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乡村阅读网 > 资讯 > 小凡李斌目录大结局-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完整版在线阅读

小凡李斌目录大结局-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完整版在线阅读

2022-05-07 19:26:48   编辑:灵天
  • 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 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

    "本书详细剖析了家庭教育中经常遇到的典型案例,以此来提示父母,对孩子说话一定要把握尺度,注意分寸,不要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编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所有的父母终止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语言伤害,提醒父母们嘴...

    张振鹏 状态:已完结 类型:资讯
    小说详情

《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 小说介绍

人气小说《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是来自作者张振鹏最新创作的婚恋生活类型的小说,小说的主角是小凡李斌,小说文笔超赞,没有纠缠不清的情感纠结。下面看精彩试读:"本书详细剖析了家庭教育中经常遇到的典型案例,以此来提示父母,对孩子说话一定要把握尺度,注意分寸,不要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编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所有的父母终止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语言伤害,提醒父母们嘴下留情,在平时不经意或者生气时,也要做到言语谨慎,对孩子的未来人生负责。传统经典《易经》言:“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说,对童蒙之初的孩子,要加以正确的启迪和有益的教养,当是圣人的功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人。为了让孩子信心十足地走上积极、健康、幸福快乐的人生。父母们当谨

《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 “一边去!我没空听你那些破事!” 免费试读

   父母无意识的一句话就可能伤害孩子敏感脆弱的心。比如,当孩子有事要向父母诉说时,父母说:“一边去!我没空听你那些破事!”说这句话时,父母可能并没有什么恶意,但在孩子看来,这种态度就表明了父母不把他当一回事。时间久了,孩子会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意义,起码在父母的眼里,远没有他们正在做着的事情重要。

   

为什么要倾听孩子

  

  不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是父母们的通病。尤其是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这一点就表现得尤为明显。学习倾听是父母的必修课。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关注就是他成长的动力。如果父母不愿意倾听孩子说话,吝啬给予他关注,他就会像没有充足养料的植物一样萎靡、没有活力。

  小洁刚学会十字绣,绣得还挺漂亮。这天,她在家里的小坐垫上绣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小兔子,她高兴坏了,兴高采烈地拿着坐垫给妈妈看。

  “妈妈,快看,我绣的兔子好不好看?”小洁举着坐垫给妈妈看。妈妈正在炒菜,头也没抬一下说:“赶快拿走,没看见我正在忙着吗?没空听你这破事,别在这里添乱!”

  小洁失望地走出厨房,看到了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的爸爸,她赶忙跑上前,拉着爸爸的手臂说:“老爸,您看,坐垫被我装饰得怎样?”爸爸头也没抬,说道:“嗯,很好,很好…… ”

  小洁觉得爸爸在敷衍她,就拿开爸爸的报纸说:“您怎么连头也没抬,您看都不看,怎么就说我做的好了?”爸爸有些生气了,说道:“把报纸拿过来,没看我正忙着吗?真不懂事……”小洁望着爸爸,眼泪差点掉出来。

  “作品”得不到父母的欣赏,她落寞地离开了客厅,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其实,这个画面在生活中时常出现。现代父母经常忙于工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有时回到家还要思考工作上的问题,这时孩子要求和他们谈谈话或是有事需要帮助,许多父母都会显得非常不耐烦,甚至出言伤害孩子。有些个性强的孩子,甚至会因此产生叛逆情绪,他们会说:“你们不是对我一点都不在乎吗?那好,我什么都不做就好了。”结果,把学习和生活搞得一塌糊涂。

  蒋严是个聪明又调皮的男孩,经常有一些小发明、小创造,比如,将家里废旧的沙发轱辘集合起来,做成小推车,将喝过的营养液小瓶子用线绑起来,做成风铃等。

  除此之外,他对于手工制作也乐此不疲。每次做完一个小东西,他都会拿给爸爸妈妈看,一开始,他们对他的小制作还有些兴趣,后来就渐渐地没兴趣了。此后,当蒋严再拿着自己的“宝物”向爸爸妈妈展示时,他们都会很不耐烦,不愿意听儿子说话,也不愿看他做的小玩意儿。

  时间一长,蒋严感到了父母的冷落,渐渐地停止了发明创造的脚步,性格也变得有些孤僻。就这样,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发明家变成了不爱言语的孩子。这时,爸爸妈妈发现了儿子的变化,可是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后来,在蒋严的班主任的分析下,爸爸妈妈才意识到,原来是因为自己对儿子的冷落,让儿子产生了性格上的变化。从此,他们刻意多倾听儿子的说话,很快他们发现,昔日那个调皮可爱的蒋严又回来了!

