山上,雕像中的耶稣***高高地耸立在山顶上,俯瞰着整个里约热内卢市。这尊巨大的***像是为纪念巴***立运动成功而建造的。

  巴西是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国家,全国有90%以上的人都笃信天主教。在***们看来,这座巨型的耶稣雕像是为普天下人而献身的“救世主”的化身。雕像中的耶稣身穿长袍,双臂平举,预示着博爱的精神和对巴***立的赞许。耶稣像面向着浩瀚的大西洋,展开的双臂远远望去犹如一个巨大的十字架,显得神圣而庄严。

  耶稣的身影与周围的群山融为一体,云团不时地在山峰间飘过。他张开双臂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是巴西人民热情接纳和宽阔胸怀的象征,也是世界最著名的纪念雕像之一。

⊙寻幽探秘:

   1.巴西在未独立之前是哪个国家的殖民地?

  巴西在历史上曾在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作为葡萄牙的殖民地。1822年9月7日,巴西宣布完全脱离葡萄牙而独立。

奇境珍藏

【科尔科瓦杜山】

  科尔科瓦杜山又叫驼背山或耶稣山,它位于里约热内卢的西部,瓜纳巴拉海湾的边上,海拔710米,山上古木参天,终年郁郁葱葱,景色十分秀美。

  科尔科瓦杜山的第一个别名来自于它的形状,好像驼背人隆起的后背;第二个别名是因为山顶有一座世界著名的耶稣像,所以又叫做耶稣山。

  巴西的蒂如卡国家公园也在这座山上,它位于科尔科瓦多山海拔380米处。这里有一座精巧别致的中国式凉亭,类似于中国的八角亭,八个檐上雕刻有色彩艳丽的飞龙。据说,这座凉亭是巴西国王唐·若昂六世在位时,当地政府为了表彰华工在巴西培植中国名茶的功绩而修造的,现在这座凉亭已经成为了中巴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山顶有座高30米的救世主耶稣的雕像,有公路和铁轨可以到达山顶。这里是欣赏里约热内卢风景的最佳地点,站在山顶远眺,轮廓独特的甜面包山、风景秀丽的海滩、世界上最大的马拉卡纳体育场、繁华的里约热内卢市景尽收眼底。

【***像】

  ***像高30米,基座高7米,是由法国雕塑家保罗·朗多夫斯基等人创作于1921年至1931年间,现在矗立于科尔科瓦杜山顶。

  1921年,在巴西人民庆祝独立100周年时,就有人提出了在当时的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建造一个纪念雕像,通过全国各地的征集评比,最终海克多·达西尔法·科斯塔一举夺魁。他提议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科尔科瓦杜山顶修建一座巨型的***雕像,让这位救世主伸开他宽大的双臂来拥抱这座城市,把他的仁慈与博爱洒向世界。

  1931年,雕像在科尔科瓦杜山顶落成。雕像的选址十分科学,无论是白天还是在夜间,从里约热内卢的大部分地区都可以看到雕像,而站在雕像旁,也能够把全城的景色尽收眼底。这尊雕像体积庞大,仅头部就高达3.7米,重约35.6吨;双臂展开,左右两手手指端之间的距离为28米,其中每只手重达9.1吨,两臂面积约为38平方米,重114吨;塑像基座面积为100平方米,整个雕像总重约为1145吨。

  雕像中的耶稣身着长袍,平举起双臂,目光深情地俯瞰着山下的里约热内卢市。雕像的落成大典相当隆重,有50名大主教和当时的巴西总统瓦加斯亲自出席,雕像装有照明灯,大典上当雕像开灯照相时,全巴西的教堂的钟声同时敲响,并为此而举行了两万次弥撒。

典故传说

【远行的***】

  ***像站在里约热内卢的海边已经80年了,重达1145吨的雕像制造和安装都是件大工程。

  雕像由外部和内部的填充物构成,外壳采用一种特殊石材和一些钛金属制成;内部填充物则是一种砂、糖和鲸鱼油的混合物。外壳的制作采用的是一种类似于浮水石的材质,虽然石质较软,但可以长时间保存,即使环境温度发生变化也不至于龟裂或变形。那个年代的巴西工艺师们不善于处理这种材质,于是由波兰裔法国艺术家保罗·朗多夫斯基在1926年到1931年期间先在法国造好了雕像的片段,然后运送到巴西来组装。为了保证雕像的细节部位在运输过程中不被损坏,其头部在被运上山顶之前一直浸泡在皂石中。到了巴西之后,再用小火车载上山去组装起来。

