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乡村阅读网 > 资讯 > 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全文阅读 习近平李克强小说无弹窗

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全文阅读 习近平李克强小说无弹窗

2019-04-13 09:26:18   编辑:听卉
  • 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 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

    佚名 状态:已完结 类型:资讯
    小说详情

《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 小说介绍

经典美文《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由著名作者佚名所编写的职场类型的小说,文中主角是习近平李克强,书中感情线一波三折,却又顺理成章,整体阅读体验非常不错。下面看精彩试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中国“互联网+”行动百佳实践》 07 第七章 “互联网+”现代农业典型实践 免费试读

农业一直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农业发展的目标和手段是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离不开“互联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摆在重要位置。提出利用互联网,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精准化生产方式、提升网络化服务水平、完善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四大着力方向。当前,一些企业紧紧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发展,走出丰富多样的、适合企业自身特点和需要的创新探索之路。

从企业实践来看,目前“互联网+”现代农业有以下几类典型创新模式:一是基于物联网的现代种养殖。依托物联网,构建智能农机作业、环境自动化监控、仓储物流管理、质量溯源等一体化的精准农业管控体系。二是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综合农业服务。利用电子商务打造农村工业品下行与农产品上行的双向快车道,并同步开展农民培训、生产指导、金融服务等多样化的服务,以信息流带动资金流、物资流。三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应用的全流程优化经营。综合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科研、生产、服务全方位的可视化、智能化,提升经营决策效率。这些新模式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提升,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更为广大农村地区、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互联网+”提供了宝贵经验。

案例21中化化肥:化肥智能制造及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实践“互联网+农业”

中化化肥有限公司

我国农业特别是化肥行业面临“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化肥零增长”三重课题。为了破解课题,中化化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化化肥”)积极探索行业转型升级道路,并在实践中结合“互联网+”的新趋势,以科学施肥为目标,着力进行化肥产业升级改造,切实提高生产、流通、使用效率,提高定制化服务水平,建设化肥智能制造及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深化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打造化肥行业“中国制造2025”的系统方案。中化化肥智能制造及农业综合服务体系的基本组成是“终端智能配肥机+云端数据库+电商平台+农业服务平台”,通过集成农业施肥大数据,实现肥料配方、生产、施用以及农业综合服务的智能一体化,在线下配备物流和农业服务体系,实现信息流和服务流的融合。为农户提供一站式、全程化的综合服务体系。

一、基本情况

中化化肥前身为“中化香港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化集团的成员企业,是中国最大的化肥供应商和分销服务商,涵盖资源、研发、生产、分销、农化服务全产业链。公司于2005年7月成功收购ChinaFertilizer(Holdings)CompanyLimited及其附属公司(化肥集团)后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00297),是中国化肥行业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

中化化肥在国际化肥市场上具有重要影响力,是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A)会员单位、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IPNI)全球17家理事单位之一。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化肥进口商,拥有逾60年的化肥国际贸易经验和国际贸易关系网络实力,是中国进口化肥的主渠道,为保障国内紧缺化肥资源供应、调剂余缺发挥骨干和建设性作用。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化肥生产商之一,拥有最齐全的大量元素、中微量元素肥料以及专用肥、缓控释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的研发、生产能力。公司在中国主要的农业省、农业县拥有自己建设的、国内最大的分销服务网络,覆盖了中国95%的耕地面积,是中国最大的化肥分销服务商。公司积极推进全球视野的资源获取战略,拥有磷矿资源位列国内前十。

中化化肥近三年经营情况(单位: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项目实施背景

当前,我国农业特别是化肥行业面临“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化肥零增长”三重课题。为了破解课题,中化化肥积极探索化肥行业转型升级道路,并在实践中结合“互联网+”的新趋势,提出了建设化肥智能制造及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打造化肥行业“中国制造2025”的系统方案。

一是提高粮食产量迫切需要科学施肥,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粮食的持续增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二是降低农民投入成本迫切需要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一方面,提升流通效率;另一方面,改善施肥效率。三是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迫切需要定制化服务,如针对性施肥方案以及作物解决方案。四是中国农业和化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化肥工业转型升级,减少资源浪费,减少水体、土壤污染,提升信息化水平。

(二)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化肥智能制造及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云端数据中心、电子商务系统、智能配肥终端、综合服务平台4个部分。实现的关键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化肥生产与终端个性需求的低成本对接,利用农业部数据库、农业科研成果奠定化肥配方的智能算法和农化服务的智力基础,以化肥生产企业为核心整合外部资源,最终实现化肥工业升级、农企信息对称程度提高、用肥数量和成本下降、种植过程科学精准、农民增产增收。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化肥智能制造及农业综合服务体系的工作包括:

1.智能配肥机终端的深度开发与建设。化肥智能制造需要进一步迭代研发智能终端配肥机,提高设备可靠性,提高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重点完善智能配肥机联网模块,优化信息传递、远程监控、远程管理功能。

2.开发电商平台,提升信息传递效率。继续开发完善电商平台系统。通过互联网的手段,以及更加优惠、便利的方式,为终端农户提供更加优质的农资产品、农技服务及其他配套服务(如供应链金融)。为终端农户提供化肥线上购买渠道。通过对农资渠道进行压缩和改造,压缩渠道费用,为终端农户提供低价、质优的化肥等农资产品。

3.开发农业大数据系统,完善算法平台。与农业部等部门深化农企合作,开发领先的农业大数据系统。整合连接农业部测土数据库、农业部专家数据库、地方农业部门数据库,同时挖掘整理互联网可检索数据,形成覆盖全国的农业大数据库。联合科研院校,开发农业种植方案和产量预测算法模型,并做到算法智能更新、自我优化。

4.着力建设云服务平台。围绕农民各项种植经营需求,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界面,向农民提供种植所需的全部决策支持和全流程辅导提示。并与线下农业服务力量结合,提升中化化肥在农业服务方面传统资源优势的线上体验,同时探索农业服务领域的“众包”模式,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整合,降低农业服务社会总成本。云服务平台建设将打造中国版的Climate,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5.深度整合农业金融服务资源。与融资、保险等金融机构跨界协作,通过化肥智能制造及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这一有效媒介,使金融服务更大面积地惠及广大农民。特别关注土地流转信托、天气指数保险等创新性农村金融解决方案的落地。

