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乡村阅读网 > 资讯 >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甘相伟胡适完整版小说全文章节app内免费阅读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甘相伟胡适完整版小说全文章节app内免费阅读

2019-03-25 17:19:32   编辑:夜蓉
  •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北大”,我国著名高等学府。就如同美国的哈佛大学一样,这里是很多学子梦想开始的地方。如果说北大是一个摇篮,那么北大总是精英辈出;如果说北大是一个舞台,那么北大总是璀璨夺目……

    黄轶 状态:已完结 类型:资讯
    小说详情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小说介绍

小说主人公是甘相伟胡适的书名叫《北大的青春不迷茫》,是作者黄轶倾心创作的一本出版小说,书中情节设定引人入胜,真的超好看。下面是小说介绍:“北大”,我国著名高等学府。就如同美国的哈佛大学一样,这里是很多学子梦想开始的地方。如果说北大是一个摇篮,那么北大总是精英辈出;如果说北大是一个舞台,那么北大总是璀璨夺目……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第十章 北大人生哲学课,懂得待人才能赢 免费试读

有自信,才能结交良友,灵活处世

北大箴言:

所有的人都是凡人,但所有的人都不甘于平庸。我知道很多人是在绝望中来到了新东方,但你们一定要相信自己,只要艰苦努力,奋发进取,在绝望中也能寻找到希望,平凡的人生终将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俞敏洪

有自信,是一个生活、学习乃至工作的根本。看过电视剧的人都知道,女主角身边总会有一两个缺乏自信、永远充当配角的角色。

我们甘愿一辈子充当配角吗?自然不!可是要想不当配角,我们就需要有强大的自信心。有自信的人容易在团队中体现出领导力和决断力,容易在朋友圈中更清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起到引导言论、树立中心的作用。

因此,交友就像我们做事一样,必须要有自信心。有自信的人能够在别人眼中闪闪发光,能够在表现自我的时候游刃有余,从而更好地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成为受欢迎的人。同时,有自信的人,基于对自己判断力和应变能力的信任,能够更好地处理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人际关系矛盾,还能有效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从而练就自己灵活处世的能力。

在北大人的字典中,根本没有“配角”这个词,他们从考入北大的那一天起,自信心就已经爆棚。因此,在他们的人脉关系中,也都是些具备超强自信的成功者。我们普通人也该如此,想要更好地与人交往,结识更高质量的人脉,就一定要充满自信。

方达在职场上摸爬滚打了几年,但是一直毫无起色。在直属上司的帮助下,他有机会参加今年全市最大型的商会交流晚宴,出席的都是市内数一数二的企业家名流。上司希望方达多结识几个潜在客户,增加业绩,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是在宴会上,方达碍于面子踌躇不前,所以一直都是闷着气,站在角落中。猎物不少,却箭在弦上,不敢发射。就这样,方达错失了宴会的大部分时间,在吃吃喝喝和闲逛中,没结交到半个“朋友”。

到了尾声,宴会开始拍卖捐赠品,算是企业家对社会公益的一种回馈。方达一听就惊了,自己不是什么企业家,何德何能出价竞拍,便悄悄地走到一个角落中静看。突然,他在角落中发现了一位老人家。老人家衣着简朴,方达估计他大概不是什么名流,就以和平常人搭讪的心,便和老人家聊开了。老人家让他四处走动,结识下别的企业家,方达见老人家人好,便坦言自己害怕。老人家笑了笑,跟他说,40年前,他自己也是一个这么害羞、这么不善交际的年轻人。但是他最终学会了,因为他奋斗了半辈子才发现,只有技能而没有交际的人,是没前途的。所以,年轻人,要记住!