  不可否认,父母都有很多事要忙,但这并不是不倾听孩子的理由。倾听是了解孩子的一个很重要的渠道,通过倾听,父母就能正确把握孩子的思想状态,就会理解孩子。

  很多父母有这样的体会,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他非常喜欢和父母在一起,也喜欢和父母说话。当他上幼儿园的时候,上小学的时候,每次放学回家,在餐桌上总是不停地对着父母讲述学校里的趣事。

  可是,懂得回应孩子的父母有多少呢?事实上,大多数父母对孩子都是敷衍的,他们认为孩子们不可能有什么大事发生。可是,他们都错了,也许孩子们的事很幼稚,可是在孩子的世界里,那却是最重大的事。

  结果,父母一次次地错过倾听孩子的机会,而孩子也慢慢适应了父母不喜欢倾听他的态度。等到他到了青春期,思想越来越独立了,朋友也越来越多了,他渐渐地就向父母关闭了内心的大门,什么心里话也不愿意和父母说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面对同龄人侃侃而谈,而面对父母则一言不发的原因。

  这时,大多数父母开始着急了,为什么孩子不和自己交流呢?他们每天到底想什么呢?父母很想了解孩子,可孩子已经不愿意再向父母倾诉了。而父母却怎么也不会想到,造成今天这样后果的原因,竟然是自己没有在孩子小的时候倾听他说话。

  王芳今年上初二,父母发现,自从上初中以来,她就像变了个人一样,越来越不愿意和父母说话了。放学回到家后和父母打声招呼就进了自己的房间,吃完饭就回到房间把门关得严严实实的。

  父母无论问她什么,她从来不正面回答,经常挂在嘴边上的就是“不知道”、“还行吧”,如果父母问得多了一点,她就会变得很不耐烦。一到周末和节假日,全家人显得很尴尬,因为他们都没话说,彼此就像陌生人一样。

  时间一长,父母终于忍受不了了,因为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女儿最近的学习情况,也很想知道女儿在学校和什么人交往。这些问题,王芳从来不直接回答他们。他们对女儿的了解越少,越是感到担心,越担心就越是想问个明白,结果每次都被女儿没好气地回绝,弄得父母忧心忡忡,甚至怀疑女儿的心理出了问题。

  为此,母亲还专门请教了心理医生,在心理医生的引导下,母亲承认,孩子小的时候,大人确实比较忙,忽略了与孩子的沟通。但是,她不明白,为什么孩子突然会变成这样。

  心理医生告诉她,孩子其实并不是突然变成这样的,事情的发展都有个过程,发展到今天这种状况,说明了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一直不是很顺畅。久而久之,孩子丧失了与父母交流的欲望。

  母亲焦急地向医生请教,究竟怎样做才能挽回这个局面。医生说,恢复亲子间良好的沟通需要时间,对于孩子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要用真心来对孩子。和孩子谈话时,不要总是以父母的口气训斥她,而应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尊重,以平等心来换回孩子的信任。时间长了,孩子自然会感受到父母的爱,自然愿意与父母沟通。

  很多事例说明,倾听孩子是每个父母必须做的事。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没有让孩子养成倾诉的习惯,当他们长大后,自然不会主动与父母沟通。

  所以,父母工作比较忙不是借口,身体比较累也不是理由,关键是父母要有一颗想与孩子真诚交流的心。从心理学角度看,父母让孩子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感情都表达出来,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

  对孩子来说,他总希望父母能与他共享快乐或分担愤怒、恐惧、高兴和悲伤,而父母如果能用心来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就是对他最好的爱。

  

教子小贴士: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都喜欢向父母倾诉,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情绪上的安慰。这时,父母并不需要说什么,只要静静地听孩子把话讲完就足够了。作为倾听者,父母给予孩子的是关注和尊重,这就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因此,父母不能以时间宝贵为借口,而随意打断孩子,或者表示出厌烦的情绪,那样,就会伤害孩子脆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孩子,很可能向父母关闭心扉,变得自我封闭。

倾听孩子不要三心二意

  善于倾听的人会给说话者畅快淋漓的感觉,说话者会感觉自己受到了重视。人人都喜欢被倾听,都喜欢被别人尊重。可是,父母曾经这样耐心地对待过孩子吗?很多时候,父母都阻断了孩子倾诉的机会,还无视孩子伤心的眼神。

  其实,孩子希望能和父母交流,他也许会对父母吐露心事,也许会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和鼓励。这时,父母应该静静地坐到孩子身边,认真听他把话说完。然后,适时地拍拍他的肩膀,也许就能解决孩子的问题。试想,如果亲子之间如果能彼此倾诉,经常恳谈,孩子的成长道路肯定会顺畅很多。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在一座库房的大门上,有一把坚固的大锁,谁也打不开。粗大的铁棒自以为很有办法,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打开锁。它用了很大的劲去撬、捶,都无法打开。钢锯见状轻蔑地说:“还是让我来吧!”钢锯上场了,不过,任凭它左拉右锯,门锁还是纹丝不动。

