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乡村阅读网 > 资讯 >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结局在线阅读 甘相伟胡适完整版免费小说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结局在线阅读 甘相伟胡适完整版免费小说

2019-03-25 16:48:31   编辑:从青
  •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北大”,我国著名高等学府。就如同美国的哈佛大学一样,这里是很多学子梦想开始的地方。如果说北大是一个摇篮,那么北大总是精英辈出;如果说北大是一个舞台,那么北大总是璀璨夺目……

    黄轶 状态:已完结 类型:资讯
    小说详情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小说介绍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该小说的主角和配角叫甘相伟胡适,由黄轶倾心写作的一本十分不错的出版小说,已上架微阅云。全书主要讲述“北大”,我国著名高等学府。就如同美国的哈佛大学一样,这里是很多学子梦想开始的地方。如果说北大是一个摇篮,那么北大总是精英辈出;如果说北大是一个舞台,那么北大总是璀璨夺目……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第六章 北大送给你的“自我完善”指南 免费试读

每天照照镜子,总结自己和提高自己

北大箴言:

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朱自清

每个人的性格和秉性都不同,能力不同,如果我们能在生活中通过自我分析、总结,给自己准确定位,相信一定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你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前进方向,明白“我想要什么”的问题,这是我们进步的核心。

因为,每个人的定位将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的规划方向要根据自身兴趣、特点来设定,务求将发展方向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地方。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的事业,有利于发挥潜能,实现目标。

相反,如果只是简单日复一日地机械性工作、机械性学习,对未来以及发展方向欠缺思考和周密的计划,那么即便是努力十遍、一百遍、一千遍,也可能不会达到成功的目标,只会在周而复始的工作学习中不断折腾自己,轻则让自己失去信心,累坏了身心,重则会影响我们能力的发展,磨蚀了意志。

在北大人眼中,这是不可接受的,因此,他们善于进行总结分析,对自己有精准的定位,很清楚自身优势与劣势,通常会制订全盘计划而非一时兴起制定短期目标。

朱自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学者,191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苏省立第八中学,经过四年的刻苦努力,在1916年成功考入北大预科,一年后入读北大哲学系。在北大读书期间,朱自清受到五四运动的熏陶,响应并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参加了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创立的平民教育讲演团。

其实,“朱自清”这个名字,是他报考北大的时候改的。他原名叫朱自华,因看过《楚辞·卜居》一文,希望以“宁廉洁正直以清乎”来勉励和监督自己,因此改名为朱自清。朱自清有一个习惯,每每遇到不如意或者逆境的时候,都会用自己的名字来自省、自我总结,看看自己有没有在困境中丧失斗志,有没有在顺境中歪曲原则。同时,他还取字为“佩弦”,希望以“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这个名句来提醒自己,让自己时刻绷紧刻苦用功的弦,尤其是在懒散的时候,以“佩弦”来自警。

他的名字伴随了他一生,无论是学生时期、发展阶段还是最后的成名阶段,他时刻提醒自己,要善于总结,善于自查自纠。例如,在抗战时期,朱自清到西南联大任教,当时朱自清已经是中国著名的学者了,但是在学校内,他不仅没有以高高在上的教授身份自居,也没有得意忘形地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走到了顶峰。相反,他仍旧孜孜不倦地学习。当时,西南联大是在抗战特殊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建的,随行的教授们多是收拾细软前往。但朱自清却与众不同,为了激励自己不要在动荡的社会中失去前进的动力,他带的一整箱行李都是书。夜深人静的时候,其他人都睡了,朱自清还俯首案前,积极钻研。他每天自我总结,看看自己有没有新的发现和进步。

并且,朱自清还将这种精神传扬给了下一代。他是一个非常关爱青年一代的大师,曾经应邀到不同的中学做抗日演讲,他提醒所有年轻人,一定要有总结的习惯,展望未来的目光,不辜负学习的时光,不辜负国家民族的期望,鼓励学生学好每一门功课,给自己一个目标,总结自己走过的每一步,不让时光虚度。