方达听后笑了笑,也没放心上。直到会场的聚光灯打到老人家身上,方达才知道原来他是市内的巨富,不禁回味老人家的话。方达的自信心开始逐渐加强,在接下来的交际场合中,他不断重复遇上老人家的故事,也利用了老人家的身份,让他更容易和想结交的人更近一步。

又是一次宴会上,方达再次碰上老人家,老人家笑了笑说:“记住我了吧?”方达低头笑了笑,那次和老人家的偶然相遇,着实让他终身受用。

很多时候,人生就是这样,有自信,有人缘,一切就都有可能性。

刘慧慧从文学院毕业之后,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直到有一天,她重遇了自己的那位已经离职在外工作的大学老师,事业才有了转机。

由于刘慧慧的老师离开文学院之后,一直在某知名杂志社当总编,因此,刘慧慧厚着脸皮希望老师能够带她进入杂志社。当然,刘慧慧也是有能耐的人,于是老师便答应了她。进入杂志社之后,刘慧慧的工作出奇顺畅,写第一篇文章开始,要修改的地方便已经很少,而且还多次获得领导的赞扬。

她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站在了老师这个巨人的肩膀之上。不但老师本人给了刘慧慧不少指导,而且杂志社因为老师的关系也给了她很多机会,让她多尝试、多发挥。她的个人能力日益见长,这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好处。

很多时候,拥有指明灯的人得到机会、获取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指明灯之人的两倍。一个指明灯性质的导师或者同事,又或者上司,可以帮你定位好自己的位置,让你更好地看清自己面前的路,因为他比你更加有经验,更加有业务水平和驾驭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他能够让你的才能发挥得更加充分,甚至达到极致。因此,有这样的巨人在身边,我们只要稳定地向前走,往往比自己一个人闷头闷脑地在黑暗中摸索要容易得多。

不过,无论我们面对的是伯乐还是平凡人,必要的自信是不可少的。就像故事中的方达和刘慧慧那样,如果在遇见伯乐之后,他们依然缺乏自信,停步不前,那么无论别人如何指点,他们终究是不能成功的。

北大行动指南:

1.交友过程中要表现出充足的自信心

在一件事情没有做之前,一定不要对自己丧失信心。结交朋友也一样,如果一开始你就被自己打败了,要想成功就难于上青天了。

所以,对于交友、交际圈的建立,有必胜的信念是成功的前提。即使失败了,也要告诉自己,这其实是另外一种方式的成功。只要有信心,失败了重头再来,终有一日,胜利会向你招手。成功的人首先要具备的就是这一点,要有必胜的信心。如果你自己都不信自己,还有谁会相信你呢?如果在做一件事情时,你自己首先就持了否定态度,试想,它怎么可能会成功?因为你的潜意识会告诉你,你会失败,所以就算是成功也是侥幸的,并不是常态。要想取得持续性胜利,你还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给自己加码。只有你自己先相信了,才会找出更多自信的理由,你所做的事情才会往成功的方向发展。

因此,在交友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因为一时尴尬或者迷茫而害怕。我们要明白,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时半会儿的不成功不代表你永远无法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圈子。

2.不要相信宿命,自以为不受欢迎

从前,三只青蛙同时掉进了鲜奶桶里。第一只青蛙一动不动地坐在里面,它想一定会有人来救我,是神让我掉下来的,神也一定会救我上去。结果可想而知,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神,所以它一直在里面,直到变成一具尸体。第二只青蛙在没有做任何努力情况下,只看到这个桶很深,悲观地认为自己这辈子不可能再跳得出去,于是绝望地等死,最后的结局也是可想而知的。而第三只青蛙并不认为有人会来救它,也不认为自己就一定必死无疑,它奋力自救,不住地弹跳。它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成功地跳出去,最后的结局我们大家都知道了,它成功地跳出来了。那是因为在不断跳动的过程中,鲜奶被它搅拌成了奶油,它在奶油的帮助下跳了出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相信所谓的宿命,也不要在还没有努力的情况下就否定自身。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念,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去解决当前的困境。和别人的交际也一样,很多人碍于羞涩或者性格问题,总会自卑,自惭形秽地觉得自己不受欢迎,永远无法瞩目。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如果你甘愿一辈子成为不受欢迎的人,那么你就会成为鲜奶桶中的青蛙尸体;相反,如果你乐于改变自己,不断努力,相信今天的失败不代表明天不能成功,就终究有机会凭借自己的努力和主动打造出属于你的人脉圈。

北大思考题:

北大教授在课堂上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宿舍生活中,有没有和同学们分享零食或者电视剧的观后感?