  这时,一把不起眼的钥匙悄悄出现了,它瘦小扁平,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它不顾铁棒和钢锯惊讶的目光,轻松地钻进锁孔,一拧身子,一下子就把那把大锁打开了。铁棒和钢锯不解地问道:“你怎么能打开它呢?”钥匙轻柔地回答说:“因为我最懂它的心。”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大锁,唯有最懂它的人才能打得开。孩子的内心也有这样一把锁,其实,要想获得打开心锁的钥匙,有一个最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倾听孩子。

  但是,倾听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很多父母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忙了一天回到家,孩子突然凑上来和自己说这说那。如果不听就会影响孩子的心情,于是勉强坐下来听孩子讲,虽然耳朵在听,可是一句都没听到心里去。

  孩子说话时还经常询问父母的意见,这时,父母就会支支吾吾地应付几句。好不容易等孩子把话说完了,父母会想:“今天做了一回好家长,因为我坐下来倾听孩子了。”其实,这样的“倾听”还不如不听。因为孩子十分敏感,对于父母的情绪有很强的捕捉能力,如果父母敷衍孩子的诉说,他察觉后,自尊心就会受伤害。

  可见,倾听是一门大学问,首先要求倾听者要专注,切忌三心二意,专注的倾听对于倾诉者来说是一种无形的褒奖。孩子会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尊重,这种尊重会给亲子间营造一种积极友好的氛围。

  “知心姐姐”卢勤的儿子名叫李悦。小李悦出生时,卢勤正好处于事业的上升期,经常工作到很晚,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孩子。为了全身心地工作,她把1岁零8个月的儿子送进幼儿园全托,每周只接一次。

  小李悦从幼儿园回来,总是说:“妈妈,咱们谈谈话。”有一次,竟然哭着向妈妈请求:“妈妈,我知道你很忙,没时间陪我在家,可你能不能把我转到每天都能回家的幼儿园?”可是,卢勤没能满足他的请求,因为她和丈夫常常出差,没有时间照顾他。

  每次李悦回家,总是兴致勃勃地给母亲讲幼儿园里的事。孩子需要一个忠实的听众,而母亲是最合适的人选。遗憾的是,开始时卢勤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这个需求,总认为听孩子说话浪费了自己写稿子或思考的时间。所以,每次孩子和她讲话,她总是一副很忙的样子,眼睛左顾右盼,手里还不停地翻动着书报。

  没想到,她的“忙碌”给孩子的语言表达带来了障碍。由于李悦是个思维能力很强的孩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话说完,他就讲得很快,慢慢地讲话变得结结巴巴。这引起了卢勤的注意,她开始注意改变自己,尽量抽出空来,倾听他讲话。渐渐地,儿子竟成了她学习儿童语言的老师。

  卢勤说,是儿子把自己领入了奇妙的儿童世界,使她后来对儿童教育工作达到入迷的程度,也使她学会怎样用心去读孩子这本书。这本书,竟然还成了她当“知心姐姐”的教科书。

  对父母来说,听孩子说话并不困难,但是如果要做到用心听孩子说话,就不那么容易了。就应该像卢勤那样,不仅是给孩子一只耳朵,而是认真聆听孩子说话,并把他的话放在心上。

  有的父母经常这样说:“我是很想听孩子说话的,可是,他从来不想和我谈。”几乎每位父母都有类似的体验,通常父母在向孩子问了一大串问题后,得到的回答往往只是简单的“是”或者“不是”。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原因在父母。因为父母与孩子谈话时,并没有认真地倾听孩子。所以,当孩子跟父母说话时,父母尽可能放下手头的工作,听孩子说话,这能让孩子感觉自己受到尊重和鼓励,也很愿意说出心里话。

  因此,父母要真诚地面对孩子,听孩子说话要用心,要把孩子放在与父母平等的位置上。在良好的交谈氛围中,亲子间就会创建一种互动和双赢的气氛,孩子得到了理解和尊重,同时也释放了情绪;而父母除了掌握了孩子的思想状态,还能赢得孩子的信任。

  沟通从倾听开始,学会倾听,你就会理解孩子的世界,孩子也会更加理解父母。

教子小贴士:

  经常看到孩子兴冲冲想跟父母谈一些事,但父母大都以自己忙而推脱不理。久而久之,亲子之间的沟通就会发生问题。父母要有耐性,做个有修养的听众,耐心地去倾听孩子的心声。要积极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发自内心地赞扬孩子。只要父母耐心这样去做,用一颗包容的心去面对孩子,孩子一定会很乐意和父母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心事。