6.利用智能制造、电子商务、农业服务平台实现化肥生产、流通、种植的协同服务。一是利用电商网点和智能配肥服务站相融合,尝试一店一机或多店一机模式;二是依托电商的农村循环物流体系,实现低成本的化肥终端配送;三是连接农产品收购和订单农业电商,帮助农民撮合农产品销售。

7.以原型创新方式加速推进智能配肥服务站建设。有效整合体系建设中的各种资源,利用中化化肥销售服务网络和品牌仓储优势,结合各地农业发展实际和农民种植需求,加快推进智能配肥服务站网点建设,为配肥终端适配、电商平台和数据平台应用、社会资源整合、协同优势发挥提供实践验证和数据支撑,为项目的大范围推广和愿景蓝图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三)项目的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2015年完成了“互联网+农业”项目前期探索工作,培育了互联网能力,为资源整合做了充分准备。具体完成的工作主要有四项。

1.中化化肥“互联网+农业”战略规划。综合研究了各个农资企业在科学施肥、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探索情况和农业电商平台的运营模式,分析了农资产品生产、交易、流通、使用、服务各环节的特点和改造空间,明确了互联网对农业现代化建设、智慧农业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作用,确立了中化化肥“互联网+农业”的建设目标、实现路径和商业模式。

2.电子商务试点。2015年8月12日,第一家电子商务体验店在河南通许县上线运营。截至目前已经在河南、广西、湖北、河北、安徽开设了10家电子商务体验店。在试点区域实施过程中,发挥公司分销网络渠道优势,探索出以经销商+代理人的商业运营模式。在农化服务方面,探索总结了线上问题解答和线下预约现场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该线上销售与服务模式在广西柳州电子商务体验店运营效果良好,在后续湖北咸阳、广西宜州等地区推进过程中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

3.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落地模式探索。作为工信部全国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和农业部全国首批农企合作推广配方肥试点企业,我司主要开展了以下前期工作:获得农业部授权产品外包装标注“配方肥”字样,大力推进配方肥下地;将掺混肥作为重点战略产品进行营销推广,广泛搜集市场反馈信息;先后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合作建立了测土配方施肥科技中心,配置先进仪器设备,进行测土配方研究和服务试点;在公司层面成立了专门的农业服务职能部门,与业务部门和分销网络分工配合,整体推进农业服务战略实现;在河南、河北、辽宁、湖南先后投入了8台自动配肥机,进行智能配肥的试点试验,在此过程中,不断对设备进行改良升级和模式调整。

4.与政府开展合作。积极参加了农业部组织的信息进村入户现场会等活动,与吉林省农委、江苏省农委、安徽省农委等就业务合作进行接洽,希望能发挥协同优势,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提高经营效率,目前正在推进中。

在科学施肥方面,与“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县”的安徽明光市土肥站开展合作,就农企对接整建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合作利用政府土壤数据和服务资源,结合企业农资供应能力、电商服务能力、项目落地能力,开发建设智能配肥服务站进行合作对接。

(四)建设规模

2016年年底,中化化肥建设完成全国数据中心。不断完善内部数据库搭建,完善优化内部配肥算法,形成化肥智能制造及综合服务体系的中枢大脑。全年智能配肥机网点数量达到200个,初步产生规模效应。

2017年年底,根据我国地理位置和农业基础进行划分,联合当地政府农业部门及科研院校成立6个农化服务中心,进行区域作物研究、土壤检测与研究,形成农化服务团队,为当地农户提供田间作业指导、农业生产培训等服务,形成区域终端零售店销售的技术支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年智能配肥机网点,网点数量达到500个。

2018年年底之前,智能配肥服务站功能趋于完善,能够实现向周边农民提供全面的种植解决方案和线上线下服务,同时开始利用淡季承担一部分新型农民培训和电子政务下乡的公益功能。在全国乡镇布局1000个智能配肥服务站,服务规模种植的农民数量达到10万户,覆盖种植面积2000万亩,年提供配方肥100万吨。电商平台要达到200亿规模,覆盖1350万农户。

专栏河南中牟县智能配肥机试点

以我司在河南中牟县的智能配肥机试点为例,该地区种植结构以大蒜为主,自2014年秋季我司开始在该地区推广测土配肥项目,取得了明显的农民增产增收效果。2014年我司该区域共计销售智能测土配方大蒜专用肥“18-15-20CL”产品786吨,服务了15000亩的土地。根据大蒜整个生长期来看,测土配方产品与农民之前使用的某品牌18-18-18CL“三安”产品相比,农民节本增收效益明显。成本方面,农民之前的化肥购自农资零售店,单价200元/袋,而我司直接向农民提供的智能测土配方大蒜专用肥供货成本仅150元/袋,农民每亩可节约用肥成本50元。种植收益方面,通过有效的配方设计和种植技术指导,增产效果非常明显,每亩增产接近2000斤,按照目前的新蒜收购2000元/吨价格计算,每亩地农民可增收2000元。

三、经验效果

2016年1月27日,农业部办公厅印发《2016年种植业工作要点》,其中在推进化肥“减量化”行动中,重点提出“开展农企合作,加强与中化化肥等企业的合作,探索农企合作新机制,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加快推进配方肥到田,示范带动化肥减量增效”。

(一)提升种植水平,降低化肥用量,增加农户种植收入

1.预期目标。根据前期试验示范结果,大田作物使用配方肥可以增产6%~8%,节约成本60元/亩年。这也就意味着,到2018年,随着1000台智能配肥机的布局到位,将服务2000万亩土地,直接带来的效果:全国全年增产160万吨粮食(按80公斤/亩增产计算);全国全年节约成本12亿元;农民增收260元/亩,全国全年共52亿元。配方肥比传统化肥用量降低30%即减少化肥用量21公斤/亩年,预计全国降低化肥用量42万吨。

