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乡村阅读网 > 资讯 >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小说已完结版全章节 甘相伟胡适免费阅读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小说已完结版全章节 甘相伟胡适免费阅读

2019-03-25 17:40:28   编辑:向晴
  •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北大”,我国著名高等学府。就如同美国的哈佛大学一样,这里是很多学子梦想开始的地方。如果说北大是一个摇篮,那么北大总是精英辈出;如果说北大是一个舞台,那么北大总是璀璨夺目……

    黄轶 状态:已完结 类型:资讯
    小说详情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小说介绍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中主要人物有甘相伟胡适,是黄轶倾心写作的一本十分不错的出版小说,目前正在连载中。全书主要讲述“北大”,我国著名高等学府。就如同美国的哈佛大学一样,这里是很多学子梦想开始的地方。如果说北大是一个摇篮,那么北大总是精英辈出;如果说北大是一个舞台,那么北大总是璀璨夺目……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第三章北大陪你走更远,开头不拼的人得输 免费试读

想到就要去做,空等等不出未来

北大箴言:

能吃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闵嗣鹤

有句歌词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不打拼,怎么能创出一番新天地呢?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面对别人的成功只会仰首倾慕,面对自己的平凡只会仰天长叹、怨天尤人,到底我们和别人的差别在哪里呢?

或者,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梦想家,从我们有意识地对未来和梦想开展臆想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已经在谱写属于自己的人生蓝图。不过,还是那句老掉牙的话:“想”和“做”之间是有差距的。会想象的人,不下千千万万,可是真正能站到人生的风口浪尖上拼搏的人却极少,因为太多人安于现状,太多人在困难面前止步,太多人对未来存疑……他们只会想,却不敢做;他们只会想,而不愿做。所以,他们才会“自甘堕落”地成为甘愿平庸的一辈。

所以说,想成功,想按照自己想象的蓝图谱写自己的将来,首先就要有想干就干的蛮劲,别空等,别空想,这样是等不出一个你想要的“未来”的。

1917年,在蔡元培正式担任北大校长之后的第九天,他立马报呈教育部,聘请陈独秀作为文科学长。不过,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的资格在当时却备受质疑,很多人认为他“日本东京大学”的文凭是伪造的,因为他虽然曾经多次东渡日本,可是每次在日本逗留的时间都比较短,根本不可能在东京大学接受正规的全日制教育,“毕业”更加不知从何谈起。

可是,外界的非议没有阻碍陈独秀的脚步,他深信自己有足够的修为可以胜任北大文科学长,并一心在北大推行文学改革。

不过,“文学革命”虽然面临诸多传统桎梏,可是丝毫不减陈独秀想干就干的豪情壮志。进入北大仅一年时间,他就在1918年与李大钊一起创办了《每周评论》,这期间,他更将《新青年》的总部由上海直接“迁入”北大,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为主要阵地,不断向莘莘学子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旧思想、旧文化和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并使北大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部”。

在新文化运动取得成就的同时,陈独秀没有甘于一辈子当一位循循善诱的教授,他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正面临的变化,在内忧患外、社会变迁的时代浪潮中,他很清楚,要想改变中国的现状,谱写出中国美好的未来,单凭文化改革是不行的,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社会体制问题。于是,他在五四运动后期,秘密前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并积极联系各地的知识分子和先进组织,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而他本人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无论是新文化运动,还是共产主义的推行,陈独秀都走在了前列,这与他敢想敢做的性格是分不开的。试想一下,如果陈独秀当年安于当一位平凡的北大文科学长,安于当一个享受名誉的文人学者,那么,近代中国可能还会错过许多。

可见,无论我们的想象有多么美好,都必须动起来,真正地将我们的想法付诸实践,否则一切皆如纸上谈兵,只能成为空话,未来也不会顺应我们的想法而产生改变。

我们必须要明白,人生前进的资本是什么。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不!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是一个千里寻良驹的伯乐?不!伯乐不会自己找上门来,毕竟世界上并没有多少人是诸葛亮,值得人家动不动就三顾茅庐。那么,前进的资本是什么?是我们自己!因此,你必须动起来,去实践你的想法。

北大行动指南:

1.要有“靠自己”的思维

如今的中国,不少年轻人成为了“啃老族”,这说到底是一种依赖性,是希望父辈或者周围的亲朋好友为自己创造机会,一在工作和生活中遇上不如意的事情,就会“怨天怨地怨爹娘”。不过,在埋怨之前,我们首先要为自己的过度依赖埋单,因为你的未来是自己决定的,不够努力的你,怎么有资格埋怨别人?