  这尊经长途运输而组装起来的雕像,一经落成就受到了巴西人民乃至世界人们的喜爱,并被评为了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知识百科

【弥撒】

  弥撒是一种宗教仪式,是拉丁语missa的音译,意思为“解散,离开”。弥撒圣祭是天主教最崇高的祭礼,来源于弥撒中的最后一句话:“Ite,missa est。”,即“仪式结束,你们离开吧。”根据《新约》记载,耶稣在传教3年后,预知自己会被捕并且受尽酷刑而死,因此在纪念逾越节的晚上和门徒共进晚餐。

  在耶稣牺牲后,门徒常常聚在一起重温耶稣的教诲和举行分饼仪式,后来这两部分成为一个完整的祭献礼仪。弥撒中,教友通过聆听圣道和参加圣祭,亲身参与耶稣***自我奉献于天主圣父的大礼。教会初期称之为分饼,西方教会在604年以后始称为弥撒。

  

 41. 马丘比丘

奇迹概览

  马丘比丘位于秘鲁库斯科省乌鲁班巴河左岸海拔2430米高的山上,三面临河,一面是连山的热带山林的悬崖峭壁,常年笼罩在云雾中。马丘比丘被认为是印加统治者帕查库蒂于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秘鲁时都有人居住。考古显示,马丘比丘并非普通城市,而是印加贵族的乡间休养的场所。

  它占地13平方千米,有太阳神庙、军事堡垒、祭坛、贵族庭院、平民住房、市场、作坊、广场、浴池等近200座建筑,还有连接山坡与城市的约3000级台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一体。山脊斜坡和后山还开辟有百余层梯田,用于种植粮食、蔬菜。因此,马丘比丘成了印加帝国的标志,

  16—17世纪之交时,这里遭到废弃。1911年被发现时,这里尚保留着印加时代的风貌。1983年,马丘比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遗产,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之一。

⊙寻幽探秘:

   1. 马丘比丘是个石头城,它的建筑体现出什么风格?

  马丘比丘的每个建筑都由巨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都打磨得十分光滑。石块与石块之间没任何黏合剂,却严丝合缝,甚至连薄薄的刀片都插不进去。这些石头中,有的重量不下200吨,据说其中一块石头有33个角,每个角都跟毗邻的石头上的角紧密结合。如此精密的建筑、细致的规划、惊人的重量在建造史上不得不称为“奇迹”。

奇境珍藏

【上城区】

  上城区位于马丘比丘遗址的西侧。这里也是城市区,以神庙、祭坛和贵族宅邸等建筑为代表。城市区的西部分为男子区和宗教区,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印加王宫和大塔楼。这两处建筑的石墙非常精美,可以与库斯科的太阳神庙和贞女庙媲美。

  城市区的东部也分为两个小区:服务区和妇人区。服务区主要建筑有磨房区,是印加人加工粮食的地方,还有相配套的房舍和仓库。位于妇人区的三门厅是整座古城最大的建筑群之一,内含有16个小区。帕查妈妈神庙也位于妇人区,是印加人供奉象征丰产的大地女神——帕查妈妈神的地方。

【下城区】

  马丘比丘的下城区是普通居民区和储物仓库区,这里的石造建筑材料和上城区相比,粗糙许多,建筑也不如上城区的宏伟高大,因此下城区又有“平民区”之称。

  平民区的尽头有一座研钵屋,这座石屋的地面上有两个类似研钵的圆坑。起初,考古家认为这里曾是印加人用来研磨食物的加工厂。后来根据考证发现,这两个圆坑在储水之后,是印加人用来观测日月星辰的“天文仪器”,研钵屋是设在下城区中的天文观测站。

【日晷】

  马丘比丘最著名的是矗立在高山之巅的一块怪异巨石,被称为“日晷”,印加人叫它“拴日石”。这块呈“凸”字形的石头是印加人的灵魂。印加人认为,巨石矗立之地就是世界的中心。印加人崇拜太阳,并把自己看成太阳的子孙。印加将自己的城市建在高山之巅,就是为了离太阳更近些。每当太阳西下时,他们总害怕太阳从此跌落深渊,再也爬不上来。传说每年冬至太阳节时,为祈祷太阳重新回来,印加人就会象征性地把太阳拴在这块巨石上。