在朱自清的鼓励下,青少年们有的向学,有的则弃笔从戎奔赴前线抗日。

或许,我们现在生于和平年代,缺乏那种国家危难、千钧一发的外在因素,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要相信自己能够做得更好。无论现在的你是怎样的,都要学会自我总结、自我提升,诚如朱自清这样的大师,在成为大师之后,也依然没有放弃求进步的每一个机会。

人生就是如此,我们也许不必和朱自清比较,也不必和已经扬名立万的人比较,但是起码,我们要懂得和自己比较,现在的你永远要比过去的你优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成就自己想要创立的事业,不枉光阴。

北大行动指南:

1.明确自己的兴趣,忠于所爱

要进行自我定位,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我们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首先,要明白自己所爱的东西,勇敢地选择它。选择一份自己喜欢并且愿意为之奋斗的工作。因为,只有足够热爱自己选择的职业,你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干出一番事业,做出一番成绩。

诚如北大学子,他们对于自己的专业选择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此,燕园内,你很难看到一些因为挂科而闷闷不乐、因为所学非所爱而苦恼的学生。因为他们明白,从大学开始,对于专业的选择已经需要根据自身的兴趣来抉择了,这是对自己的总结,也恰恰是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你听说过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这个道理了。

2.找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提高自己

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自己所擅长的方向,这样能更好地帮助你发挥长处,别老当行业的门外汉,在自己不擅长或者不喜爱的职业中“徒劳无功,白流汗水”。当然,人生的发展方向选择并无固定模式可循,也没有方程式可以计算,我们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寻找。不过核心在于这个方向定位要依据自身实际,有利于自身发展,不能跟风,不能随波逐流。还要伴随自身的进步,及时修订前进目标,要懂得“识时务者为俊杰”,要尽量使自己的选择与前进的发展需求适应起来,这样才能在人生的赛场上遥遥领先。

北大思考题:

一位学生给教授分享一个小故事:在一次酒会后,一个从非洲回来的探险家自吹自擂地说:“那时,我被一伙可怕的吃人肉的土著人抓住,眼晴被蒙住,两手被反绑着,弃置在一条小道上。那条小道只有一米宽,并且两侧都是令人眼晕的悬崖峭壁,可是我格外冷静,丝毫不感到害怕,一步一步地走到了平原安全逃脱。怎么样,够惊心动魄的吧?”大家都为这位探险家的勇气所折服,但只有一个人在冷笑着。此人就是露丝。

“像你那种探险连小孩子都能做到,也值得在这里吹嘘?”

学生问教授露丝为什么这么说?

教授想了想说:因为那条小道是在悬崖下面的,山道两侧是令人眼晕的悬崖峭壁,这一点儿不错,但峭壁却是向上耸立着的。因此,即使撞到两侧的峭壁也不必担心会从悬崖上跌落下去。

确实,悬崖峭壁是可怕的,但关键要看你所在的位置:你在悬崖顶,这很可怕,可是如果你在悬崖底,那么现实就不是那么可怕了。

找准自己的特长,不要随波逐流

北大箴言:

窃察世人怕死的原因,自有种种不同,“经愚观之”,可以定为三项,其一是怕死时的苦痛,其二是舍不得人世的快乐,其三是顾虑家族。

——周作人

我们都知道,学习知识是增长见识和智慧、助我们通往成功的一条绝佳途径。不过,现实情况是,成功背后总有很多级台阶等待我们,想要最终登上顶端,还需要才能和资质,因此,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还要发挥我们的积极性,挖掘自身的潜能。

或许很多人会问,我们应该如何发掘自身的特长呢?