卡莱尔曾经说过:“愚者一切求他人,智者一切求自己。”意思是,有智慧的人,凡事会想着自己解决,只有平庸愚钝的人才会想着靠别人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北大学子深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努力奋斗,从芸芸学子中脱颖而出,进入最高学府,从平庸变得杰出。

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凡事靠自己”的思维,有想法了,别指望别人的帮助,要亲力亲为,努力地实践和经营。

2.边做边学,让自己变得更棒

在实践想法之前,我们首先要做足心理准备,准备好让自己腾飞的条件。在迅速熟悉自己优点和长处的基础上,要多接触其他领域的内容和知识,不断扩充自己的认知层面,让自己的能力提升,塑造自己的“不可取代性”。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北大学生“既专且广”的学习方式。北大的学生一般会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初,进行充分的自我分析,在确定兴趣爱好与特长的情况下,树立目标,并朝着自己的目标进发。同时,他们会利用时间为自己增值,文科的资优生不会是理科白痴,物理高手也不会全然不懂化学。总而言之,在不断增长专业技能的同时,让自己成为一个面面俱到的人,也是自我提升、改变自己、实践想法的必备环节。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能凭借“一本天书读到老,偏才尤胜多面手”的观念取得成功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所以,年轻人绝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要多学多做,不断成长。

北大思考题:

在燕园内,教授在课堂上问学生们:如果你养了一条狗,你会训练它吗?这是一道选择题,答案是三选一:随它自然生活,不训练;训练一些基本常识;会全力训练它,宠物懂得越多越好。

选择“不训练”的人忠于自然,对待生活容易随遇而安,缺乏改变未来、改变自己的动力;选择“尽力训练”的,有改变自己的决心,但是毅力不足;选择“全力训练”的,在改变自己、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更具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品质。

变化永远比计划快,边走边调整

北大箴言:

中国有句成语叫“难能可贵”,越是难的东西,你能掌握它,就愈发显得宝贵。

——马坚

生活是不断变化的,我们昨天定好的计划,保不准今天一觉醒来,就因为各种因素而产生变化了。正是由于生活的多变性,很多人会对未来望而生畏。

尤其是青少年,在心中设想过无数美好的计划,可是“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当你以为自己正在慢慢走向目标的时候,会冷不防杀出诸多阻碍因素,阻止你的脚步。

我们要明白,这种情况是时有发生的,对谁都一样,不是说成功者就一帆风顺,失落者就命运多舛。其实,成功路上的变化往往多得让人措手不及,面对这些不期而遇的变化,成功者和失败者最大的区别是“适应形势,调整计划”的能力。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能认清事情发展形势,明白大势所趋的人,往往能很快地应对目前的处境,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调整预设的计划,让计划赶上变化,先调整再起步。但是,不会看清形势,或者钻牛角尖不肯改变的人,由于缺乏了必要的应变能力,总是和现实情况硬碰硬,很容易对自己造成伤害,甚至会一败涂地。

因此,我们必须要有边走边调整的心态,要指望拿着计划书,一本天书读到老,一套方案走到底,要提升自己“随遇而变”的应变能力。

当年,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全校上下为之震动,一位正在读英语系二年级的广东籍学生袁振英感到极为惊诧,他十分质疑陈独秀的学历,刚开始还以为陈独秀是那种凭嘴巴功夫,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后来,因为陈独秀任用一个日本高师的毕业生来教北大英国文学系毕业班的英语,袁振英觉得这是对中国教育的侮辱,不惜***向陈独秀施压,一定要赶走那位日本高师毕业的老师。无奈之下,个性倔强的陈独秀也只好顺从了学生的意愿。

陈独秀开始对袁振英特别留意,甚至主动交流。得知袁振英的志向是振兴中国,振兴中华文化,所以坚决***来自日本同级学府的毕业生作为自己的老师后,便邀请这位英文优秀、思想激进的袁振英作为《新青年》的投稿人。当时,《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能投稿呐喊说出心里所想的大多是名人学者、权威人士,以学生身份投稿的就只有袁振英一个。陈独秀没有歧视,没有排斥,反而重用反对自己的人,这样的做法引起了袁振英的思想变化。

在接下来的社会激荡中,袁振英和陈独秀,无论在北京、上海还是广东,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既有师生关系,又是社会主义同志,更是工作上的伙伴。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正当陈独秀为建立中国共产党不懈努力的时候,袁振英也在社会纷繁中找寻到了自己的信仰,他认同陈独秀所推崇的马克思主义,可是自己打从心底里更信奉无政府主义。从陈独秀的学生转变为工作伙伴,袁振英对此有一段很矛盾的时期,到底是跟着陈独秀一直走,还是忠于自己的信仰?