  而且,马丘比丘的居民擅长天文,“拴日石”也起着观测天象的作用,人们通过石柱的影子来判断日期和时间,以安排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日晷底座石的角还起着指南针的作用。

【神庙】

  马丘比丘有着众多的神庙,其中的太阳神庙不仅是印加人祈祭太阳的场所,更是一座天文观测站。每年夏至时分,太阳光正好由太阳神庙东窗射入,准确地投影在庙中用来测量太阳升起点的石头上。

  而主神庙、三窗庙和圣器收藏室都是这里最主要的神庙。主神庙是一座三面围墙一面开放的建筑,其东西两侧石墙皆以巨石为底,并以打磨精细的石块垒砌而成,庙中还有一座巨石砌成的祭坛。三窗庙位于主神庙旁边,因为有三扇巨石叠成的大窗而得名。庙中立有一根石柱,据说是用来支撑屋顶的,石柱边还有一块代表天地宇宙的阶梯石刻,是印加神庙的重要标志之一。

典故传说

【消失的印加城市】

  1532年,数百名西班牙人攻入印加帝国,开始在那里殖民统治和疯狂掠夺。但是,因为马丘比丘地势险要,没有被西班牙军队找到,逃过一劫。直到1911年,美国探险家宾汉姆在寻找民间传说中“消失的印加城市”时,因走错路偶然在荒山蔓草间发现了一个古文明的最后驿站——马丘比丘。据说,被发现时,古城里散落着100多具骷髅,男女比例为1:10。

知识百科

【印加文明】

  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发展起来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它的影响范围北起哥伦比亚南部的安卡斯马约河、南到智利中部的马乌莱河,全长4800千米,东西最宽处500千米,总面积达9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超过1000万。大体说来,它包括了现今厄瓜多尔山区部分、秘鲁山区部分、玻利维亚高原地区、半个智利和阿根廷西北部。印加文明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并称为印第安三大古老文明。

42.复活节岛石像

奇迹概览

  复活节岛是东太平洋上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位于智利以西外海3600多千米处。岛屿呈三角形状,长24千米,最宽处17.7千米,面积为100多平方千米。岛上有很多死火山,其中3座较高的火山雄踞岛上3个角的顶端。

  复活节岛上形态各异的石像可谓是岛上的一大风景。岛上共有石像600多尊,一般高7—10米,重达30—90吨,所有石像均由整块的淡黄色火山石雕凿而成,并且都没有腿,全部是半身像,外形大同小异,有的石像还顶了一顶椭圆形的帽子,显得可爱却又充满了神秘色彩。

  关于这些石像的建造者、建造时间、建造原因以及它们又是怎么被运到这里的,一直是萦绕在众多游客和科学家脑海里的谜团。

⊙寻幽探秘:

   1.为什么称该岛为复活节岛呢?

  1722年4月5日,荷兰海军上将雅可布?罗格文率领一支100多人的舰队发现了这个神秘的岛屿。因为这一天恰好是***教的复活节,于是它便被命名为“复活节岛”。

奇境珍藏

【石像】

  岛上石像大多矗立在离海岸近的地段,它们有的竖立在草丛中,有的倒在地面上,还有的竖立在祭坛上。这些石像一般是用淡黄色火山石雕刻而成的。有的石像还戴着帽子,帽子是用红色岩石雕成的,形状像个圆柱,据说光一顶帽子就重达10多吨。有的石雕像身上还刻着符号,就像纹身图案。除此之外,还有比这些巨大的石雕像还要大一倍的石雕像,但它们多是半成品。

  这些石像的面部表情非常丰富,它们的眼睛是专门用发亮的黑曜石或闪光的贝壳镶嵌上的,格外传神。同时,它们大多额头狭长、鼻梁高挺、眼窝深凹、嘴巴噘翘、大耳垂肩、胳膊贴腹。所有石像都面向大海,表情冷漠,神态威严。远远望去,就像一群准备出征的武士,极为壮观。

⊙寻幽探秘:

   2.复活节岛上的石像重达90吨,雕刻这些石像需要花多长的时间呢?