这个问题问得学生们云里雾里的,女同学相对男同学而言给出肯定答案的比较多,而男同学在零食交换和剧情分享上做得比较少。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很玄妙,在生活上与你日日相对的人,既是你生活上的共存伙伴,又是学业上的竞争对手。在此前提之下,很多人对与别人分享的分寸会拿捏不准。如果将同学看成是竞争对手,和他分享自然是心不甘情不愿;但倘若将同学看成是俱荣俱损的好友,生活和工作上的分享又似乎必不可少。到底该如何拿捏?

其实,真诚地关怀与分享并不是一个虚伪的说法,只有付出我们的真诚去无私分享,无论面前的同学是对手还是合伙人,他们都会感受到我们的心意,反过来关怀我们。

学会借助他人的力量,善用人脉圈

北大箴言:

做人要有博大的胸襟,不矜己长,不攻人短

——袁行霈

“人脉关系”就是一种如此奇妙而难以言状的东西,没有定性的概念,也没有定量的权衡,只有效果的彰显。抓得住人际关系这一筹码,在日常工作中就能更加游刃有余,反之,则存在事事碰壁的可能。

既然“人脉关系”对于工作如此重要,那么到底该如何在工作、生存的博弈中开展自己的人脉圈呢?

所谓“先敬罗衣后敬人”,说的不单是日常交际中衣着等方面的讲究,更加侧重于“第一印象”。以良好的第一印象示人,会让你在对方的印象中加分增彩。以初次见面的交谈为例,时下不少在职场摸爬滚打了三五个寒暑的人们会自然地伪装出一副深谙世事、圆滑老道的脸相。这样,能够沟通和交流,但却达不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需知道,既然对方值得你去交际和处关系,那对方也不是吃荤的,你能装,他也能。如此下来,你自卫性地伪装自己,对方也保护性地收起真我,两者之间根本无法达到真实交往,来来去去,也只能在场面话上绕圈子。因此,想要留给对方良好的第一印象,首要的要求是:贵乎诚恳,不在乎演戏。多放下自身的“自我”,将别人的“自我”托上去,用真诚的态度聆听对方的话语,并以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思维对对方的话做出思考,这样,才可能达到有效沟通的第一步。

小雨在北大硕士毕业后一直从事自由职业,都是替电视台出一下栏目脚本、写写杂志稿之类的工作。但是由于小雨没有正式踏足过职场,人脉有限,所以工作来得不容易,收入也很不稳定。在一次本科班聚会的过程中,有一个以前读本科时和小雨比较要好的同学在得悉小雨现在的工作性质后,就对小雨说:“以前我们班上那个宣传委员小吴啊,现在可是在大型电影公司工作的,你倒是问问她看有没有什么卖稿子的渠道啊。”

小雨思前想后了很久,一来是觉得没面子:当时全班近百人,就只有小雨考上了北大,深造文学创造专业知识,现在到头来问硕士都没读的老同学要工作,好不好看啊?二来,小雨觉得她跟那位同学不是很熟,也害怕别人会推搪,怕吃“闭门羹”。

直到聚会那天,小雨都一直不敢开口。结果那位同学主动走向小雨,询问小雨的工作情况,小雨支吾以对。同学主动给小雨留下了名片,说公司很缺稿子,如果小雨不嫌弃稿费不高的话,还请多多联系。