1921年3月,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和无政府主义者分道扬镳,袁振英坚持自己的信仰,离开了中国共产党,后在广东省“一中”任校长,还转到法国留学,成为周恩来的同学,此后的岁月中继续坚持自己的无政府主义信仰,成为了活跃的社会活动家。

对袁振英的评价,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功过来权衡。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不随波逐流,不随遇而安,坚持自己所想,选择自己道路的精神。他身上散发着一种北大学者独有的、勇于追求真理的浪漫情怀。在那个激荡的年代,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关键在于自身对规划的调整,既要坚持,又要应变,归根到底,是要看到自己想到达的终点。

年轻的孩子们,你们要清楚,每个人通向成功的路途都不会是康庄大道,遇到问题,遇到分岔口,是在所难免的。有时候,拐一个弯并不一定是坏事,如果真的到了“此路不通”的地步,我们要懂得随机应变,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和规划。

永远不要害怕多走路,因为路总是人走出来的,只要你有自己的坚持,大路小路都是一条成功路。

北大行动指南:

1.不要总是一条道走到黑,试着另辟蹊径

世界多变,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的心,在生活中,在工作上,我们都会经历各种层出不穷的变化。如果我们用尽一切努力,尝试了不同的方法,在原先行进的路上仍旧是举步维艰,我们不妨给自己换个方向,换一条不同方向的道路。因为,有的时候,不要一条路走到黑,那只能是死路。

曾经有一位北大哲学系的毕业生,历时五年的时间写了一本哲学通俗读本,希望寻求出版,可是却苦无门路。面对现实的挫折,他没有泄气,也没有过于坚持地走访出版社,而是在北京学府路附近开了一家补习社,给各大高校的在读生补习。渐渐地,认识他的学生多了,接受他哲学思想的人也多了,他也变得稍有名气了。由于学生们在论坛上的推荐,不到半年,一家出版社主动找上门来,希望能找他写书。于是,不出所料的是,他成功出版了自己的系列作品。这是一种迂回的作战方式,同时也是解决“计划赶不上变化”问题的典型蓝本。

应该说,很多时候,“另辟蹊径”的确不是坏事情。

2.摆脱愚忠于计划的心魔

生活中,我们总说,“不论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对于计划,对于道路和方向,道理也是一样的,用一个新的说法:“不论新路旧路,能达到目的地就是好路。”

在奋斗的路途上,我们总会看到身心俱疲的脸庞,也会看到痛苦并快乐着的脸蛋,两者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关键在于心态的调整。

能摆脱自己对既定方向的执着,勇于突破心魔,承认自己方向有问题,及时做出调整的人,一定会重新找到正确的道路。

对于年轻人来说,计划永远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年轻就是资本,随着不断成熟,总会有新的想法,如果此时固守之前的计划,就会被视为愚蠢。

北大思考题:

北大学生团体曾经组织过一项问卷调查,随机访问不同的学生,问题设定如下:如果学校规定你一年之内最好读10本课外书,你觉得你会读多少本?5本以上,5本至10本,10本以上?

这乍一看是课外书阅读情况的调查,其实也是一道思考题。

阅读5本以上的人,不拘泥于规章制度,有自己的想法,做事有时候容易“离经叛道”,却不失为一名创新分子;阅读5本至10本的,比较中规中矩,总是在计划和变化间徘徊,容易犹豫不决;阅读10本以上的,比较循规蹈矩,喜欢按规矩办事,但是面对变化则相对缺乏应变能力。

花时间做白日梦,不如花时间动动手

北大箴言:

我们活着要有价值,不要投机,投机是为了升官发财,我们要有点儿抵抗力,不要跟着一道跑。

——陈翰笙

很多过来人都会告诉你,梦想更像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与现实毫无关系。虽然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毕竟是少数,不能作为普遍性例子来谈及。

是否真的如此呢?

也许,在生活中,能彻底坚持梦想的人不在多数,不过,在不同程度上追梦、为梦想而奋斗的却大有人在。当然,努力不一定能完全实现梦想,但是不开始,梦想将永远是一个梦。相反,如果你动手执行,哪怕未能触及梦想,起码你已经走在追梦的道路上,经历过那些美好与痛苦了。

有一句著名的歌词说得很好,“一人有一个梦想”,既然你有自己的梦想,与其让梦想流于空想,与其花时间去做白日梦,何不动起手来,让自己也真真切切地走在追梦的路途上呢!