  20世纪50年代,挪威考古学家海尔达尔雇6个当地人用石斧雕刻一座石像,但因为工作太辛苦,他们只干了3天就辞职了。按他们的进程估计,6个人用12—15个月的时间可以完成一座雕像。但运输这些雕像可能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了。

【复活节岛北岸】

  复活节岛北部的阿纳凯是全岛最富魅力的景点,岸上的棕榈树林青翠茂密。除一排威武的石像外,还有一片金黄色的沙滩。山体中央是著名的“七尊摩艾”景点。攀上全岛最高点特雷瓦卡山顶远眺,岛上的大小火山和四周的石像尽收眼底,浩瀚的太平洋与蓝天浑然一体,令人心旷神怡。

【采石场】

  采石场位于复活节岛拉考克火山附近,这里至今仍有300多尊未完工的雕像,并且大部分是用凝灰岩雕刻而成。1951年,考古学家在采石场考古人员找到了许多用钝了的玄武岩石斧,并推测这些石斧是雕刻石像的主要工具。

典故传说

【石像的由来】

  复活节岛上没有一棵树,地上的野草也稀稀落落,只有3个盛满雨水的小湖是淡水的惟一来源。那些建造了巨人石像的人怎么能在这种自然环境下生存呢?为了弄清这个曾经高度发达的文明消亡的原因,美国科学家亨特在岛上进行了考察。

  他猜测: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波利西尼亚人为了逃避部落间的冲突和战争,乘船来到这个岛上寻找新的栖身之地,同时他们带来了生活的必需品,如家畜和各种农作物的种子。那个时候,岛上覆盖着浓密的亚热带森林,到处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灌木和野草,绝大多数是一种现在岛上已经绝迹的棕榈树。

  一段时间之后,岛上人口越来越多,形成了具有复杂社会结构的地区性文明。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头领和祭司。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岛上开始了部落之间的纷争。每个部落和它的祭司都在力求表现自己强于别的部落。为证明自己的实力,也为了恐吓敌人,大家都争相建造石像。哪个部落建的石像大,就证明谁的实力强。所以,相对那些弱小和贫穷的部落雕凿的石像就小得多。为了搬运这些石像,他们大量砍伐树木,利用树干做“滚轮”帮助他们运输。最后岛上的树木被砍光,形成了今天的这般光景。

知识百科

【祭司】

  祭司是指在宗教活动或祭祀活动中,为了祭拜或崇敬所信仰的神,负责主持祭典或是祭坛上的神职人员。祭司依照信仰或神职层级的不同,有不同的称呼,如神父、牧师、祭师等。

  不同于西方社会正统保守的神职人员,古埃及的祭司不是为预测占卜或者与某位神明保持和谐关系而存在的,祭司的职位近似于一份日常的工作。他是法老的代表,负责维持埃及社会的良好秩序。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份重要的职责,就是加强宗教的影响力。所以,无论是社会职能还是神秘的宗教层次,祭司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43.科潘玛雅遗址

奇迹概览

  科潘玛雅遗址,位于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西北部大约225千米处,靠近危地马拉边境。遗址坐落在13千米长、2.5千米宽的峡谷地带,海拔600米,占地面积约为15万平方米。古城的核心部分是宗教建筑,主要有金字塔祭坛、广场、庙宇、象形文字石阶、石碑和雕刻等。

  玛雅从来都没有过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帝国,在整个玛雅地区分成数以百计的城邦。然而玛雅各邦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习俗传统上却属于同一个文化圈。而科潘就是玛雅文明中最古老且最大的古城遗址。科潘曾是当时玛雅的科学文化和宗教活动的中心,但是据记载,805年以后,玛雅人突然舍弃了科潘城北迁,科潘城随之变成一片废墟。这一切为科潘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科潘玛雅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寻幽探秘:

   1.科潘玛雅遗址神秘而又具有重要的价值,那么“玛雅”又是什么意思呢?

  玛雅是玛雅人、玛雅语和玛雅文明的统称和简称。另外,玛雅还是一个古地区的名称,是印第安人的一支玛雅人居住的地区,范围约为今墨西哥南部塔巴斯科、坎佩切、尤卡坦等州和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以及伯利兹外围地区。

奇境珍藏

【金字塔祭坛】

  在科潘古城遗址广场的山丘上有一座祭坛金字塔,高30米。金字塔上有一条宽约10米、长约60米的石梯直通塔顶,由2500块刻着花纹及象形文字的方石块垒成,共有63级台阶,在石阶两侧各刻着一条花斑巨蟒,蟒尾在山丘顶部。这个石阶是祭司和部族首领在玛雅人祭祀的活动中登上塔顶进行祭祀的通道。