这着实是个好问题,发掘自身的长处,几乎可以说是一项持久战,我们需要在长期的实践和经验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正如肯德基的创始人,他在年过六旬的时候才创业,开创了自己的事业王国;如李嘉诚,做过酒楼的茶童,做过钟表维修工,做过塑胶和五金的销售员,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建立起了实力雄厚的长实集团。

我们可以发现,没有人从降生的第一天就了解自己的特长,在李嘉诚还没发现自己的经商才华时,他的梦想是当一名教育家。可是,随着不断的实践,我们会在生活中,在自我的得失成败中,明白自己擅长的方向。

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全面、清晰地认识自己,关键是,在我们认识自身长处之后,必须要将其用在适合的地方,切忌随波逐流。

周作人是鲁迅的弟弟,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评论家,民俗学的开拓者,还是著名的北大教授,同时也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因为,他在后期走上了与身为革命家的哥哥鲁迅完全不一样的道路。

但是,功过后世定,我们起码应该看到周作人对自我选择的坚持。

从学术成就上说,周作人其实一点都不比哥哥鲁迅逊色。自幼天资聪明的他,1911年从日本留学回到中国,便成为一名中学教员,教了四年英语。他在1917年应邀到北大附属国史编纂处任编纂,由于他精通欧洲、罗马文学史及近代散文等多个领域,所以在编纂处工作了半年,便成功出任北大文科教授,并创办了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作为系主任积极推动东方语言文学研究。

在新文化运动前后,周作人一直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胡适、钱玄同等北大教员积极推动汉字改革,信仰自由。而且,他总是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执着,在鲁迅等人极力提倡女师大制度的时候,周作人不遗余力地给予了支持。

他这种坚持己见、忠于信仰的精神,还体现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当时北京大学被迫撤离北平,搬往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周作人“顽固”地坚持留下来,他与孟森、马裕藻、马祖荀四人坚持留守北平,看管校产,成为了著名的“留平教授”。

不过,这一留,也给周作人惹出祸来,从此,不少人将“周作人”和“汉奸”画上了等号。当时很多人觉得,周作人之所以让爱国者产生不良的感觉,最大的原因在于他娶了一个日本妻子羽太信子。在很多人眼中,这是周作人的错误决定,但是周作人就是这么我行我素。

尽管他的一生起伏浮沉,名声不如鲁迅来得光明磊落,但他不过是坚持自己的信念,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不管别人的非议罢了。综观他的一生,足足花了五十多年时间去研究日本文化,这固然和近代中国史的发展相悖,可是在自我沉浸的钻研中,他深深地了解到日本文学理念的精髓,因此,他所写的诗词散文,总是散发出一种近似日本文学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调气息。

或者,诚如周作人,每个人的特长和坚持都是自我的,没有太多对错可言。喜欢就是喜欢,擅长就是擅长,我们的人生发展也一样,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往往能揪着我们的心思不放,让我们执着。一旦特长转变为执着,执着化作动力,我们就能树立一面属于自己的旗帜。

周作人如是,北大人如是,我们也一样。

过于拘泥别人的目光,趋向主流,或许能够得到大众的欣赏,可是却失去了内心的填补。因此,哪怕你对待任何事情都以马马虎虎的态度处事,但对待自己一定要认真,一定要看清,清楚自己的特长和喜好,不要随波逐流。

北大行动指南:

1.一定要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发掘特长

勇于实践,不断提升自我,是北大人的特质。我们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从认识到认知的过程,既然你认识它了,那么你还要去了解它。前人和他人的经验可以给我们一个借鉴,但并不能取代我们自己去亲身实践得到的成果。即便你的邻居是北大的高才生,他能解答你的所有困惑,也永远不要因为他的答案而放弃实践。

只有亲身经历过,人生才会变得多姿多彩。而我们从失败和成功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谁也无法给你的。凭借这些经验,我们会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认知自己,在规划自己一生的时候,明确和坚定自己的兴趣,懂得发挥自己的长处。假如你可以在一种比赛中取得冠军的话,不要在意你身边的人的目光,因为没有哪个行业是没前途的,是浪费时间的,只要你擅长,那么就勇敢地去做吧!