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官僚地主之家。不过造化弄人,在他13岁的时候,祖父入狱,父亲早逝,家道中落,他作为长子就要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

家境的变迁,世态炎凉的来袭,让年纪轻轻的鲁迅很快看透了世俗,也更加接近底层人民,在农村生活的时光,使他深刻地感受到了底层人民的艰辛与淳朴,他希望自己长大之后能够帮助更多的劳苦大众,改变他们的生存现状,改变他们逆来顺受的封建思想。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鲁迅没有空想,也没有甘于沦为普通读书人,他当时选择了一条被很多人看不起的道路——进洋学堂。18岁那一年,鲁迅怀揣着母亲想方设法借来的8块银元,进入了南京水师学堂,而后转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堂都是洋务派为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内设有物理、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的科目。鲁迅在读书期间阅读了大量外国著作,拓宽了视野。后来,更加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官费留学日本的机会。

当时,中国人饱受疾病煎熬,被誉为“东亚病夫”,鲁迅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一心学医。可是,一来鲁迅不精通日语,二来受到日本学生的排斥,他的成绩也一直不是特别好。直到有一次,他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片中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人抓去砍头,而一群中国人竟然站在旁边看热闹,若无其事的样子,这些麻木不仁的中国脸孔给了鲁迅很大的冲击,他意识到,中国人真正的病不在于身体,而在于精神,那种逆来顺受的封建思维才是中国人最大的病根。

鲁迅终于明白了,要改变中国人最根本的病态,需要从精神层面入手,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离开了仙台医学院,到了东京,不断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各种鼓励国民、革新国民意识的杂志,到处发表文章,成为推动思想革命的佼佼者。

1923年,鲁迅兼任北京大学讲师,将新精神、新思维和国民改造意识灌输给莘莘学子,培育出了巴金、黄源等优秀学生,为中国精神文化及社会改革贡献出了巨大力量。

从鲁迅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目标才能有进步,有梦想才能有追求,不过,单纯停留在梦想阶段是远远不够的,“想”是个人的、无力的,只有真正的“做”、真正的奋斗,才能将梦想实践,才能不断富足自己的人生,并用梦想力量改变自己的人生,甚至影响他人。

因此,与其花时间来做白日梦,我们何不动起手来,试着将梦想细化成一个个微细、可触及的目标,去逐步实现呢?

北大行动指南:

1.有一流的梦想,就要配备一流的行动力

每一位北大学子都很清楚,要想成功,必须先给自己设定一个梦想,因为梦想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不过,梦想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反映了我们对人生的美好规划,就像一部舞台剧,总是充满幻想。不过,梦想在前,不前进的话,我们永远触及不到。所以,光有一流的梦想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流的行动力。

在北京大学,曾有一位英语系的女生,她来自农村,英语的读写环节非常优秀,但是由于条件所限,她没有机会练习口语。考上北大之后,面对很多来自大城市、自幼有外教交流经验的同学,她下决心练好英语口语,并且立志成为出色的英语演讲家。为此,她不仅仅是想,而是从大一开始,每天早上5点起床,不断大声朗诵英语,晚上看外语片,读英语书,最终,在她大三那年,赢得了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的冠军。

或许你会困惑,到底她最终能否成为演讲家呢?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她的目标已经达成。

人生就是这样,梦想不一定能在短期内完全实现,但是你必须脚踏实地地走起来,动用你全身上下的行动力,努力实践,才能走到通往梦想的征途上。

2.和人生赛跑,别给自己松懈的借口

人生就像是一场长跑,追梦的过程中,你不跑起来永远不知道终点在哪里,当我们明确自己的梦想之后,就要开始努力奔跑。不过,事实是,梦想有的时候很遥远,无论顺流还是逆流,总有不同的荆棘在等着我们。

很多人跑着跑着,会由于看不到终点而泄气,甚至放弃。就像马拉松赛跑一样,总有人在中途经不住煎熬而放弃。可见,对于梦想,缺乏持续战斗力或稍有松懈都是不行的。在行动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克服松懈的思维,要有咬紧牙关、拼命跑的精神。

北大思考题:

一次,一位北大老校长回到燕园闲逛,看到几个女生在校道上闲聊,便上去“搭讪”了两句,老校长问几个女生:下面三件事,你比较喜欢做哪件,遛狗、逛街还是绘画?