小雨立马涨红了脸,原来朋友之间算计得没有那么多,是自己思虑过多了。于是小雨第二天便主动和同学沟通,结果几次下来,好几个合作项目都敲定了。小雨心里对那位同学非常感激,一直庆幸在自己没有踏出第一步的情况下,朋友主动给自己提供了帮助。

朋友圈中的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把这种资源转化为我们实际能够应用的能量。一旦穷朋友开始思考致富,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那么原本隐藏着的看不到的资源能量就会喷薄而出,成为现实中我们能够应用的能量。

北大行动指南:

1.维系几个爱自己的死党

交际是一项技术活,在这里,我们姑且把“朋友”简单地划成最常见的两种:一种是自己的“死党”和“闺蜜”,他们和你的工作可能毫无关系,但是他们是你的玩伴,是陪伴你成长的关键挚友,这类朋友最大的价值在于能让你“尽诉心中情”,工作的苦水、生活的烦恼你都能和他们分享。另一种是同事间的朋友,虽然说职场如战场,但是在公司中,同事沦为朋友的情况也是很常见的。这样的最大好处在于你在刀光剑影下血拼的时候,不至于孤身作战,这是一种友谊,也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功利关系。在公司内有一层朋友关系打打底,干起活来也能得心应手很多。

所以说,对于朋友关系的维系,以上两种都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所谓真正的朋友,不一定能和你有福同享,但是他们能做到和你有难同当。当你遇上烦恼的时候,帮你出谋划策的往往就是这些多天不联系的真朋友。但无奈的是,工作一旦忙碌起来,我们往往只看到和我们有利益关系的交际,把真朋友忽略了。这样无论对于我们的工作、生活还是心灵,都是可悲的。

2.用高频沟通来开拓新的朋友圈

想要有效地拓阔人际关系网络,还得学会高频率沟通。所谓的高频率沟通,不是指答非所问、不知所云,而是针对沟通的频率而言。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投资机构规定,从业员与客户沟通的时间是一天三次。虽然放诸现今,这样的沟通频率可能遭受客户投诉,被列入黑名单,但此举在当时却成为了该投资机构的制胜奇招。通过高频率的接触,让对方了解到他在你心目中的位置和重要性,同时,亦能不断唤醒和更新对方对你的初始印象。哪怕在广告业务从业员多如牛毛的今天,仍然有这样的广告投放业务员,每天群发短信给相熟的客户,提醒对方天气变化、提供广告投放最新资讯以及特殊节日的祝福,在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还会自掏腰包给熟客们递送应节食品。这就是人脉圈维护的重要一环,尝试比别人多一份心、多一份执着,也许你会收获更多。

北大思考题:

一次,教授见到一位男同学正在搬宿舍,物品很多,但是旁边几个同学有点熟视无睹,于是便上前问几位同学一个问题:如果你见到一个人正在搬桌子,你会上前帮忙吗?

有的人回答会,有的人回答说要先征询对方意见,而有的人选择袖手旁观。

其实,搬桌子等体力劳动是很简单直接的,但自扫门前雪的思维导致了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同学们在提着几大箱的文件或者拿着沉重的东西时,也因为助人为乐意识的淡薄而忽略了同学们的急切需求。

回答会帮忙的同学,自然是乐于助人,在生活中善于结交朋友的;回答要征询别人意见的,在交际中很重视对方的看法,以及对方对自己的看法,所以迈出交际的第一步需要很强大的动力和勇气;选择袖手旁观的同学,在交际中容易缺乏主动性。

教授对他们说,其实只要你伸出一双手,接过同学们的一些体力活,付出的是体力和时间,但是收获的却是别人对你的赞赏和感激。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讲,这算是一桩本小利多的“生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授希望大家不要吝惜自己的关爱,多帮助正在付出体力劳动的伙伴。

无论顺流逆流,都要谦逊待人

北大箴言:

对于学生的希望:一、自己尊重自己。二、化孤独为共同。三、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四、有计划运动。

——蔡元培

无论是多能干的人,都会有脑袋转不过来,或者忙得闲不下来思考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给别人最好的人情味,就是主动帮别人思考问题。比方说同事们在项目上遇到了困难,你是不是能主动为别人思考一下对应策略,以推进项目继续往下走呢?如果你有这样做的话,一定会得到同事的感激和好印象。

不过,在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一定要留心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以真诚的心去对待他人,不要用一副高高在上、救世主一般的架势去帮助别人。

因为,人生在世,别人今天遇到的麻烦,或者你明天也会遇到。只有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你才能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向别人伸手。因此,无论我们是帮助别人的一方,还是求助于别人的一方,都要懂得谦逊待人,用真诚去给予。

张进和王伟是一对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张进高考的时候考得不好,王伟却考上了北京大学,二人的生活圈开始渐渐出现了差距,王伟愈发觉得和张进的话题搭不上边。张进当时高中毕业后,只能到工地上工作,忙忙碌碌地生活。而王伟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好单位,做了一个人人羡慕的白领,二人开始久久不联系了。

有一次,王伟在一家餐馆外面碰上张进,张进身上还有工地的泥巴。见到多年不见的朋友,张进兴致盎然地冲上去和王伟打招呼。但王伟觉得跟一个工地的工人做朋友蛮丢脸的,尤其是在这种高级私人会所前,所以回应张进说:“你认错人了吧?”张进一听,涨红了脸,失落地低下头。

王伟进入了餐馆,领导已经在了。趁着饭局开始前,领导跟王伟说要等一个大型建筑公司的老板,这次的主要任务就是拉活,希望能争取到这家建筑公司的承包商资格。王伟抖擞精神,准备应付即将到来的大公司老板。可是门一打开,进来的竟然是衣衫随意、裤脚上还有泥巴的张进。原来,张进在工地干了几年,由于忠诚勤劳,很快便成为了承建商,事业越做越大。王伟面对着曾经被自己嫌弃的朋友,完全抬不起头。

而张进却不计前嫌,说愿意把这次大型市建工程的项目承包给王伟他们公司,因为这是他朋友所在的公司,肥水不流外人田。

王伟的做法是短视的,而张进的做法则是宽容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境遇,有自己的机会。有的人在生活上打拼几年,发现自己和朋友之间的差距变大了,便一厢情愿地把别人从“朋友圈”中划出去,这样做不仅不符合“朋友”的定义,而且是鼠目寸光的。所谓社会有分工,地位各不同,每一个人的工作都是有价值的,哪怕他是一个维修水电的工人,在你半夜遇上电路短路问题的时候,这个水电工朋友说不准可以连夜前来帮你修理。所以说,对待朋友不要用标尺去量,每个朋友都有他的存在意义。只有把朋友圈维系好了,你才有立身之本,才能不断扩张人脉,发展好人缘。

北大行动指南:

1.任何时候都不要恃才傲物,要善于结人际网

很多成功人士,往往不是靠专业能力等“硬件设备”而出人头地的人,更多的是善于利用人际网络、交际上如鱼得水的人。当然,凭着技能本事,只要真诚对待同事,尊重别人,也能创造出自我发展的良好空间。但是一旦在交际中缺乏了应有的EQ或者技巧,很多时候,专业性人才会给人自负、恃才傲物的错觉。此外,我们在工作环境中通常不缺乏以兴趣、爱好、同学、老乡等关系结成的一个个“小团体”。如果专业人才能够加入到这些小团体中,成为小团体的一员,就能将自身的人脉网无限延伸。可以说,在现今职场上,人脉广阔、知识面广、口碑良好,会相对于只是专业技能优越更加受领导的欢迎。