2.信任自己的特长,将它们发挥到极致

正如上面所说,每个人都有机会认识到自己的特长,因此每个人自然也都能看清楚自己的长处。可是,成功和失败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将自己的特长用到实处,有没有用尽全力发挥自己的特长。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比尔·盖茨埋没了自己的IT才华,从事保险销售,他不一定如今日这般成功;如果福特离开了汽车制造,转战IT行业,也不见得能有福特汽车今日的神话。

说白了,特长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在明白了自己的优势之后,还得将优势落到实处。如果在明确自身特长之后,没有加以运用,甚至任其荒废,将精力用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上,无疑是事倍功半的。

北大思考题:

一天,教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有对一模一样的双胞胎兄弟,哥哥的屁股上有黑痣,而弟弟没有。但即使这对双胞胎穿着相同的服饰,仍然有人能立刻知道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这样的人究竟是谁呢?

其实,就是这对双胞胎本身。教授希望让大家明白,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所以别指望别人去发掘你,要懂得自己发掘自己。

发扬自己的长处,学会扬长避短

北大箴言:

写文章本来是为自己,但他同时要一个看的对手,这就不能完全与人无关系,写文章即是不甘寂寞,无论怎样写得难懂意识里也总期待有第二人读,不过对于他没有过大的要求,即不必要他来做喽啰而已。

——周作人

在生活中,遇到不满意的环境,我们都惯用一种“骑驴找马”的心态,很多人甚至会为了一份更满意,让自己更加心安理得的工作,或者高一点的待遇而疲于奔命。但是其中大部分人在事后都会发现自己的奔波是徒劳,傻乎乎地换了几家公司,回过头来才发现,自己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除了积累了不同行业、不同职业方向的不成功经验之外,当中竟无奠定成功的元素。因为,各种各样的工作经验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丰盛收获,练就出一个无可替代的自己,反而造成了自己广而不专、缺乏核心优势的劣势。

其实,之所以会这样,关键是在于“社会有分工,地位实大同”,各种职业本身的优劣,反而在于我们个人对职业的思考。因为只要在选择改变之前,我们能修正自己的方向,寻找出提升自己的突破口,懂得扬长避短,那么,无论我们是偏安一隅,还是不断转换坏境,我们都能在生活中处于有利位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但是一定要及早发现,并且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扬长避短,发扬优势。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当属北大才子们,他们能够及时认清自己的特点,将优势发挥到极致,并巧妙地克服弱项。

张岱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于1952年到北大任教,成为哲学系教授。他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现代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出生在一个北京的仕宦家庭,父亲是清末进士,在民国初年的时候曾经任众议院议员。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张岱年很小就开始承继家学。从几岁开始,父亲便教他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每当夜幕降临,一天结束之前,不要急着上床睡觉,试着独自在房间里思考或者沉思一两个小时,总结一下自己今天所做的事情,思考自己曾经做过的和即将要做的事情,甚至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

在父亲的教育下,张岱年从小便会在睡觉前,熄灯沉思几个小时,渐渐养成了细致思考的习惯。尤其是对自己的了解,张岱年可以说是十分明晰。

在他年轻的时候,兄长张申府是五四时期的风云人物,在政治方面很有建树,张申府引领了张岱年,希望张岱年能在文化、政治层面上吸取更多的经验。不过,张岱年明确自己的钟爱,他明白,自己喜欢哲学,善于思考的他有“思天地万物之本原”的能力。因此,他从少年时代开始便迈进了哲学殿堂。

192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虽然学的是教育系,不过张岱年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在读书的时候,他一边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一边埋头苦学和哲学相关的书籍。在大学期间,他研读了英国新实在论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以及西方哲学等,在张申府的引导下,张岱年吸收了兄长“列宁、罗素和孔子,三流合一”的主张,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说。

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论的提出,对中国哲学实现古今转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到了北大任教之后,他继续发扬自己善于思考的特点,将自己对哲学思维的体悟传授给北大学子。他认为,中国哲学长于体悟和短语逻辑分析,重观察而忽略了论证,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引入英国实在论哲学,用其逻辑分析上的优势,弥补中国哲学的短板,就能进一步优化中国现代哲学体系。

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将唯物论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有机集合起来,建立了自己的具有综合性的哲学体系,成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创立自己体系的哲学家。