  在这个梯道的每块方砖上都刻着象形文字,每个象形文字的四周均雕有花纹,梯道共刻了2000多个象形文字符号,这些图案和文字记载了玛雅人的重大事件。这段梯道是玛雅象形文字最长的铭刻,也是世界题铭学上少见的珍贵文物,由此被称为“象形文字梯道”。

【广场庙宇】

  在广场的中央,有两座有地道相通、分别祭祀太阳神和月亮神的庙宇,各长30米,宽10米。墙壁门框中有丰富多彩的人像浮雕。在两座庙宇之间的空地上,耸立着14块石碑,这些石碑建于613年至783年之间,所有的石碑尽管高低不一,但它们却都是由整块的石头雕刻而成的,上面刻满了具有象征意义的雕刻和数以千计的象形文字。

【遗址雕像】

  在科潘玛雅遗址中,有许多代表不同意义的雕像。

  在广场附近,一座庙宇的台阶上就有一个硕大的代表太阳神的人头石像,石像上还雕刻着金星。另一座庙宇的台阶上,还有两个狮头人身像,雕像的一只手握着一把象征着雨神的火炬,另一只手攥着几条蛇,嘴里还叼着一条蛇。另外在山坡和庙宇的台阶上,也耸立着一些巨大的、表情迥异的人头石像。而在另一个长1.22米、高0.68米的祭坛上,还刻有4个盘腿对坐的祭司。他们身上刻有象形文字,手中各拿着一本书。在这个祭坛的雕刻群中,还有用黑色岩石碎片镶嵌成花斑状的石虎和石龟。

典故传说

【古城堡的传说】

  美国考古学家曾经在科潘城附近的茂密森林中,发现过一座古城堡。而关于这座古城堡,还有一个充满神秘与浪漫色彩的古老传说。

  有一个顽童曾经对一位王子说,在森林深处有座城堡,那里的臣民正在遭受苦难,等待他去拯救。于是,王子一路披荆斩棘,进入了可怕的森林之中,果然发现了一座城堡。他进到城里,发现这座城堡的臣民都因为魔女的咒语而不醒人事。后来,王子发现了同样昏迷的城堡的公主,他看见如此美丽的公主却不幸遭此厄运,于是便产生了怜悯爱慕之心。王子走上前,亲吻了公主的前额,而公主经这一吻竟然苏醒了过来。随后,全城上下的臣民也都慢慢地苏醒。从此,这座城堡又“活”了过来,再一次充满了生机。

知识百科

【玛雅文字】

  玛雅文字是美洲玛雅民族在公元前后创造的象形文字,盛行于5世纪中叶。玛雅人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

  玛雅象形文字以近似圆形或椭圆为主,字符的线条更多地依随图形起伏变化、圆通流畅。一个完整的玛雅文字是由主符和一些字缀组成的,在主符前面的字缀叫做前缀,后面的叫做后缀,中间的叫做中缀。中缀又根据位置分为上缀和下缀。与英文的字缀有区别,玛雅文字的字缀大多数是发音的。

  迄今最古老的玛雅文字,发现于危地马拉北部丛林中一座早期的玛雅金字塔内。文字共有10个,被雕刻在泥灰板上,年代距今大约2300年,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到2世纪之间。现存的玛雅象形文字刻在石碑、庙宇及墓室的墙壁上,也雕在玉器和贝壳上。另外,玛雅文字也用类似中国毛笔的工具书写在陶器、榕树内皮和鞣制过的鹿皮上。玛雅文字的总量相当多。

  

44.库斯科古城

奇迹概览

  库斯科古城位于秘鲁的安第斯山脉,在海拔3400米之上的安第斯山脉的山谷中。城市建于1100年,在印加统治者帕查库蒂的领导下发展为一个复杂的城市的中心,它具有宗教和行政的职能。

  库斯科是座用巨大石头装饰外部并与广场接壤的城镇,教堂与城市的广场毗邻,在离市中心略远的地方分布着白色外墙的低矮民居。古城的四周是农业、手工业和工业区。16世纪西班牙人占领这块土地时,保留了原有的建筑,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新的建筑结构,他们在城内建造了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和宫殿。众多狭窄的石板街道在印加泥瓦建筑的城墙之间蜿蜒,犹如一条石头走廊。