2.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智能生产网络建设之后,化肥智能制造及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和生态,中化化肥希望发挥自身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社会各方面经营主体参与到整个生态的建设上,也只有更多的主体参与进来,才能实现更大范围的数据积累和更广泛的数据共享、资源共享,才能够更好地提高云计算的准确性,才能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加优质更加高效的服务和支持。

智能配肥机的使用友好性和规模效应会随着网络覆盖面的扩大和测土配方的丰富程度而逐渐加强,复制和借鉴成本将逐渐降低,而云端数据库的共享价值也会被进一步放大。配方肥相对低廉的价格和针对性更强的施肥方式将形成带动作用,同时,灵活机动的电子商务交易形式和线上线下配套的农化服务体系也将提升农户的用肥体验。预计2020年将实现全国布局10000台配肥机,届时将实现全国全年增产1600万吨粮食,节约化肥成本120亿元,农民增收520亿元,降低化肥用量420万吨。

3.项目的成长性。化肥智能制造升级为“农业智能制造”模式后,将整合农业运营体系中诸多参与主体,将参与主体整合到平台模式中,降低多环节、多参与者造成交易成本畸高的现象,提高运营效率,提高收益,进而改变整个农业产业链现有的资源组织形式和运行模式,实现生产方式跨越式的变革。

项目的最大价值在于,通过智能制造、两化融合等概念在农资、农业领域地落地,做到“授之以渔”,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二)电商平台直达农户终端,降低农资流通成本

解决所覆盖农村地区的农资流通不畅、农技服务不足、农户耕种科学性不高的问题,2020年预计实现社会经济价值总额420亿~700亿元。其中,按照平台覆盖59%中国农户家庭,每户产量提升15%~25%计算的话,可增加农户种植收入410亿~680亿元;按照平台农资交易额135亿元,压缩流通环节利润10%~15%计算的话,可降低农资流通成本13.5亿~20亿元。

案例22北京农信互联:猪联网,创建“互联网+养猪”生态圈

北京农信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针对我国养猪业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北京农信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创造性的通过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与传统养猪业进行深度融合,创建了生猪产业链大数据服务平台——猪联网,为猪场提供猪管理、猪交易、猪金融等一系列服务,形成“管理数字化、业务电商化、发展金融化、产业生态化”的商业模式,为养猪户打造了一个360°的智能化服务体系。北京农信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国内服务养猪户最多、覆盖猪头数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养猪服务平台。猪联网的建设将实现“互联网+健康养殖”跨界融合,以数据驱动生猪全产业链整体变革升级,适当抚平猪周期,为国家生猪产业宏观调控提供决策数据支持。

一、基本情况

(一)北京农信互联科技有限公司介绍

北京农信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是大北农集团(002385)控股的一家农业互联网高科技企业,全面承担“智慧大北农”战略的实施,以“用互联网改变农业”为使命,专注于农业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建设,致力于成为全球最大农业互联网平台的运营商,推动中国农业智慧化转型升级。

公司以“农信网”为互联网总入口,“智农通”App为移动端总入口,已经初步建成“数据+电商+金融”三大核心业务平台,形成“三网一通”产品链,构成了从PC到手机端的快乐生态圈,实现对农业相关产业全链条的平台服务。

(二)猪联网介绍

在国务院发出供给侧改革的需求下,针对我国养猪业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农信互联创造性的通过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与传统养猪业进行深度融合,创建了生猪产业链大数据服务平台——猪联网,为养猪户打造了一个360°的智能化服务体系。

猪联网作为农信互联推出的智慧养猪战略核心平台,专注于猪业互联网生态圈建设,以农信网为核心将猪产业链相关主体连接起来,变外部产业链为内部生态链,形成猪友圈,构建智慧养猪生态圈,实现可持续盈利,开创了“互联网+”时代的智慧养猪新模式。

猪联网为生态圈内的用户提供猪管理、猪交易、猪金融三大基础***。猪管理是入口级产品;猪交易是把产业链连接起来,形成内部生态链;猪金融是为用户提供金融增值服务。从大数据到电子商务到金融,实现了从入口到整个产业生态链的整合,最终形成引领全国的行业公共服务平台。

二、主要做法

猪粮安天下。养猪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畜牧业的主体。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养殖和猪肉消费国,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64%,猪肉价格占CPI权重达3.03%。我国猪业虽已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仍面临着市场波动大、养殖规模化程度低、生猪疫情频发、质量不可追溯、交易成本居高不下、金融服务水平低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生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为了解决我国养猪户管理水平落后、交易效率低且不易追溯、贷款难等一系列问题,农信互联创建了生猪产业链大数据平台——猪联网,形成“管理数字化、业务电商化、发展金融化、产业生态化”的商业模式,为猪场提供猪管理、猪交易、猪金融等服务,以期促进我国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生猪产业供给侧的改革与创新,使“互联网+生猪产业”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创新驱动的重要领域。

(一)猪管理:技术创新融合

猪管理平台具体包括3个内容:一是通过集成无线传感器技术、个体射频识别技术、智能装备制造及云计算技术,开发规模化猪场精细饲喂设备与控制系统,实现养殖过程数据的在线化采集与精细化饲喂管控。二是利用环境监测与控制的物联网技术,包括基于ZigBee的无线组网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及智能环境感知技术等,开发监控猪舍环境温度、湿度、光照及空气质量的PC及移动端的软件及硬件远程控制系统,实现对养殖环境数据的自动采集与智能控制。三是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基于生猪生产过程盈亏动态模型及各种影响参数,开发跨平台的可视化实时监控猪生产盈亏曲线走势形态分析的专用软件或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养殖户量身打造集采购、饲喂、生产、疫病防控、销售、财务与日常管理为一体的猪管理平台,将包括猪场管理系统、行情宝、猪病通、养猪课堂等专业化产品。