做触及孩子心灵的父母

  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内心,这是亲子沟通不畅的一个原因。不了解孩子,就抓不住问题的中心。即使与孩子交流,也很难把握住要点。这样的交流不能给亲子双方带来益处,最后只能以敷衍了事的形式而告终。

  孩子再小也都会有独立的思想,他有很多想法,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同时,他也急切地想知道父母的想法。可是,有些做父母的总觉得孩子的想法幼稚,不值得重视,认为孩子只要好好听父母的话就行了。试想,如此不平等的沟通,又怎能换来孩子真诚的回馈呢?

  现在的家庭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非常娇惯,特别是对孩子的物质方面的要求有求必应;另一方面,父母却从不懂得尊重孩子,不把孩子当做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人来看待,总是不顾孩子的感受替他安排好一切。当然,也从不考虑这样做有什么不妥,会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彬彬上小学6年级,从小生活环境优越,爷爷奶奶和父母都把他当做手心里的宝贝一样宠爱。他在家从来不做家务,父母把一切都给他安排好,他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虽说他快升初中了,可却不善于口头表达,在众人面前总是羞于开口,只要一说话就脸红。

  什么原因呢?原来,父母虽然爱他,却很少和他沟通。他们总是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给孩子,可是有时彬彬认为他并不需要这些。有时候彬彬会对父母的溺爱反驳几句,不过,这种声音只要一出现,就会被父母的唠叨声包围。他们会说:“你这孩子怎么不知道父母的心呢!我们把最好的都给你,你却不领情!”

  几次三番下来,彬彬学会了不说话,对于父母的关爱,他只有接受,很少提出意见。即使是一家三口在一起聊天,大多数也是父母在说,他在听。父母很少关心他心里想的什么,需要怎样的爱。他们已经习惯了对彬彬的关爱,彬彬只要无条件接受,他们就会感到高兴。

  时间一长,彬彬也懒得表达自己了,反正父母都给安排好了!可是,当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彬彬就会感到紧张,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觉得和陌生人交往特别不安。

  父母对彬彬的表现很不满意,认为他太老实,以后会被欺负。其实,彬彬今天的状况都是最疼爱他的父母造成的。他们一味地付出自己的爱,用爱封住了孩子想要表达的心。

  孩子想要表达的只是他眼中的世界,他的阅历、经验和知识都有限,所以,他必然不会说出让大人感到心悦诚服的言论,这些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虽然孩子思想单纯,但他的内心世界需要父母用心去体会。当孩子需要表达自己想法时,父母应该鼓励他勇敢地说出来。孩子的想法可能很幼稚,可是父母不应该轻视它们,应该感到欣慰,因为这是孩子开始独立思考的表现。

  在孩子的成长时期,他需要有人倾听他的心声,需要有人和他平等交流。此时,父母应当责无旁贷地成为孩子交流的伙伴。每位父母都想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俗话说“言为心声”,父母只要善于倾听孩子,就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孩子简单话语下的复杂思想。

   一位女孩这样描述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她说:

   “在学习方法上,父母几乎没有给我任何帮助,我的学习是自己来负责的。但是,我很高兴,我和他们的交流很多,他们给我的帮助都是思想上的。我很庆幸有这样的父母,他们很善于帮我解开心结。”

  “我成绩还不错,但是,有的时候我会过分重视名次。上个学年大考小考我基本都是班级里的第一名。有一次,班级里一个女同学竟然超过了我,她成了第一名,我屈居第二。我感到非常气愤,回到家,我对父母说:‘这次某某竟然超过了我,我真是很懊恼。说实话,我宁愿再后退几名,让几个男生排在我前面,也不愿意排第二名、让她排在我前面。’”

  “当时,父母觉得我的想法非常荒谬,可他们并没有大惊小怪地指责我。爸爸告诉我,我的心态属于一种不正常的竞争意识,我不应该总是提防别人超越自己,应该把精力放在提高自己的成绩上,这才是最重要的。”

  “后来我一想,爸爸说得很对,我不应该过分重视排名和成绩,这样的话压力会很大,反而发挥不好。我也不应该嫉妒某一个同学,而应该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弱势,尽量改正自己的缺点。到时,成绩自然就能提高了。”

   “事后,父母还心平气和地帮我分析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告诉我以后应该怎么努力。通过这次谈话,我明白了自己的弱点在哪里,也就不那么气愤了,也知道该怎样看待学习成绩以及与同学之间的竞争了。这就是父母给我的开导,我很感谢他们。”

  这位女孩和她的父母有非常好的互动沟通,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父母能触及到孩子的心灵,能轻易地了解孩子的思想状态,同时,孩子也能从父母那里收获很多智慧。这是父母需要学习的。那么,父母怎样才能在亲子谈话中“触及孩子的心灵”呢?