女学生们想了想,一个选择了遛狗,一个选择了逛街,一个选择了绘画。

选择遛狗的人在生活中容易回避现实,沉浸在自我空间中,相对缺乏奋起作战的能力;选择逛街的人,懂得舒缓压力,有目标,有动力,但是决心不足,需要进一步强化行动力;而选择绘画的人,相对冷静,遇事不怕事,懂得冷静分析,相对具备持久发奋的动能。

试过不一定成功,但不试一定失败

北大箴言:

我认为成功有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要有胆,中国人造词,胆识胆识,胆在先,识在后,你要有胆,第二就是你要聪明嘛,你要聪明你要有智慧,第三才是钱。

——叶茂中

英文里面有一句名言:“Youcan’tteachanolddognewtricks.”字面意思是“老狗学不了新把戏”,常用于比喻某些人总是沿袭老一套,不愿尝试,不愿改变。此话放诸四海而皆准,作为和书本知识周旋的、职场上打滚的、和生活压力死磕的我们更加要切记。是选择当一条“老狗”,还是学会不断调节、不断变通?这正好考验了你的调节力和适应力!

世界如此艰难,只有“识时务者”才能更好地生存,谋求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加优越的工作质量,所以,我们一定要勇于尝试,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试过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不试试就一定不会实现。

冯友兰于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当时新文化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使冯友兰眼界大开。恰逢大四那一年,胡适、梁漱溟二人先后到北大任教,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梁漱溟是东方文化的中流砥柱,两大阵营的交锋使冯友兰受益匪浅,也带给冯友兰一个重要的疑问和追求——中国文化路在何方?跟中西文化比较,难道中国文化就那么一文不值吗?

所谓“时势造英雄”,冯兰友似乎在中西哲学的交锋中找到了自己想要寻找的梦想和答案,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展开了毕生的努力探索。以他自己的话说:“我从一九一五年到武昌中华学校当学生以后,一直到现在,六十多年间,写了几部书和不少的文章,所讨论的问题,笼统一点说,就是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我生在一个文化的矛盾和斗争的时期,怎样理解这个矛盾,怎样处理这个斗争,以及我在这个斗争中何以自处,这一类的问题,是我所正面解决和回答的问题。”

每个人都会遇到矛盾,遇到疑问,有希望达成的梦想和目标,冯友兰就是凭借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行的。

1927年至1937年,可以说是冯友兰集中研究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时期,他醉心研究,总是废寝忘食,在1931年出版了《中国哲学史》上册,三年后,再次出版《中国哲学史》下册。这两本书成为当时社会上继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后的重要哲学史著作,影响广泛,内容深刻,反映出中国30年哲学史研究的高峰水平。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还被美国作家卜德翻译成英文,成为现在西方世界研究和了解中国哲学史的主要著作之一。

冯友兰对自己的总结是,他是“释古派”的,和胡适的“疑古派”不同,他穷尽毕生精力,就是希望论证儒家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正统地位。

事实上,冯友兰也做到了,想当初,从一个普通北大学子做起,从大师的交锋中发现了属于自己的思想闪光点,谁知道他也能成为哲学家大师呢!

所以说,有想法、有目标很重要,然而光想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行动。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许会失败,甚至一败涂地,但是我们年轻,这就是最大的资本,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失败,然而如果因为害怕失败而不去尝试的话,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强,也不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北大行动指南:

1.目光要远大,不过于在意眼前的得失

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尝试、不敢尝试的最大原因是害怕“改变”会给原本的生活带来变化,破坏了本有的安逸。比如,作为一名朝九晚五的公司员工,生活是不成问题的,这个时候,如果他选择实践自己的梦想,锐志创业,成功和失败的概率是对半的,一旦失败,很可能会连原本的安逸也荡然无存。

这是一种深思熟虑,同时也是我们对自己的约束。谁不想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可是想要成才,想要实现梦想,把握好“鸡头”和“凤尾”之间的天平,是极为重要的。很多人以为在平稳的生活中,鸡头当好了,也能关上门来当天子,可是却不想想,世界瞬息万变,就像我们的成长历程那样,孩童时期总想着能赚钱就是了不起的事情,可是一旦长大了,却发现赚钱不过是一种谋生手段,每天为了养家糊口奔波也是很郁闷的。所以说,不敢打破现状的人,是目光短浅的,他们缺乏前瞻思维,缺乏大局观,即便能保住安逸,却也让未来失去了色彩。

对于万里挑一的北大学子来说,只求安稳是不可想象的,世界如此辽阔,岂能没有一席之地?不去“试一试”,怎知自己到底有多大能耐?所以,更多的北大人选择创业,哪怕在尝试的初期屡屡碰壁,也从不灰心。他们相信,只要有决心、有恒心、有耐心,未来绝不会辜负自己。

2.唤醒心中的勇气

衡量成功与否,最怕的是与别人比,毕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样比会累死你的。你出身北大,还有人出身哈佛,有些人是永远也无法打败的,但是你却能不断战胜从前的自己。

同样的道理,是否具备突破和尝试的勇气,我们也只能和自己比较。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要不时回望自己的人生,看看今天的自己是不是比昨天的自己有进步,更接近自己所想塑造的未来。