1.猪场管理系统。猪场管理系统以猪养殖周期为基础,融入ERP管理思想,并依托科学的分析模型帮助猪场实现量化管理,为养殖户提供科学的日常管理决策支持。猪场管理系统包括:(1)进销财管理,进销财系统是为客户开发的进销存(进货、销售和库存管理)、往来管理和简单财务核算的理财软件,涵盖采购、销售、库存、费用、成本五大板块内容。(2)生产管理,猪场管理系统为每头猪建立档案,记录每头猪从出生或购买到售卖的整个过程,并构建生产预警模型对个体猪养殖关键节点进行提示,对异常情况发出警告。(3)指标与报表,猪场管理系统可实时对猪场各个指标进行分析,并自动生成专业化的生产报表、存栏报表、绩效报表等多种报表,让用户一目了然洞察猪场生产绩效。

2.行情宝。行情宝是一款为养殖户提供生猪价格查询和行情分析的应用。用户通过该应用不仅能随时随地了解全国各个地区的生猪及猪粮价格动态、行情资讯、每日猪评和行情预测,还可以参与报价、行情调查等进行互动,据此合理安排采购、生产和销售计划,减少盲目性。

3.猪病通。猪病通是利用大数据分析和建模技术,实现猪病多终端自动和远程诊断的应用。用户只要输入猪只类型和症状就可以自动获得可能的疾病诊断结果、疾病介绍和防治措施;用户也可以上传猪病照片和描述请专业兽医进行诊断。

4.养猪课堂。养猪课堂通过课件、文库、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提供猪场建设、繁育管理、饲养管理、猪病防治等多方面专业知识,为猪场经营者提供自我充电平台,帮助其提高经营、管理、养殖技术水平。

(二)猪交易:开创生猪流通新模式

猪交易平台主要根据养殖过程中的生产资料采购和生猪销售需求提供电子商务服务,主要包括农牧商城和国家生猪市场两个部分。

1.农牧商城。农牧商城汇聚了饲料、动保、种猪、设备等千余种优质商品,为养殖户提供一站式采购服务,养殖户线上下单,生产资料通过线下经销商配送至猪场。

2.国家生猪市场。2015年12月,农信互联与重庆科牧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资5000万元成立重庆农信生猪交易有限公司,其中农信互联持股80%,并由重庆农信运营着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网上生猪交易市场(SPEM)。国家生猪市场是对传统交易模式的创新,市场全年交易不停歇,充足的货源为屠宰加工企业合理安排生产提供了保障,健全的保证金制度为订立电子合同、实现线上交易提供了保障。为了解决农牧商城和生猪交易所的物流运输问题,平台将同步开发基于位置服务(LBS)的第三方物流平台,使生产资料和生猪流通轨迹安全可控,GPS车载定位系统可对目标车辆实时跟踪和轨迹回放,有助于形成生猪流通大数据,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国家生猪市场全国实时运行平台

(三)猪金融:探索金融服务创新

养猪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为打通猪金融各环节,农信互联布局了从征信、借贷、理财到支付的完整金融生态圈,推出了农信度、农信贷、农富宝、农付通四大产品体系,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猪金融”服务产品

续表

三、经验效果

猪联网目前已经聚集了超过1.1万个中等规模以上的专业化养猪场,50万专业养猪人,覆盖生猪超过1600万头,成为国内服务养猪户最多、覆盖猪头数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养猪服务平台。截至2016年7月6日,国家生猪市场共完成网上交易77亿元,日平均交易额超过8000万元,农牧商城累计完成网络交易额超过600亿元,农信金融为养猪户累计发放无抵押无担保贷款35亿元,帮助农户管理闲置资金109亿元,累计为养殖户实现理财收益5000万元。预计至2019年平台可服务商品猪≥4600万头,发放科技金融贷款100亿元以上,实现生猪电子交易量2亿头,交易额3000亿元。同时,猪联网所构建的全产业链服务模式,大大加快了养猪业的产业升级步伐,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一)开创智慧养猪新模式,提升养殖效益,保障食品安全

猪联网以猪为核心,以猪管理、猪交易、猪金融为依托,将猪产业相关的养猪户、屠宰场、饲料兽药厂商、中间商、金融机构、食品加工商、消费者产业链主体连接起来,形成闭环,形成猪友圈,通过构建生猪产业链大数据平台,彻底升级传统的养猪管理模式,开创了“互联网+”时代的智慧养猪新模式,有效提升了养殖环节的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率(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从17头提升至20头),降低养殖成本,提升猪肉品质,同时依托云平台采集记录商品猪从出生到出栏的关键性数据,并与猪交所对接,实现生猪生产过程可追溯,保障食品安全,实现以数据驱动生猪全产业链变革升级。

(二)开创生猪产业链流通新模式,建立生猪流通大数据,完善生猪价格预警和预测体系

农牧商城通过一站式采购服务,省去了大量中间环节,极大的减少了农资采购中的无效成本。同时,通过国家生猪市场可有效拓宽生猪销售渠道,提高售猪收益。国家生猪市场是对传统交易模式的创新,通过平台逐步积累生猪出栏数据、运输和调拨数据、屠宰数据、价格数据等,将有效地帮助养殖户制定生产和销售决策,精确地匹配生猪供需和推荐最佳售猪方案,帮助屠宰场建立的猪源库,推进生猪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从而提高整个环节的生产效率。

猪联网可实时获取全国各地的生猪交易价格,能够形成最真实可信的生猪行情大数据,建立生猪价格预警机制,指导各个主体进行生猪交易;同时,结合猪联网积累的生猪养殖大数据和外部数据,对未来的生猪价格进行预测,为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三)建立行业内最早的一个可持续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猪联网利用养殖户、经销商积累的经营、信用数据,形成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也不同于传统资本市场的第三种农村融资模式,建立行业内最早的一个可持续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农信资信模型,形成较强的信贷风险控制力,据此为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提供低成本、无抵押、快捷的信贷资金,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降低整个产业链的融资成本,提高猪产业整体生产运营效率。