  第一,创造融洽的谈话氛围。

  父母与孩子本是一体,浓浓的亲情是亲子沟通的良好基础。但是,很多父母喜欢摆家长架子,这给亲子交流带来了很多困难。有些孩子认为和父母沟通非常痛苦,因为所谓的沟通就是听父母训斥。久而久之,亲子感情的距离渐渐拉大,孩子再也不想和父母说心里话了。

  所以,父母不要树立敌对气氛,不能一说话就板着面孔,还没说话就摆出了一副教训人的态度,要制造一种和谐的气氛,以真诚的心拉近和孩子的距离,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很放松,这就为沟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之所以会不欢而散,就是因为父母从来不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遇到问题,总喜欢以成人的视角来面对,不去理会孩子的感受,有时,甚至随便拿着孩子认为很重要的事开玩笑,给孩子带来心灵的伤害。缺乏了理解和爱的沟通是无用的沟通。所以,父母应该学会以孩子的视角来看问题,这样才能解决孩子切身的思想困惑。

  第三,和孩子沟通要以倾听为主。

  很多父母喜欢和孩子沟通,但是,孩子却不喜欢和他们沟通。原因是父母们大多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把和孩子的沟通当做自己的演讲会,孩子只有听的份,没有说的份。其实,懂得倾听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父母在孩子的话语中,要听出他的思想状态和问题所在,然后“对症下药”。

  其实,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理解和关怀,父母应该把这份温暖的感受送到孩子的心里。父母要想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必须用真诚的心去和孩子对话。

教子小贴士: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所以,父母无论工作有多忙,都要经常关心孩子,主动与孩子交流情感。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要做到有耐心、平等相待,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这样,父母自然会得到孩子的信任,孩子就愿意将自己的思想和学校里发生的事告诉父母。父母不仅可以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还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有助于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问题,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再忙也要听孩子说话

  

  据报道,有一位12岁小女孩感到非常孤独,她把一个希望和陌生人交朋友的小纸条扔到了大街上。纸条上面写着“希望有人和我做朋友”,并留有联系方式。

  乍看这条新闻,觉得这个小女孩在交友方面还挺有创意。继而又想:在她幼小纯洁的心灵里,可能真的没有能说上话的朋友,她非常寂寞,因此想尽办法来找个朋友说说话。这张小纸条,从侧面反映了现代孩子内心的孤寂,对做父母的是一个警示。

  不可否认,很多父母很少有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与孩子缺乏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状态。孩子放学回家后,全家人本应坐在一起说说话,聊聊天。可是,孩子常常一个人独守房间,除了要完成学校作业外,还得完成父母规定的课外作业——绘画、书法、舞蹈和钢琴等,因此,孤独寂寞感油然而生。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应该多赚些钱,以便让孩子能有更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过更好的生活。殊不知,父母对子女真正的关爱并非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应该意识到孩子情感上的需要,孩子需要和父母进行情感交流。

  关于情感抚慰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心理学家曾用猴子做过实验。他们把刚出生的小猴分为两组,一组小猴从小由猴妈妈抚养,另一组则由只可以提供食物的电动“猴妈妈”喂养。

  等小猴长大后,专家发现这两组小猴有不同的表现。由猴妈妈带大的小猴,行动更加灵活、且容易喂养;而由电动“猴妈妈”带大的小猴,不仅行为呆滞、还比较敏感、易怒。这说明电动“猴妈妈”虽然能给小猴充足的食物,但不能同它们进行情感交流,因此导致小猴出现很多问题。

  情感交流对动物竟然如此重要,那么,对于人类的影响又是如何呢?儿童心理学专家就此指出:儿童的孤寂应当及时给予化解,如果长期生活在内心的孤寂中,其心灵健康容易受到损害,久而久之会患上儿童抑郁症。

  儿童生来就活泼好动、天真无邪。但是,如果父母长时间冷落他,使得他长期不与人交流,就会逐渐变得沉默寡言、冷漠、害怕交往。缺少父母情感关爱的孩子,无论是智力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都明显逊色于和父母频繁交流的孩子。

  乔新是个5岁男孩,这个年龄的孩子本该活泼好动、爱说爱笑,可乔新却出奇地安静。幼儿园老师反映,乔新一学期只说了8句话!不仅如此,他在说话时,总是吐字不清,发音不准,而且还结结巴巴的。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名称和一些简单的话,他都不会说。

  这个现象让老师感到很疑惑,难道乔新的智力有问题?会不会是他的发音器官有问题?但经医生诊断后,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那么,是什么导致他沉默寡言呢?