如果不是,那么,请你唤醒心中的那份执着的勇气,试着改变自己吧。

曾经有位北大女生遇到一个只有一只左手的残疾人,残疾人请求女孩帮他将行李搬上公交车。然而,北大女孩出乎意料地拒绝了,她告诉残障人士:“我并非歧视你,正因为我觉得你和我一样,所以我认为,我能做到的事情,你也一样能做到,关键是你自己有没有勇气尝试。”

女孩走后,残疾人果真自己尝试起了搬行李,他的动作很慢,力气也很小,本以为别的乘客会发出哗然的声音,用奇异的眼光看待自己,可是乘客们却在为他鼓掌。足足花了十几分钟,这位残疾人终于凭借自己的力量把行李搬了上去。他成功了,踏出了改变自己的第一步,唤醒了潜藏的勇气。

很多时候,我们的人生就是如此,如果没有勇气去尝试,也许会一直原地踏步,只有鼓起勇气做出改变,才会迎来希望。

北大思考题:

一次,北大教授连续三堂课给学生们下达了任务量非常大的项目,其实他是给学生们出了一道测试题:到底是把一个个项目逐一啃完再开展新项目,还是几个项目一起开动、多箭齐发呢?

结果,在第四堂课上,他发现,支持多箭齐发的学生有47%,支持专攻一项的学生有53%。其实,这个测试并没有既定的标准答案,只是想说明学生不同的心态和做事方式而已。

选择多箭齐发的学生,有挑战极限的冒险精神,他们更加偏重于尝试,面对变化,他们会更加灵活一点,属于冒险型的人。而选择专攻一项的学生,他们相对持久,做事有条不紊,有耐性和坚持,属于稳定型的人。

凡事要如孔明应战,做足前期准备

北大箴言:

许多不成功不是因为没有行动前的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

——翟鸿燊

行动对于实现梦想、迈向成功的重要性,相信很多人都明白,不过,在行动之前,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准备”。

“准备”这个词,说起来简单,但却是知易行难的一件事情。要实现梦想,要腾飞,我们就要做足准备。正如行军打仗时“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一样,缺乏准备的横冲直撞、盲目尝试,只能称之为“莽撞”,往往难成大器,这也是北大人绝不会犯的错误。

梁漱溟是一代哲学大师,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在1917年便应蔡元培校长的邀约,到北大讲授印度哲学。

有一年,在北大开学的第一天,他要求所有新学子做一件很简单的事,那就是学会将胳膊尽量往前甩,再往后甩,前前后后,直到甩足300次为止,并且要每天做。大家都不明白老师这样教是为什么。刚开始,新学生们都按照梁老师说的去做了,可是渐渐地,大家都慢慢遗忘了这件事情。

后来,梁漱溟跟大家讲授起典故,原来这是苏格拉底教学生的一个故事,苏格拉底在开学的时候让学生甩手臂,每天300次,一个月后,坚持的人有十成,三个月后坚持的人有九成,半年后只有一半,一年后就剩下一个人,那个人就是著名的柏拉图。梁漱溟告诉学生,甩胳膊是很简单的,可是对于这么简单的事情,能坚持下去却不是容易的事。

正如梁漱溟的人生一样,他是大学生,却没上过什么学,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典范。中学学历的他,为了进步,为了腾飞,做足了准备功夫。他所做的,就是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每天看书,每天读报,从不间断。

他坦言,在他那个胡适、傅斯年等大师林立的年代,以自己的中学水平,要成为一个学者、一个老师,一个追求学问的知识分子是不容易的。他所做的,正是从自己身上发现问题,然后努力地找寻解决的方案,回答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让自己肚子中的墨水越来越多,知识越来越厚,才能迸发,才能进步。因此,他大量阅读哲学、佛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范畴的书籍著作,并且参考别人的意见和观点,琢磨出自己的思想,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从梁漱溟的个人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时候,成功者并非都站在一个有利的平台上,想要成功,得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打基础,靠自己下苦功夫去为腾飞做足准备。

人的进步,往往是一种“外在矛盾”和“内在否定”协同作用的结果,就是说,我们的进步是基于外在表现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对内部进行认识、否定及调整的一个过程,只有内外结合,才能最终促成我们的真正进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对我们自身的考验很大,要沉得住气,首先要在正确认识自身的基础上,学会否定自己,然后针对自己的不足,下苦功去改善,对自己的短板,努力去完善和改良,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这样才能获取更大的进步和提升。

北大行动指南:

1.找到自己的瓶颈,勇于突破

生活中,谁没遇到过一两道坎儿、一两处瓶颈?但是最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升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进而寻找解决瓶颈的突破口。因此,当我们的生活出现了瓶颈,当务之急,不是如何解决瓶颈,而是要弄清楚瓶颈产生的原因,也就是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因为,综观当今社会,由于自身能力不足而产生瓶颈的情形屡见不鲜。因为越往上走,我们需要付出的努力就越多,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便越强,进而对自身综合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因此,在通向成功、改良自己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要求自己有一个不一样的质的飞跃。

此外,在遇到瓶颈之后,不必自怨自艾、灰心丧气,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因为瓶颈并不是只出现在你一个人身上,每个人都会遇到生活的瓶颈,即便是北京大学的天之骄子。再说,瓶颈并不是什么坏事情,至少,你意识到了瓶颈的存在,就表明你对自己的人生有规划、有要求,不是一个满足现状的插科打诨之人。

2.要有空杯子心态,时刻准备着

所谓的“空杯子”,就是指我们应该随时对自己目前拥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和调配,将不合时宜的思维扔掉,保持思维顺畅,随时加入新知识,增加新技能,不自满,不故步自封,永远保持“学习”心态的一种思维模式。也许,眼下你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足够你在行业中满腹经纶地夸夸其谈;也许你所具备的技能和能力也足够你在行业中独占鳌头。但是,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型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如果没有求新求进的渴求,那么原本的知识就会慢慢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衰退,终究会被社会的进步大潮流淘汰。

任何一个北大人都是“空杯心态”的最好诠释者,他们从不自满,不停学习。因此,唯有空杯子的心态,才能帮助我们时刻保持自身容量的空余,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为突破和改变做足准备。如果北京大学的天之骄子都不会自满,你凭什么呢?

北大思考题:

一次,一位年老的北大图书管理员见到最后一名离开图书馆的学生,他总是在图书馆磨到临近关灯的一刻,管理员忍不住问他:“智慧和坚持,你觉得哪个比较重要?”

学生摸摸脑袋,憨笑着说:“我想是坚持吧,因为我本身不是特别聪明的人。”

年老的图书管理员笑了笑,拍拍年轻人的肩膀说:“很好,很好。”

其实,这位图书管理员早在十年前,还是北大英语系的教授,他认为年轻学生回答得很好。认为“智慧”比较重要的人,往往容易忽视坚持的重要性,诚如龟兔赛跑,人生往往不是由“智慧”做主的,坚持才是最强劲的动力。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留下你的足印

北大箴言: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成果是最好的太老师,不得不干是最好的祖师爷。

——金克木

如果有梦想,我们就能走得更远,那些天之骄子在成为北大人之前,也只不过是一个个平凡的学子。然而他们从未停止追逐梦想的脚步,在追寻的道路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脚印,才终有一天得见未名湖。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路,也有不尽相同的艰辛,要对抗逆境,靠的是我们自己,不是别人。不只北大人,每个人都会有饱受压力、饱受煎熬的时刻,越是这个时候,与其花时间去怨天尤人,埋怨环境不配合,天公不作美,不如低头耕耘,用吃苦和耐劳来充当自己的养分。诚如高山大河,没有笔直的河道,没有平坦的山路。山河之所以壮美,那是因为它们高低跌宕;我们的追梦路途也一样,它之所以壮丽,亦是因为我们攀登的过程,迂回向前,历尽艰辛,却最终苦尽甘来。

中国的儒家思想中有一句老话叫“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而后成于实”。意思是,埋头苦干、兢兢业业,我们才有可能获取成功。因此,我们不能好高骛远,不能臆想着自己马到成功、一步登天,要有耐心,要懂得一步一步地走,能坚持下来的将胜利,不断发奋的将成功。因此,我们要在通往梦想的路上,留下自己的足印,不要吝惜自己的努力。

刘半农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1925年在北大任教。任教期间,刘半农一直是新文化运动的闯将。

不过,别看刘半农成就颇高,他的人生却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成就完全是靠个人努力。1912年,由于不满传统教育的体制,他毅然辍学,只身到了上海,在中华书局谋得一份编辑工作,业余时间在《小说月报》等杂志上发表小说。由于国文功底好,加上勤奋好学,刘半农很快就成为上海文坛一个十分活跃的新秀。

不过,这些骚动式的变化并没有使刘半农自感满足,在上海五年之后,他于1917年回到家乡,在家赋闲,目标是思考自己将来的人生路。虽说刘半农才情洋溢,但是才情毕竟不能当成下锅的米,那时候写稿没有固定收入,家里经常没米下锅,妻子得四处举债,向娘家借钱,生活可谓捉襟见肘。不过,刘半农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梦想。