(四)建立开放共享、互通融合、精准高效的大数据服务平台

猪联网以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决策能力,为政府、猪业相关经营主体提供了管理和经营抓手。通过猪管理、猪交易、猪金融采集到的数据及市场价格行情数据等,经数据模型计算分析,以可视化工具呈现生猪、生产资料等各类价格指数、实时价格行情、行业经营水平等实时数据,并洞察原因,追溯根源,预测趋势,指导养殖相关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分析、控制生产成本,改变传统的凭借经验来管理市场的理念,以智能化的数据分析作为指导生产的依据。同时也为政府供给侧改革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适当熨平猪周期。

案例23吉林农信:农业综合信息服务,集聚农业现代化资源

吉林省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吉林省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林农信”)成功建设“开犁网”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以“互联网+流通+服务”方式,将农业信息服务与农村电子商务有机结合,打造专属吉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目前,建成一个中心、打造两种模式、实现三个目标、服务四类群体、基本解决五大难题,并在吉林省建设2800家开犁信息服务站,致力于构建云架构、开放式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企业介绍

吉林农信成立于2000年12月,坐落于吉林省长春市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有员工122人,外聘农业各领域专家436人。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先后被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吉林省商务厅认定为重点扶持企业,被吉林省科技厅认定为吉林省科技企业,被吉林省工信厅认定为吉林省两化统筹重点企业,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经营应用型示范基地”“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创新型示范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被商务部认定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吉林农信公司一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农业信息化、推动科技兴农、实施商务运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将“农”字号的信息化作为重要基础,与电信运营商、媒体及相关涉农部门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电视、广播、平面媒体、基层农村信息服务站等信息渠道载体,面向吉林省农业、农村、农民开展农业综合信息服务。

现阶段业务发展紧密结合国家“互联网+”战略,围绕农业信息化与农村电子商务全面有机融合,投入公司核心资源,全力打造“互联网+流通+服务”模式的现代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二)主营业务

吉林农信公司主营业务包含农村电子商务与农业信息化服务两大板块,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在农业综合信息服务领域逐步探索出以农业信息服务为基础支撑,以农村电子商务为出入口,以农业信息化为手段的农村电商与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融合发展的“互联网+流通+服务”模式。

1.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业务。立足吉林省农业大省资源优势,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建设开犁农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形成面向农村市场的双向O2O模式,实现了上行电商与下行电商并行发展。(1)工业品下行:实现农业生产资料,农村日用百货以及医药产品下行电商。(2)农产品上行:果蔬生鲜、特色农产品、粮油调料、传统滋补、休闲食品等品类上行电商。

2.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业务。经过多年的运营发展,公司已建成并运营资源数据与技术研发两大中心,已建设农业物联网平台、农产品流通溯源平台、12316和12582语音与短信服务平台、手机测土配方施肥指导服务平台、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等12项子平台,面向农业生产、农村经营、农民生活以及农村社会管理等领域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支撑,服务于全省9大地区、61个(县、市、区)、240余万(语音、短信平台注册)的农户。

农业农村全产业链闭环服务模式

(三)近三年收入情况

2013—2015年主营业务经营业绩(单位:元)

二、主要做法

总体建成了一个中心、打造了两种模式、实现了三个目标、服务了四类群体、解决了五大难题。

建成了一个中心:即建成了一个核心资源服务中心,即集成了全省农业系统及所有联盟合作单位各类资源汇集的开犁云资源服务支撑中心,能够提供和满足农业生产、农村经营、农民生活、涉农管理等全产业链条的闭环服务。

打造了两种模式:一是打造公益服务与增值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二是打造电子商务与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

实现了三个目标:一是可持续运营的发展目标。二是满足用户需求的全产业链闭环的服务目标。三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

服务了四类群体:面向各级政府、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广大农民开展各类服务应用。

解决了五大难题:“三农”生产生活中的买难、卖难、获取信息难、办事难、就医难等现实问题。

(一)实施背景

在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战略背景下,吉林省“三农”信息服务面临如何进一步夯实业务基础,创新服务模式,增强信息业务关联,扩大信息资源规模,提高“三农”用户总量与黏度,建立新型涉农信息服务渠道等一系列问题。

在新形势下的产业机遇与市场挑战面前,吉林农信公司依据现有农村信息服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公司业务发展战略,建设围绕“互联网+”的现代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目的是以互联网为依托,实现农业信息服务与农村电子商务的有机融合发展。

(二)建设内容

1.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内容。农村电商不仅仅要将优质农资、日用品引进到农村,更要将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卖出去,才能形成有进有出的良性流通模式,解决各级政府和农民最关心的买难卖难问题。吉林农信公司通过打造自有平台——开犁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采用农村电子商务双向O2O模式,以此为基础,采用多平台销售模式,积极对外寻求合作,与淘宝、京东等大型电商合作,拓展吉林省农产品销售渠道;充分利用公司自有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提供所需的各类农业信息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平台上线产品提供农产品质量溯源信息查询服务,物联网技术应用服务、远程视频监管服务等,推动科学生产管理,发挥农业专家服务的资源优势,提高产品质量,塑造品牌竞争能力,促进产品销售。

2.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建设内容。建设完善了12316新农村热线、12582语音短彩信服务平台、开犁农业物联网应用服务平台、开犁溯源服务平台、远程视频诊疗服务平台、测土配方施肥指导服务平台、易农宝手机App等为电子商务提供支撑的配套服务体系。围绕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开展需求服务。产前可为农民提供专家咨询与指导、测土配方施肥指导、产品溯源信息查询、生产资料直购等服务;产中可提供专家全程跟踪指导、远程视频诊疗咨询、农业物联网监测、灾害预警预报、农业气象信息等服务;产后提供农产品直销、贮藏运输指导、农产品价格行情及市场预测、供求信息对接、农产品溯源信息跟踪等,形成了以公益服务(对农信息服务)促进增值服务(电商服务)发展,以增值服务推动信息服务应用的可持续运营模式。