其实,张岱年年轻的时候和所有中国哲学家一样,是善于思考,重在体悟的。但是,正因为他对哲学有着难以取代的执着和坚持,他便在深入思考的传统基础上,发扬自己与时俱进的优势,主张知行合一,让思想理论和生活实践融为一体,用毕生的努力坚持走这样一条道路,最终成为了哲学领域的大师。他编写的《中国哲学大纲》,以中国本土哲学为经,以现代思维发展为纬,成为了中国近代哲学的创新先例。

正如我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一样,仅仅专注于一门专业,擅长某一个领域,还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懂得将自己的优势发扬光大,不断强化,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改良,才能让自己的特长更加突出。

要明白,有优势而不懂得扬长避短,就和完全没有优势差不多。所以,我们要想在人生赛跑中不落后,就要懂得挖掘自身的优势,塑造自己的“不可取代性”。

北大行动指南:

1.选要选得好,还要选得对

人生中,每一个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你有什么样的选择,就会进入什么样的生涯、成就什么样的人生。你今天的现状可能是你十年前选择的结果,而你今天的选择也将决定你十年后的人生状况。总而言之,选择什么样的方向,你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空间。

因此,我们面对人生的选择,尤其是涉及个人专业发展领域的层面,不仅要选得好,还要选得对。何为“选得好”?用最直接的话说,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大三大四阶段就开始复习公务员答案,因为他们希望得到公务员的“铁饭碗”,这是一种对好职业、好生活的选择;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公务员,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拥有这个“铁饭碗”。选择了做工精细、质量上乘的衣服,不代表就合身。

所以,在选择的时候,我们不能一味地看着前途和收入,我们还得看看自己的喜好和特长。职业就如衣服,再好的面料,不合身也是徒然的,与此相比,我们何不找一件合身的衣服来穿呢?

2.边走边修正,选择不等于签了“生死状”

“选择”对于我们个人来讲,是一个漫长而连续的过程,我们会在漫长的人生中面对不同的选择,并非一个选择一定要蛮干到底才是成功。在起步之初或者遭遇困境的时候,个人的选择余地非常狭小,并不能完全自主地做出决定,很多时候只能一条大道边走边看。但是,当在职场上累积到一定的经验之后,我们的人际关系会广一点,经验丰富一点,技能方面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这时,你就会发现,在人生的路上会不时出现一些分岔口,给你重新选择的机会。

北大思考题:

数学系的课堂上,教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什么东西在倒立之后会增加它的一半?

数学系的学生都知道,那就是数字“6”。

教授为啥要这么问呢?

他是希望大家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善于发挥,换个角度看自己,你的价值就能翻倍。

人生剧本由你写,演好每一个角色

北大箴言:

在时间中做了长长旅行的人,正如犁过无数次冬天荒地的农夫,即在到处是青青之痕了的春天,也不能对大地唤起一个繁荣的感觉。

——何其芳

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你的特长是什么,只要你在这个领域确实学有所成,就一定能利用你在这个领域的知识成就一番事业。尤其是在经历过人生长跑以后,原来所学的专业热门也好,冷门也罢,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冷暖浮沉。为此,我们更加应该秉持自己的独特优势,保持自己的特色。

因为,人生如戏,我们的生命就像是一部剧本,不过,撰写这个剧本的人,正是我们自己,要当好每一场戏的编剧,演好每一个角色,是不容易的。从编写到演绎,我们都需要深思熟虑、认真琢磨,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桥段,扮演好适合自己的角色,还得让每一幕都有血有肉、有骨有架。

因此,我们首先要学会不甘心,永远追求更好,其次还需要细心、认真、踏实地钻研好一个个适合我们的人物角色。

何其芳是北大哲学系毕业的“汉园三诗人”之一,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及著名的言情写手,更加是《红楼梦》研究的忠实拥趸。

说起何其芳,大家或许会想到很多,很多人会觉得何其芳是一位文学大师,他的一部散文集《画梦录》惊醒多少人的觉悟,他的一部诗集《预言》诉说着多少震撼人心。不过,单纯从学术成就上看何其芳,还不是很全面,在很多老同志的眼中,何其芳就是一个“固执己见”、爱书如命的“老书虫”。