  带着这个疑问,老师对乔新进行了一次家访。原来,在小乔新刚刚1岁时,他的父母就都出国学习了,把他留给了奶奶。在4岁以前的日子里,乔新整天和奶奶在一起。奶奶没有文化,爷爷过早去世,她长期一个人单独生活,养成了孤独、沉默的性格。所以,她除了照顾乔新吃饱穿暖外,很少逗他说话。就这样,乔新由于长期不与人交流,错过了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才导致了今天的后果。

语言是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孩子学说话时,如果缺少了和父母的沟通,就会造成孩子语言发育不良,可能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弥补过来,而且还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障碍。

  现在由于父母工作忙碌,直接把孩子交给老人照看的情况普遍存在。不可否认,老年人对孙子、孙女的照顾无微不至,但是,一般老年人的思维不如年轻人灵活,与孩子的交流沟通较少。再加上老人对孩子保护过多,或多或少地限制了孩子的活动,孩子与外界的接触很有限,使孩子既失去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也失去了与社会沟通的机会。这都不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在孩子生长发育最重要的幼年时期,他最需要与父母共度时光。心理学家提出,假如在孩子的幼年岁月中,父母无法花时间陪他,未来得用加倍的时间治疗他。

  心理学家还提出一项“亲子共享论”来说明这个道理。他们指出,亲子间一辈子应有12年的共享时间。如果父母只给他两年,那么就得在往后的岁月中,补足欠账的10年,甚至为了这10 年,必须连本带利地还他20年。

  天底下的父母没有不爱护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很多父母缺少正确育儿的经验和知识。他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去赚钱,却忽略了和孩子的沟通。其实,孩子的心智发展是父母花任何金钱都买不来的。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科学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成功成才的保证。所以,父母再忙也要抽出时间,用真诚的心面对孩子,打开自己的情感窗口,去倾听孩子心声。

  有位母亲非常爱自己的儿子,她对儿子的教育非常用心,以下就是她的教子心得:

  作为母亲,我很爱儿子,和所有的母亲一样,我对他倾注了几乎所有的爱。在生活上,我特别细心地照顾他,我观察儿子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以此来确定儿子需要什么。儿子特别信任我,但并不会依赖我。现在他已经上幼儿园,从出生到现在,他从未哭闹着缠着我不放或无理取闹,这让我很感激儿子,他很疼妈妈。

  关于做母亲,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孩子想什么。那么,怎样才能明白孩子的心呢?那就要花时间来倾听,倾听能够使孩子打开心门,能够增强他对母亲信任。

  有很多的母亲认为倾听并不重要,因为她们很忙,所以总是敷衍孩子,其实,这是她们不了解孩子。倾听孩子的谈话对我来说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因为我只有通过倾听,才能拿到通往孩子内心的钥匙。所以,无论我有多忙,当孩子需要我的时候,我一定会坐在孩子身边,听他讲他认为有趣的事。

  有时候,我会主动地和孩子聊天。在这个过程中,无论他讲得多么幼稚,无论我听得多么费力,无论要花多长的时间,我都耐心地、认真地听完他的诉说。这样,儿子会认为我很重视他,就会很乐意成为我的朋友。

  我并不认为儿子还小,有很多道理不懂,所以,我从不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来审视他,教训他。其实,和孩子讲道理是应该的,但是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小就随意地呵斥他,那样会伤了他的自尊心。要以尊重和平等的心和孩子交流,才能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这就是我对孩子的爱。现在,我依旧是儿子心目中最愿意亲近的人,也是他最爱,最尊敬的人。我相信,只要父母能正确地去爱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一定能健康成长。不要吝惜和孩子交流的时间,别忘了,孩子的成长才是我们一生最大的财富。

  可见,父母要时刻把握孩子的心理需求,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现代通讯工具发达,即使父母不在孩子的身边,也可通过信件、电话或网络关怀孩子。当父母身在外地,还能记挂着孩子的成长,与他交流感情沟通思想,孩子一定会非常感动。因为,亲情能够缩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父母只要想去了解孩子心理,就一定能做到。

  如果父母就在孩子的身边,就一定要和孩子经常沟通。一定要倾听孩子的话,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状态,了解孩子的切身感受。这样做,能使孩子和父母较亲近,促使孩子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教子小贴士: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知识越发显得重要,因此父母对孩子们的教育方面也更加注重了。父母在养育和教育方面投入了很多的财力和精力,这让很多父母感到很疲惫。可是,无论父母再怎样忙碌,都不能忽视和孩子的沟通交流,因为任何事都没有比给孩子施加“养料”更重要。父母要学会停下忙碌的脚步,给予孩子诉说自己的机会。这样孩子才会感到自己不是孤单一人,是被父母尊重和保护的,才会健康成长。