(三)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方式方法

1.农村电子商务入户难。为了有效解决农业电子商务信息进村入户、农民直购优质农资的问题,平台从全省九大地区8715个行政村的小卖店、超市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中,选择符合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电子商务连锁网店)建设要求的站点2800家,为其配备相应设施设备,统一牌匾、管理制度、服务标准等,建成覆盖全省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平台每年定期为站点负责人免费提供电商业务培训,利用语音短彩信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实时解决服务站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2.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难题。充分发挥农村信息服务站(电商连锁网店)作用,由站点为农民提供在线浏览、下订单、在线支付等交易的代操作,同时承担本村物流配送服务以及向周边农民宣传、推广应用电子商务,保障了信息流的全面畅通;先后与吉林省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多家银行开展平台在线网银金融结算支付合作,统一为站点配备POS机,为站点负责人及周边农民免费发放银行卡、开通网银,实现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对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消费者,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在线支付服务功能,基本解决了资金流问题;采用供货企业自身物流与乡村草根物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面向省内乡村一级的物流配送服务,初步解决农资和日用品进村入屯到户的物流配送问题。

(四)创新发展

1.技术创新。围绕着农业信息化与农村电子商务的有机融合,建设完善开犁吉林省农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淘宝特色中国·吉林馆、12582农信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测土配方施肥指导服务平台、农业生产物联网技术应用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平台等十二大子平台,形成了农村电子商务差异化服务的全案解决方案。

2.组织创新。在农业经济信息服务领域,围绕“互联网+”形成以政府为产业先导,信息为服务媒介,市场为参与主体的吉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宏观调控方面的优势,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加速吉林省现代农业形成多元化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

3.模式创新。打通现代农用机械装备、吉林省智慧农业物联网平台、吉林省“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以及“三农”金融服务之间的信息链,形成农业生产、加工、销售、金融于一体的多功能产业体系,实现从土地流转、测土配方、农资电商、期货交易、农机作业、产品营销、市场交易、金融保险、产品溯源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在资源配置与市场调节优势作用。

三、经验效果

(一)农村电子商务与信息服务相融合的发展模式

“互联网+流通+服务”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了农村电商服务与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有机结合,紧密联系现代农业生产活动的各劳动主体,强化信息覆盖渠道建设、信息资源归集与用户群体规模,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等融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通过吉林省12316热线平台与12582语音短信平台、开犁微信公众平台、开犁LED无线发布平台、开犁ERP、开犁TMS、吉林省“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媒体资源,黏合农业、物流、制造、贸易等农工贸领域的企业、组织与个人,加速农业产品流动速率,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使用成本,促进并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效率。

(二)实现公益服务与增值服务互促共进

建立公益性农业信息服务站与增值性电子商务连锁网店相结合的可持续运营发展模式。通过电子商务直购农资、日用品、医药、充值缴费等服务增加农民服务收入,通过专家咨询、农情跟踪、农技推广、务工就业、寻医问药、教育培训等服务,增加服务站的服务功能,帮助服务站打响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在发展过程中,实践证明,逐渐形成了以公益服务促进增值服务,以增值服务推动信息服务的可持续运营发展模式。

(三)经济效益逐年提升成效喜人

帮助农民节本增收。通过对农电子商务服务,平均每个农村信息服务站(电子商务连锁网店)每年预计可增收万元左右,全省2800个信息服务站(网店),可增加服务收入2800万元左右。广大农民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直购质优价实的农资、直销农产品,减少了中间环节,预计可帮助全省380万农户减少生产投入成本亿元以上。

帮助企业减少流通成本。减少了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多个中间环节,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投入。通过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营,未来2—3年公司可实现2.5亿元的交易额,前景广阔。

(四)社会效益愈加明显影响力强

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农业产业升级,正在以产业投资的跨界和产业运营的融合等方式进行。通过涉农电子商务应用,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与城市信息隔绝的现象。将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通过带来商业模式的转变,有利于引导和拉动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转变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有利于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新兴的合作经营组织,走合作化道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引导和拉动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利于引导和拉动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改革和推广方式方法的创新,普及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有利于引导和拉动农村文明生活、科学消费,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享受城市现代文明成果。

案例24鹤壁农信物联: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实践“互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

鹤壁农信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鹤壁农信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由北京农信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全额投资的子公司,并在鹤壁承建了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公司以“互联网+农业”为发展方向,围绕产业链,打造价值链,形成生态链。从信息化到“互联网+”,推动农业价值链重构再造、优化提升,并整合农信通集团和多种社会资源,研制开发了全国首个农业物联网服务支撑平台并搭建出多个以“服务农民,方便市民”为宗旨的农业电子商务体系。该项目旨在建成全球领先的“互联网+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为持续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美丽和谐、农民增产增收作出积极努力。

一、基本情况

(一)企业介绍

鹤壁农信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由北京农信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全额投资的子公司,并在鹤壁承建了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北京农信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涉农信息综合服务运营商,也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同时也是农业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创新基地和推广服务中心。总部位于北京市中关村,在河南、山东、云南、重庆、安徽、甘肃、黑龙江等地设有研发和采编基地。农信通科技具备全通道、全产业链和全国所有区域的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农信通科技有强大的创新创造能力,是国内农业信息电信增值服务及多个农业信息化应用项目的创导者。

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带动、促进发展的路子,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自身实力,结合总公司的经验,使公司得到了快速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7项,授权专利4项及软件著作权72项。在市政府及科技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与河南农业大学联合成立了鹤壁市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团队拥有专业的研发人员18人;研制开发了全国首个农业物联网服务支撑平台;目前该项目已经申请了知识产权保护。公司先后被评为“鹤壁市农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河南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鹤壁市农业物联网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七批鹤壁市创新型试点企业”“鹤壁市农业科技园区”“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13年度项目建设先进单位”等,及公司建设的“农业物联网支撑服务平台”被河南省工信厅评为“河南省10个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之一。

(二)主营业务

公司一方面,从事物联网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另一方面,从事销售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物联网设备、电子产品、机械设备、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农业检测及监测设备及农业信息服务、会务服务、展览展示服务、企业形象策划、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市场信息调查。

(三)近三年收入利润

公司从2012年的零收入,到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2786.5万元,在不断进行模式创新的同时销售收入不断增长。