  库斯科古城遭受了三番五次被毁而又重新建造的命运,所幸的是虽然历经风雨,但城中仍然保留了大量有价值的遗迹。这里宏伟壮观的建筑群彰显着印加帝国的强大,其建筑结构新颖而复杂,庞大而坚固,是美洲印第安人最伟大的古建筑之一。

奇境珍藏

【萨克萨曼圆形古堡】

  萨克萨曼圆形古堡是库斯科古城的主要建筑,它位于距库斯科古城1.5千米处的山坡上。古堡是俯瞰全城的巨大防御系统,据说其主堡是由印加王帕查库蒂在15世纪70年代时动工修建的,持续了50多年,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还没有完全竣工。

  这个巨大的建筑群从上到下共有3层围墙,围墙均用巨石垒砌而成,每一层都高达18米,长约为540米。古堡下层的台阶由石板铺设而成,长达800米。古堡的最高处是由3座塔楼围成的一个三角形,圆柱形的主塔基层呈放射状,其他两座均为正方形,是驻军之处。这里也是印加王的行宫,据说塔楼内部还有一个温泉。

  古堡的底下有用石头砌成的网状隧道,隧道和3座塔楼相通。这一宏伟的建筑不仅结构新颖,而且功能强大,是印第安人建筑中较为出色的建筑。

【军事广场】

  军事广场位于库斯科城的中心,这里曾经是印加帝国时期举行庆典的场所。广场的中心高高地矗立着印第安人的全身雕像,几条狭窄的石子铺成的街道呈放射状地通向四周。街道的两旁林立着许多土坯建造的尖顶茅屋,其中由石块垒砌而成的是印加帝国的遗留建筑物。现在幸存下来的一些宫殿、庙宇和房屋,多是从90千米外的安第斯山上采集的巨石垒成的。

  广场北侧的库斯科大教堂始建于1560年,历时100年才建成。这座教堂融汇了巴洛克风格和文艺复兴的风格,其顶端的钟楼上悬挂的巨钟重达130吨,据说这是南美洲最大的钟。每当钟声响起,悠远的钟声可传到40千米之外。

  广场东侧的拉孔帕尼亚教堂建于1668年,是全城最美丽的教堂,教堂的墙壁上有绚丽多彩的绘画,教堂内还有雕花的祭坛,它是印加人在太阳神庙的基础上建造的。

【奥林太坦玻遗址】

  奥林太坦玻位于山谷的西端,缓坡的尽头,它是印加帝国防御北部亚玛森部落的战略要地。奥林太坦玻遗址以玫瑰色的花岗岩为主要建材,是一处精美的印加石造建筑群。这里不但有精致的神庙,还有普通的民居和坚固的防御工事。

  它仍然保持着完整的古印加城市格局,这里的街道和几百年前的印加时代几乎相差无几。整个城市由空中看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布局,广场是城市的核心。所有的街道由中心开始渐渐伸向远处的山坡,被印加人称为“坎恰”的民居,现在仍然随处可见。遗址中的公主泉曾是印加王族的沐浴池,其巧妙的输水系统是水利工程中的奇迹。

典故传说

【太子的梦】

  传说,在第八位印加王还是太子的时候,曾经梦到维拉科查神(印加人崇拜的一位神)出现在他的梦中,并自称是印加王的先祖。维拉科查神告诫王子,要他警惕异族的叛乱。

  神明果然灵验,过了不久就发生了昌卡人的叛乱。由于维拉科查神的帮助,王子很快平息了叛乱,使民众免遭昌卡人的欺凌。此事大大提升了太子的威望,不久他就登上了印加王的宝座。

  为了向神明表示感谢,新国王就自称维拉科查,并按照梦中的记忆为维拉科查神塑造了一座雕像。

知识百科

【印加文明的消失】

  印加文明是西班牙人入侵之前,美洲大陆上传统印第安人文化的最大中心。印加有着当时美洲大陆十分罕见的体现在社会组织上的成熟与理性,以及由这套成熟的社会建制造就的诸多标志性的文化成就。考古学家认为,印加人的建筑技术、医学和织染技巧也相当的发达。

  关于印加文明的消失原因,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根据众多历史学家的推论总结,印加的毁灭有两大原因:一是西班牙殖民者的武力打击;二是因为西班牙人带来了美洲所没有的天花病毒。这两种原因使得印加的原著居民人口大幅减少,最终走向毁灭。

编辑推荐

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