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何其芳的一生,不过是努力将自己的角色演绎好罢了。

从个人生活上看,何其芳的角色是一个“老书虫”,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一生难改嗜书癖,百事无成徒赋诗”“喜看图书陈四壁,早知粪土古诸侯”,即使“大泽名山空入梦”,也要“薄衣菲食为收书”。

这说得一点都不为过,何其芳不是说说就罢了,他是实打实地将自己爱书的性格发挥到了极致。那时候,何其芳住在东单,距离王府井不远,当时王府井的旧书店很多,每到周末,何其芳就会逛旧书店,临近天黑的时候,总会拉着一大平板车的旧书回家。

何其芳此时是文学所所长,他除了给自己买书,还会给文学所采购各种各样的民间书籍。由于何其芳买书的次数和数量都多,所以他用车搬书的事件便成为文学所里的美谈。文学所里面的老学者们嘴皮上笑话何其芳,其实,内心里却钦佩何其芳这种爱书如命,一天不看书,浑身不舒服的求学态度。

除了对书的执着,何其芳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也将应扮演的角色演绎得非常到位,他将自己的坚持和客观判断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一次,文学所开主题会议,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会议,不是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开会那么简单。事情发生在1961年,那是文学所第一次以“所”的规模展开民间文学主题学术会议。由于新中国成立12年,当时全中国整体左倾,也就是极端推崇劳动人民的年代。对此,在“交流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写作经验”的主题下,不少文学所的老同志闻到了政治风向,纷纷推崇以民间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主导地位的立场。可以说,在当时,谁反对这个立场,就很可能会被质疑是违反“劳动人民立场”。

当时何其芳是所长,自然要由他做总结。不过他的总结稿是事先写好了的,说实在的,当时会议上过度左倾的后果是他所始料不及的。他在会上没有立即表态,也没有做会议总结。相反,他听取大家意见后,连夜修改了自己的总结报告。

大家一定以为他是跟随左风,调整了总结吧?不对,作为文学所所长,作为中国学术界的文化人,他首先是一名学术研究者,他坚持演绎好自己的角色。因此,他没有跟风,在认真听取报告后,针对其他同志提出的要点,他一一细致分析,最终针对会议上提出的内容,逐个地提出了“反对”的原因。何其芳认为,政治风向是一回事,但是,对于中国民间文学发展而言,何其芳必须要坚守的一个观念是:什么是对文学发展有利的;而非什么是最对政府领导层口味的。因此,他不随波逐流,以一位仙风傲骨的文人角色,反对民间文学主体论,坚持以古典文化为主导,希望借此将中国文学推向一个更高层次的领域。

为此,何其芳在文学所老一辈的心目中落下了“固执己见,不顾后果”的形象。但是何其芳始终坚守自己的角色,坚守自己的立场。

人生就是这样,每个人都在不同的环境下演绎着不同的角色,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高低之别,关键是我们要基于自身立场去演好,时刻以自己的坚持为尺度,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判断自己的思想行为,要懂得坚守,也要懂得争取。

如果说北大人就像是主角,承担着主角的角色,普通人也可以努力做好自己,将配角演得到位、精彩。当然,还有一些不甘心当配角的普通人,最终凭借努力成为了人生的主角。

北大行动指南:

1.人生是条河,深浅都要过

在电视剧中,我们能看到不同的角色,看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其实,我们的人生也一样,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像电影、电视剧一样,主角总是要经历磨难,才能拨云见日的。

我们都该向北大人学习,在他们的观念中,人生就该是精彩绝伦的,为此付出再多也值得。“人生是条河,深浅都要过”,这是北大人的信条,无论是顺境逆境,都是人生,该走的路始终要走,要过的坎儿始终要过。需知道,无论你喜欢不喜欢,人生这出戏都要自己来演,无法逃避。你要做的是以勇气和毅力作为笔,努力地书写、设计好接下来的场次,让身为主角的你把戏演得更加精彩。