别把自己的情绪强加给孩子

  喜怒哀乐是人的正常情绪表现。在现代社会,成人都较为忙碌,有时一天当中就会因为工作而让心情变得起伏不定。所以,一些父母通常生活在焦躁不安的情绪中,难免会把这种情绪带到家里。

  当人心里有烦恼时,都希望自己能够安静地待着。可是,孩子并不知道父母的心情,他会像往常一样去亲近父母。此时,如果父母不能平复心情,任由情绪来做主,一定会将怒气撒到孩子的身上。而孩子,通常会成为父母发泄情绪的受害者,也被卷入坏心情中不能自拔。

  这天,玲玲的爸爸在单位遇到一些烦心事,下班回来后心情还不能平静,一直坐在沙发上生闷气。可玲玲并没有察觉到爸爸不高兴,仍像往常一样和爸爸说着自己在学校的开心事。

  “老爸,我告诉你一件特逗的事情,我们班的王元,今天上课睡觉被老师抓了个正着……”玲玲在爸爸面前手舞足蹈地说着。

  “哦?是吗?”爸爸没精打采地回应着。

  “对呀!您猜他怎么被老师发现的呢?”玲玲扯着爸爸的胳膊,故意卖起了关子。

  爸爸皱起了眉头,不耐烦地说:“我怎么知道?快去学习吧!”玲玲说得正高兴,没注意到爸爸的神情在改变,继续自顾自地往下说:“您猜一下嘛!您猜啊!哈哈哈哈……原来,他……”玲玲一边说,一边笑着推爸爸的肩膀。

  爸爸忍不住了:“你这孩子,这么不懂事,没看见我正烦着吗!做你的作业去!”玲玲被爸爸突如其来的吼声吓了一跳,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关上门,小声抽泣起来。

  谁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有情绪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父母常常将在外面工作的情绪带回家,以这种粗暴的态度面对孩子,时间一长,就会扑灭孩子亲近父母的热情。一些敏感的孩子甚至会因此而不敢再与父母交流,以后在学校遇到困难都不会再和父母讲了。

  孩子之所以想把心事告诉父母,说明父母是他最信任的人,父母总是带着情绪与孩子交流,就等于放弃了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机会。同时,也会把家庭气氛弄得一团糟。

   甜甜的妈妈在外企上班,平时工作压力很大,总是感觉很累。那一天,由于同事工作失误,她也连带着被主管批评了,她心里很窝火。

   下班后,她黑着脸去幼儿园接甜甜。在搭公共汽车时,司机由于操作失误,在她没完全上车时就关上了车门,把她的胳膊给夹住了。她生气地和司机理论,没想到司机反而怪她动作太慢。为此,她和司机发生了争执,心情变得更加糟糕。

   下车后,甜甜闹着要妈妈抱,甜甜妈妈憋不住冲甜甜大吼一声:“妈妈累,自己走!”甜甜惊异地看着妈妈,想哭又不敢哭。

   回到家,她灰头土脸地进门,这时,甜甜爸爸一句问候的话都没有,她又不由得生气起来。夫妻两个闷着头吃完饭,又为谁洗碗的小事推来推去,说着说着,彼此的火气都被点着了,开始横眉竖眼,大吵起来。

   事情过后,甜甜的妈妈反省到,自己受了主管的批评,情绪不好,结果连累无辜的女儿和丈夫都倒了霉。她思来想去,觉得自己不该将坏情绪传染给别人。

   这件事之后,她决定,以后在工作中遇到不开心的事,一定要学会忍让和自我开解,一定要在进家门前平息怒气,不能让怒气再伤害到孩子和家人。

   家庭是温馨的港湾,夫妻要珍惜这种温暖的气氛,才能给孩子带来好的成长环境。当情绪低落时,一是要有点忍耐和克制精神,二是要学会情绪转移,避免把不良情绪带回家。

  谁都知道生气不好,可是真到气头上,却很少有人能控制得住。所以,建议父母,在下次生气时,不妨用镜子照一下自己,镜子中扭曲的面孔往往会让自己都吓一跳。人在心情烦躁时,面部表情总是十分狰狞,有时自己都察觉不到。试想,父母如果经常对孩子这样一副面孔,一定会让他感到恐怖。