二、主要做法

目前,互联网在农村的逐渐普及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大发展提供了最基础的条件。随着农村互联网接入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网络硬件设备更加完备,农村地区网民规模在持续增长。同时,近年国家政策对农村市场也高度重视,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就着重提出了致力于农村信息化建设,2014年9月22日,商务部发布了“十二五”电子商务发展指导意见,其内容也体现出了对农村电商的高度重视,然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却比较缓慢,制约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问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成本高,流通效率很低;当前我国农业服务体系和农业支撑体系发展滞后;农资产品的销售渠道比较单一,传统农资产品供应链节较长。

(一)“互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

围绕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需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顶层设计,以农业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建设“1+1+3+4+10”农业大数据综合服务体系,即“一平台、一数据库、三中心、四体系及十大应用系统”,项目将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现代农业”领域充分运用,按照涉农领域将农业、畜牧、农机、气象、水产、林业等涉农相关领域与互联网进行深度数据融合。在不断完善的保障体系之下,通过基础支撑平台,建立分类清晰的数据资源系统,为今后更好更快地推进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保障体系,提升政府的服务监管效力,提升企业、新经营主体、园区、农村、农户的经营管理水平。

图1鹤壁市“互联网+”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建设方案

(二)可追溯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可追溯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基于物联网技术,全面实现农业环境信息实时监测、控制、数据分析,适用于当前的农业信息化、数字化和精准化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解决了传统农业不能规模化生产、无法实现科技兴农等问题。通过“实景体验”式电商服务,让消费者和用户都可以看到农产品的具体生长、生产等情况。

该系统以二维条码为载体,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通过在生产基地应用便携式农事信息采集系统,实现生产履历信息的快速采集与实时上传;通过在生产企业应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实现有机生产的产前提示、产中预警和产后检测;通过将各生产企业数据汇集到园区管理部门,构建追溯平台数据库,实现上网、二维条码扫描、短信和触摸屏等方式的追溯,从而保障农产品质量。

图2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流程

三、经验效果

公司在推进“互联网+农业”的普及应用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变革运营模式,已探索出“7+3+2”的“互联网+农业”实施体系。目前,农信通集团以“互联网+农业”为主要抓手,以“1+3+6+N”为核心支撑,为各地区农业产业的提档升级和弯道超车增强了动力,为区域农业品牌建设和农产品销售疏通了渠道,为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提供了便利,为政府部门强化服务能力拓宽了平台,在推进农业政策、市场供求和农业科技等信息“进村入户”的同时,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特征的现代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延伸也给农村带来更多接触信息、知识和接受现代农业科技教育的机会,扩大农村传播先进科技文化的层面,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现代的信息网络在农村的延伸,不仅使广大农民成为直接的受益者,也使农业现代化步入更高发展阶段,从更深层次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公司以“致力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为宗旨,是国内农业电信增值服务及多个农业信息化应用项目的倡导者,通过网站、手机、IVR等途径,为农民提供了上亿人次的免费信息服务,促进产业的升级,加快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公司注重创新能力的建设,已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其中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00余项,为推动中国农业现代信息化发展作出了贡献。公司十年来信息服务用户累计已达8000多万人,在不断提高公司研发水平、成果转化能力的同时,解决了部分大学生就业问题,并为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社会效益

项目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构建与运营,开展全国涉农政务信息化和业务协同服务、农业应急指挥及信息发布服务、行业云服务与定制开发等信息服务,构成“互联网+现代农村电子商务”。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促进农产品增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的实施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促进作用。拓宽人员分流渠道,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项目建设完成后,可为社会1000名以上劳动力提供就业机遇,与此同时,项目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可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

(二)生态效益

“互联网+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四大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1.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2.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该项目实施,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适应节水灌溉、经济效益显著的马铃薯、棉花等农作物种植比例大大增加,推动了节水型高效农业的发展,使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加速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4.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案例25上海多利:农业物联网,实现蔬菜生产提质增效

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多利农庄”)是目前中国有机农业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公司之一,也是“互联网+”发展的积极倡导者与实践者。自2012年多利开发物联网平台到2015年推出的智慧农业管控中心系统,成功示范并推广,顺利实现蔬菜高质高效生产。多利智慧农业管控中心系统现已成功对上海大团、崇明及成都郫县三大基地实现实时管控,构建了农业生产环境自动化控制、有机蔬菜仓储管理、冷链物流管理、质量溯源、农业生产可视化管理,与物联网产业上下游一道,致力于构建开放、共赢的“互联网+”有机农业,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一、基本情况

(一)企业介绍

多利农庄成立于2004年3月,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团镇川南奉公路7007号,总占地面积为1750亩,总投资达2.5亿元,其中财政补贴1.3亿元,企业自筹1.2亿元。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包括:仓库4500m2、水泥道路及明沟17km、水泥场地5000m2。围墙7120m、涵洞、桥梁、农电线路(包括变电站)配套齐全,而且玻璃温室4000m2,8m管棚18万m2,6m管棚12万m2,8430连栋大棚3200m2,喷淋灌溉系统1000亩等。公司还建有高新科技示范中心、测试中心(蔬菜、水、土),已经建成“设施菜田、工厂化育苗、种源培育、特色基地、有机蔬菜、仓储保鲜、生产与物流”七大特色产业。

(二)主营业务

多利农庄采用个人与企业会员制服务模式,现在上海地区有个人会员10000多个,企业会员100多个,初步建立了符合大都市特点的有效营销模式,实现了较好的有机蔬菜盈利和效益。

(三)近三年收入

2013年多利农庄营业额为11096万元;2014年多利农庄营业额为9763万元;2015年营业额为10926万元。

(四)物联网技术水平

多利农庄物联网管控中心是整个园区的大脑中枢,负责监视、控制、指挥、调度、优化、管理整个农庄的人、车、物、资金。通过分布在园区各处传感设备,感知整个农庄的运营态势,确保农庄的生产安全、运营高效、低碳环保,实现农庄绿色、安全、畅通、智慧、优质运转,也是一个向客户集中展示农庄各种生产信息的可视化场所,它集日常管理与指挥调度于一身,为更好发挥智慧农庄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并通过对农庄农产品的全流程监控,协调各子系统安全、有序运行。