2.不满意,就改写吧

不同的专业会有不同的规划方案,哪怕是一些没有专业技能的人,都能够获取成功,更何况专业人才呢?因此,目前的境遇真的不是问题,关键是你如何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成为你发展的基石,并且懂得不时整理自身的经验和人脉,根据自己目前拥有的资源不断去调整和积累,职业之路自然会越走越宽。

如果你对目前的工作、生活不满意,不要忍耐,因为年轻就是资本,我们有资格去改写未来。即便是北大才子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一旦发现人生的剧本并没有按照想象中的样子进行,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橡皮,涂改掉曾经,重新写上未来。

北大思考题:

教授给大家提了一个问题:某富翁的左右邻居都养狗,一到晚上,这两条狗就吠叫不停。无法忍受这种折磨的富翁,便拿出搬家费100万元,希望左右邻居搬走。的确,两个邻居是连狗一起搬家了,但是一到夜晚,富翁还是可以听到了完全相同的狗吠声。这是为什么?

学生们都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教授笑了笑说:因为这两位邻居互相交换了住屋。

这明显是换汤不换药嘛。确实是,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地位,不过,当你觉得不满意,一定要努力去改变,而不能像故事中的主人翁那样,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应该在哪里。

“不卑不亢”和“谦卑自牧”永远依存

北大箴言: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一切都是小事,唯此是大事。碑文中所持之宗旨,至今并未改易。

——陈寅恪

所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道理,我们在孩童时期就已经懂了,可是,真正落到实处的人不多,因为,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朝着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要么是过于自大自负,要么是过于自卑。

其实,无论是哪个方向都是不对的。

所谓“不卑不亢”表现在当我们的人生处于下风时,如何保持一种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逆境总是灰心丧气,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从此一蹶不振。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女企业家路过街头,看到一位抱着一篮苹果行乞的小妹妹。小妹妹可怜兮兮地望着她,希望女企业家能施舍一点钱。女企业家也这样做了,她给了小妹妹10块钱。正当小女孩兴高采烈的时候,女企业家向她索要了一个已经开始腐烂的苹果。

小女孩十分不解,这些苹果都是她从市场里面捡回来的,是水果摊店主已经不要的苹果,她原本打算拿回家给妈妈吃的,为什么这个抠门的阿姨连这个也不放过呢?

女企业家笑了笑说:“我不是想抢夺你的苹果,我是希望你明白,你不是在行乞,你是在做买卖。我给你钱,你给我苹果,这是买卖,你和我是平等的,你不是在求我施舍。”

听到女企业家的话之后,小女孩的自卑没有了,她从此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首先不是别人将自己看成是乞丐,而是自己当自己是乞丐、自己不争气罢了。

此后,小女孩努力地干活,咬紧牙关地生活,十年后,她也成为了一位白手起家的企业家。

我们要明白,人生在世,无论自己的地位高低、能力强弱,首先要抬起头来,正视前方,做到不卑不亢。落后者不自卑,领先者不自满,把握好“不卑不亢”的天平,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如果你有幸进入北大学习,就会发现那里的学生并没有傲人的一面,反而平和可亲,而他们在权威面前,也从来不表现出自卑的心理。这就是北大人,不卑不亢,谦卑自牧。

在清华的百年历史上,有四位伟大的哲学大师——陈三立、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他们被称为“清末四公子”,其中的陈三立就是陈寅恪的父亲。有一位大师做自己的父亲,陈寅恪从小便养成了细致求学、善于思索的好习性。加上陈家世代名门,祖父陈宝箴曾经是湖南巡抚,学识超卓,所以,陈寅恪可以说是出身名门,条件优越。

在陈寅恪还小的时候,家人便早早将他送进南京最有名的书塾上课。他从几岁起就开始背诵四书五经,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哲学名著、诸子百家,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少年。