  有一次,一位女士回家时在电梯镜子里看到一张充满疲惫、灰暗的脸:紧锁的眉头、下垂的嘴角、忧愁的眼睛。这让她自己吓了一大跳。

  于是,这位女士开始想,当孩子、丈夫面对自己愁苦阴沉的面孔时,会有什么感觉?假如自己面对的也是这样的面孔时,又会有什么反应?接着她想到孩子在餐桌上的沉默、丈夫的冷淡……这些竟是因为自己!当时这位女士吓出一身冷汗,为自己的疏忽而自责不已。

  当晚她就和丈夫长谈,第二天就写了一张纸贴在门上提醒自己。结果,被提醒的不只是她自己,而是一家人,后来影响到整个楼的人。这张纸上的字很少,只有两行:进门前,请脱去烦恼;回家时,带快乐回来。

  这是一位有智慧的女士。家,应该是温暖的安乐窝,任何不良情绪都应该留在门外,要记得把快乐带回家。当家庭中某一成员的情绪非常好,就会使其他成员受到感染,这种情绪又会辐射出去,就形成了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反之,当家庭成员的情绪很低沉,那么,其他人也会受到感染,变得心情压抑起来。

  有很多有智慧的父母,他们运用了一些方法把自己身上不良的“信息”剔除,将良好的情绪带回家。其实,这样做不仅会使家人受益,也会让自己变得轻松。

  在北美的一个农场,农场主雇了一个水管工来安装农舍的水管。水管工的运气很糟,头一天,先是因为车子轮胎爆破,在路上耽误了一个小时,再就是电钻坏了,最后呢,开来的那辆载重一吨的老爷车趴了窝。

  他收工后,雇主开车把他送回家去。到了家门前,水管工邀请雇主进去坐坐。在门口,满脸晦气的水管工没有马上进去,沉默了一阵子,他伸出双手抚摸门旁一棵小树的枝桠。等到打开家门时,水管工喜笑颜开,和两个孩子紧紧拥抱,再给迎上来的妻子一个吻。在家里,水管工喜气洋洋地招待这位新朋友。雇主离开时,水管工陪他向车子走去。

  雇主按捺不住好奇心,问:“刚才你在门口的动作有什么用意吗?”水管工爽快地回答:“有,这是我的‘除烦恼树’。我到外头工作,总会磕磕碰碰,可是烦恼不能带进门,我就把它们挂在树上,让上帝管着,明天出门再拿走。奇怪的是,第二天我到树前去,‘烦恼’大半都不见了。”

  试问谁没有烦恼呢?而大多数父母缺少的就是这棵“除烦恼树”,也就是去除烦恼的智慧和方法。其实,这棵“除烦恼树”并不一定真地栽在家门前,它可以是无形的。父母要学会在平日繁忙的工作之余,在自己心灵的一角栽上一棵“除烦恼树”,可以在不愉快时,释放一下郁闷的心情,把烦恼暂时放在那里,开心地去过生活。

  假如问题真的非常严重,必须要回家思考时,也一定不要忘记用商量的口吻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很累,需要休息一下,静静地思考些问题。你能不能待会儿再来说话呀?”

  孩子一般都很善解人意,当父母这样说时,他一定不会再对父母“死缠烂打”,而会静静去做自己的事。他会静静地观察父母的情绪变化,等待父母的心情好转时,再蹦蹦跳跳地回到父母身边,说点悄悄话。

  父母提前告诉孩子自己的情绪变化,虽然也是拒绝了孩子,但是,这种拒绝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尊重。所以,他不会因此而怨恨父母,可能还会觉得很高兴。

教子小贴士: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人心理压力很大,但对父母而言,家庭也需要用心去维护,一定避免把“怒火”带到家撒在孩子身上。其实,回家发泄情绪很不理智,这样做不仅摆脱不了坏情绪,反而会影响其他家庭成员的心情。家是一个温暖舒适的驿站,一家人温馨、和睦相处,会让每个人的心灵都得到安稳。所以,父母要学会忍耐,学会消除那些坏情绪,尽量给孩子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附:父母不该说的类似的话

  父母应该认真倾听孩子提出的看法。孩子毕竟是孩子,其经验、知识的积累远不如父母,说出的话在成人看来,难免很幼稚、很可笑,但是父母切不要因此就打断孩子,不认真对待孩子的看法。其实,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一定会与孩子心平气和地探讨问题,听他讲清楚自己的意见与看法,而不是随着自己的性子打发孩子。

  所以,就让“一边去!我没空听你那些破事”从我们的嘴边消失吧!当然,类似这样的话也最好一并消失:

  

  “别说了!”

  “你那点破事,有什么好说的?”

  “再说!等你爸爸回来,让他收拾你!”

  “你哪来的这么多话呀!”

  “真想把你的嘴巴缝上!”

  “没看我正忙着吗?”

  “找你妈说去!”

  “回自己屋,跟你的玩具娃娃说去吧!

  ……

编辑推荐

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