二、主要做法

(一)实施背景

2012年8月,多利农庄开始在上海两个基地实施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现代智慧农业园物联网关键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2013年1月,开始实施上海市商委项目——《多利农庄电子商务平台及物流配送实施建设》;2013年12月,开始实施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2015年12月获得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物联网应用示范单位荣誉。

(二)建设内容

1.园区基础网络建设。完善园区的基础网络覆盖,做好GSM/TD/WLAN基站、传输与宽带等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工作,为多利农庄物联网应用提供可靠的基础通信及IT基础架构。

2.搭建园区物联网各项应用平台。根据园区物联网各项应用需求,构建相应的功能平台,把每项物联网应用系统架设在平台上,对该应用进行统一、规范化的终端接入和管理,为该物联网应用平台与园区其他系统(如BOSS系统、多利电商系统、CRM客户管理系统等)的信息交互打好基础,完成了以下应用:

(1)实现园区物联网应用需求。

(2)农业生产环境自动化控制及二维码溯源系统。

(3)农业生产可视化管理系统。

(4)物联网管控中心。

(5)冷库监控系统。

(6)有机蔬菜冷链物流管理系统。

(三)解决的问题与方法

1.农业生产环境自动化控制。在此模块中,前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负责信息的采集与汇聚,整个农业园区的采集信息在单点或者少数几个中心基站汇聚,然后再接入局域网或GPRS完成远程信息传输,大大地降低了使用成本。

2.有机蔬菜仓储管理系统。建立二维码标签生成软硬件系统,完成产品信息的标定。主要功能包括产品出入库管理、包装二维码打印、产品库存管理、产品损耗管理、订单计划查询等功能。

3.多利有机蔬菜冷链物流管理系统。本系统是基于移动的车辆定位系统来搭建一套用户自有的车辆监控管理平台,在此平台上实现以物联网为主的各种信息化应用。主要功能为:一是车辆定位,显示车辆基本信息,位置信息、用户标准、路径优化、历史轨迹等。二是地图操作,能够对电子地图进行自动漫游、显示全图、缩放地图等。三是车辆监控,灵活设置超速报警、区域报警等。四是车内信息采集,可以实时获取车内的温度、湿度等,并将数据传递到中心平台。

4.有机蔬菜质量溯源系统。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对农产品从原料采购到播种、生产过程、生长环境、收割包装、运输和销售等环节实现监测与安全管理,实现“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产品质量控制及可追溯,保障食品安全。

溯源系统主要包括基础信息管理、农资管理、生产管理、质检管理、仓储管理、物流管理、系统管理、追溯码管理。

有机码认证信息是国家认监委管理的信息,消费者可通过网上查询、手机扫码来获得该部分信息,另外还有附加的信息,即多利农庄自己管理的额外产品信息,也有种植过程中的信息。例如有机肥料信息、生物防治信息、物理防治信息、有机植保信息、质检信息等。

5.农业生产可视化管理系统。多利农庄农业生产可视化管理系统可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平台来实现。视频回传方式为有线和无线两种。该系统特点为监控点分布广,支持远程监控,事前防范及事后取证。考虑到业务的方便开展,在平台内不但提供了强大的告警联动功能,还提供了联动预案功能。

充分考虑到多利物联网项目的视频监控需求,搭建多利远程可视化系统,主要分为前端系统、网络传输、监控中心三大部分。项目中期已经完成了多利农庄大团基地全园区监控,室内包括包装间、冷库、育苗间、展示中心、肥料间等,室外包括农庄集装箱办公楼、农庄全景一览、各主要进出入口、停车场等。另外,在两个关键的进出入口安装了2台智能人脸识别摄像头。

三、经验效果

(一)效益分析

1.业务效益分析。精准农业有助于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有助于改变粗放式经营模式。通过土壤性状智能监测、大棚环境参数自动调控等,从而实现合理灌溉、合理施肥、环境可控,为蔬菜植株提供最为舒适的生长环境,进而增加蔬菜产量,提高蔬菜品质,提高企业产品附加值。

2.财务效益分析。通过物联网系统研发,在生产环节,农业物联网综合应用示范园蔬菜产量平均提高约10%,示范园每年增收1000万元以上,节约投入人本成本约20%。物联网上线运行后,生产部每30亩节省生产工人1人,以一年计算降低成本约2.16万元,而质检部工作效率的提高大大改善了质检效果,其中根茎类蔬菜的出库不合格率在0.5%以下,叶菜的不合格率在1%以下。

3.社会效益分析。通过多利物联网的建设,能有效推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通过物联网系统对质量信息的反馈,可以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企业收入。对上海及全国种植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具有很好的示范推广价值。多利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对本市物联网上游企业如传感器、通信设备,对本市物联网下游企业系统集成、信息服务商等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有利于推动上海物联网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占领物联网新高地,带动城市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二)客观评价

多利物联网系统上线后,在销售方面,客户关于产品质量方面的投诉明显降低,个人与企业会员人数增加,先后与平安保险、联通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园区管理方面,对整个园区的生产环境安全有了明显效果,园区失窃率降低了20%,事后取证效率提高了70%,在政府及专家认可方面,多利先后获得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十大创新应用奖、上海名牌、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物联网应用示范单位等荣誉,同时依托于多利的上海有机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成功授牌。

(三)实施意义

多利农业物联网是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初步设施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农业设施从“工业化”向“智能化”推进,实现以往粗放式农业种植向精确化农业种植转变,能够更加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少农药、化肥对环境的污染。从目前国内发展来看,采用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来装备设施农业,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能力,仍属初步发展阶段。这将代表多利物联网成功应用示范将再一次将上海设施农业发展带入到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强化上海农业的科技领先地位。

从服务角度来说,多利物联网系统的建设使消费者清楚有机蔬菜的生产种植过程,增加了其对有机蔬菜的放心程度,消费者还可以向客户服务部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增加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管理控制的参与度和成就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

案例26敦煌种业:种业

编辑推荐

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