此外,家庭环境的宽裕,使得他13岁就可以和兄长一起到日本留学。不过,陈寅恪不是以公子哥儿的学习态度学,而是稳扎稳打型。他知道,祖辈兄长们的成就都不是自己的,只有自己学到的,才能算是自己的囊中物。所以,在1904年,陈寅恪提前从日本回国,进入上海复旦公学学习,他一点留洋学生的架子都没有,比很多苦苦钻研的学子还要认真。终于,六年之后,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公费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的机会,随后更转战瑞士苏黎世大学深造。

到了1912年,他从德国回到中国。此时,他已经是名精通多国语言、对多国文化有深入了解的有为青年了。在别人眼中,羡慕他还来不及呢,但陈寅恪并没有自满,他总觉得自己还是学识不足,于是在中国短暂停留了一年后,他又在23岁那年远赴法国巴黎大学,继续深造。

前前后后留学了13年,陈寅恪的足迹遍布美洲、欧洲。到了1925年,他正式归国。陈寅恪精通英、法、德、俄、日、拉美、希腊等多国语言,除此之外,连中国少数民族的满、蒙、藏、梵语系,他都个个精通,并且博览马克思、佛洛伊德等多种西方流行学说,成为中国有史以来唯一一位称得上学兼中外的“通识之士”。

对此,陈寅恪并没有骄傲自满,回国之后,他依旧孜孜不倦地学习。

后来,在梁启超的推荐下,陈寅恪到了清华大学任教,兼北京大学的教授。陈寅恪总是教导自己的学生,学位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我们人生在世就是为了学知识,不要因为进入了高等学府而骄傲,也不要为获取到什么样的学位而自满。其实,若两三年时间里都被一个研究专题捆绑住,过度追求学位的虚荣,就会没有时间学习其他知识了。因此,他总是告诫学生,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不要骄傲自满,不要自我满足,让自己永远孜孜不倦地吸收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陈寅恪成为了“公子的公子,教授的教授”,就是这种不断求学的态度使然的。诚如我们的人生,一时的成就、半会的虚荣,容易使我们产生成就感。不过,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越容易被迷惑,如果被困在这种表象中不思进取,我们则会停步不前,甚至落后于人。

因此,无论你的先天条件如何,也不论你目前的成就如何,懂得继续努力,不断追求,不骄傲,不自卑,时刻保持追求态度的人,才会最终成功。

北大行动指南:

1.不要自负,不要自大,要有自知之明

从北大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伟大的一面。不要自狂自大,目中无人,而是应认真正确地了解自己的实力,既不自负也不自卑。要学会全面地看待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对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不管多么大,对于事业来讲,都不过是一枝一叶而已。在人们惊叹牛顿取得的成就时,牛顿却认为自己不过是在科学的海洋里拾到了几个贝壳而已。谦虚的人总是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正确地认识别人,看到别人的优点,向别人学习优点,还要懂得尊重别人,运用集体的智慧为自己的事业成功创造便利条件。

2.谦卑自牧,不等于自卑

骄傲让人脱离群众,不知道自己多少斤两,故步自封,就如清朝闭关锁国一样,断送了大好江山。同时也要注意,谦虚不是自卑,自卑是指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从而过分低估了自己,觉得自己什么都比不过别人,这在北大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北大人很清楚,经常这样想很容易打击到自己的积极性,导致自甘堕落。可见,骄傲自负和自卑是两个极端,并且都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定律。骄傲与自卑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一个不卑不亢的人一定会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北大思考题:

教授给大家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小高与教授夫妻两一起出国旅行,他们三人来到了完全陌生的国度。由于语言不通,教授和他的妻子显得不知所措。而小高未感受丝毫不便,仿佛仍在自己的国家中,这是什么道理呢?

大家都不明白。待大家思考了好一阵子,做出了诸多猜想之后,教授揭开谜团了:因为,小高是一名婴儿。

教授希望学生们知道,原始的、自我的、初生的感官才是最好的。我们不对自己加入虚荣、骄傲、自卑等思维,时刻让自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想哭的时候哭,想笑的时候笑,永远保持好奇,那才是最好的。

编辑推荐

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