直到有一天,他收到蔡元培的信,把他邀请到了北大当预科国文教授。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可是事与愿违的是,他当年年少轻狂的中学辍学给他带来了极为不好的影响,虽然说他通过《新青年》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急先锋”,颇有威势。可是,蔡元培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一回事,北大里头高手林立也是另外一回事。刘半农这种连中学都还没毕业的人,才情再惊艳也会被看成是一种“另类”。在制度上,在文坛上,他始终“难登大雅之堂”。

刘半农再次意识到自己的梦想和未来有点曲折,于是他在蔡元培的支持下,考上了公费赴英留学的资格,便带上夫人和女儿起程去伦敦了。不过,公费指的是学费,生活还得自理,在英国,一家三口举目无亲,刘半农没收入,妻子还在伦敦生下了一对龙凤胎,一家五口的生活成了重大问题。穷得连摇篮都买不起的刘半农,始终不想放弃梦想,放弃知识,他咬紧牙关,带着妻子转战法国,到了巴黎大学学习,攻读博士。最终他坚持下来了,他成功地获得了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归国继续任教北大,培育英才,并大力投身语言学研究。

一直以来,中国近代文学第三人称的“他”没有男女之分,现在我们通用“她”来代表女性,正是刘半农所提倡的。刘半农,一生发表了不少重要著作,其中《汉语字声实验录》一书,更获得了“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的殊荣。

如果刘半农当初被生活的艰难所打垮,如果刘半农没有坚持在追梦的路上咬紧牙关地闯下去,中国或者会错过一个重要的代表性人物。

人生就是这样,总是希望和挫折并行,遇到了挫折,我们得自强不息,永不服输,不泄气的品质会支撑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只有对梦想、对目标有不懈的追求,我们才可能用曲线的迂回谱写出灿烂的人生。

虽然说,很多人会觉得对于达到目标的方向,“直线”是最短的,最好速战速决,可是,这种想法放诸现实生活中,却又不太现实。因为,人生是没有全然的“直线”,所有的“直线”都会被各种艰难险阻所分隔,所以我们的人生犹如会上上下下波动的曲线,有***,有低谷。但是,终点是一致的,只要你扛得住。

北大行动指南:

1.虚心与坚韧,缺一不可

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有一种“自来熟”的本能,能很快地融入环境,一马当先,独挑大旗,不过,这种做法非得有非常坚韧的持续动力才能完美收官。因为,不少年轻人容易表现出“虎头蛇尾”的心态,对于一件事情、一项工作,一开始表现得不错,但是缺乏长远发展的动力。

对于梦想和目标的追求也是一样,开头拼了一轮,鼻上碰了灰就赶紧像刺猬一样缩成一团,生怕和困难硬碰。

我们都知道,人生在世,不可能一本天书读到老。要持续走近梦想,我们就必须不时给自己“充电”。既要有坚韧不拔的信念,也要有虚心求教的心思,一边顶着困难前行,一边不断吸收新的知识,让自己更加尽善尽美,提升自身能力。

2.学会借助别人的力量

前进的路上有石子甚至大石块是在所难免的,很多时候,我们靠单打独斗难以成事,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这时候,我们需要虚心向别人求教,甚至求助,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尝试站高一点,看远一点。

其实,人生得一良师,就好比千里马得一伯乐般重要。得到一个导师或者师傅,能够使我们更加容易入道,更好地生存下去,能使我们的人生拼搏事半功倍。因此,在拼搏的同时,我们不必将自己看得过于孤高,尝试在上进的路途上找一个良师益友,结伴同行,这对个人追求将是大有裨益的。

北大思考题:

一位北大教授有一个女儿,女儿顺利考上了北大。他陪女儿到家商店挑选台灯,女儿想买一盏放在卧房的台灯,看到琳琅满目的台灯,北大教授突然问女儿:“你会选择宫廷式的华丽台灯、乡村简朴型台灯,还是卡通造型的台灯呢?”

女儿作为北大即将入学的新生,选了宫廷式台灯,并为自己的唯美偏好吐了吐舌头。

北大教授听后,其实是开心的。为什么呢?

因为,选择宫廷式华丽台灯的人,其实是极具耐心的人,遇到压力会懂得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冷静过后再深思熟虑具体的应对措施,他们有坚韧不拔的性格。选择乡村简朴型台灯的人相对缺乏耐性,害怕麻烦,遇到烦心事和挫折容易不知所措。而选择卡通造型台灯的,有争强好胜的性格,耐性不足,但是韧劲有余,容易陷入鲁莽行事的泥潭。

编辑推荐

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