所以,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不要过于彰显自身的才干,要懂得尊重别人,真诚地对待别人,不要在别人为难的时候踩别人一脚。要明白,帮助别人,除了能够获取赞誉之外,还能帮助我们编织出良好的人缘。相比前者,后者的建立更加重要。

2.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中国自古有风水轮流转这么一说,所谓“山不转水转,水不转路转”,意思是:“凡事不要做绝”。现在的很多人,尤其是年纪稍轻的年轻人,都会有一种能力高于一切的心态,有“我就是很好,不懂欣赏是你们不识货”一类的想法。其实,这是很不明智的做法,既是对人际关系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因为,如果我们对人对事做绝了,等于断了自己的后路。今天的你可能一帆风顺,不过谁都有逆境的时候,如果在你一帆风顺的时候把事情做绝了,那么当你遇到麻烦的时候,任你脸皮多厚,回过头来找人帮忙,也很难要求每个人都能宽宏大量。

所以说,我们不要指望别人“大人不记小人过”,最好的方法是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事事留一线,给别人留一个好印象,给自己留一个好环境。

北大思考题:

北大教授曾经在课堂上问大家给别人起过的外号、昵称和小名,希望从中抽一个最可爱、最成功的昵称。

这个问题很有趣,大家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给别人起过的最可爱、最得意之作的昵称等等。

你也给别人起过外号吗?

其实,教授是希望探寻同学们待人接物的心态。

给别人起昵称的次数越多,越代表你具备更强、更积极的交友心态。如果一般不给别人取昵称,总是以姓名代之,你则始终保持着和别人内心一定的距离感。

待人宽容,待己严谨

北大箴言:

成功后要做两件事:谦虚、助人

——张建君

人一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生活里,人人都会遇到令人痛心、受到伤害的事情,这些事情多多少少总会左右到你的情绪。自己的情绪我们尚可自我调节,却无法左右别人的不敬。当遇上这些事的时候,用宽厚心态待之的人,便会感到幸福;用凄惨心态处之的人,便会感到痛苦;若是用存有怨恨的思想去理解,更有可能伤及身体。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受伤害是在所难免的。如果不懂得宽以待人的道理,就会陷入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之中。在北大人看来,这是非常愚蠢的,它会损害自己的人际关系,极大程度上阻碍奋斗的进程。所以,他们往往待人宽容,待己严谨。

在生活里,发生矛盾、出现种种失误与差错,都是不可避免的。如若你我不能相让,便会轻易地引发社会、工作甚至家庭方面的矛盾和争斗。常常揪住别人或自己的错误与失误,会让别人和自己加重心理负担,导致日后的正常工作、生活产生阴影。所以,要懂得宽容,在原谅了别人的同时,自己内心也将豁然开朗。

吴意纯和顾常辉是几乎同时进入同一部门的两名职场新人。吴意纯是个女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她心思缜密,为人谦逊有礼,经常能给领导提醒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而顾常辉则毕业于另一所名牌大学,他是个能力过硬、技术很强的男职员,能很好地完成领导交付的工作。

吴意纯和顾常辉同处在技术部,但是吴意纯的技能水平稍微有点落后于顾常辉,只能勉强完成任务。但是顾常辉有个缺点,就是清高自傲,总是瞧不起其他技能较弱的同事,而且不乐意给同事们指点和帮忙,一直都是独来独往、我行我素。

有一次,因为技术部一个同事的失误,整个项目出现了纰漏,需要从头再来。出现失误的这位同事本身就已经十分抱歉,但是盛气凌人的顾常辉不仅没有安慰同事,反而明里暗里说这位同事是吊尾车,拖大家后腿,把这位同事的处境弄得十分尴尬。

和顾常辉不同的是,吴意纯得知情况之后,不仅没有责备同事的失误,反而主动提出加班加点,帮助同事修正错误,重头再来。当同事沮丧的时候,她还给予了同事支持和鼓励。

确实,哪个人能不犯错呢?在生活工作中,一个小小的差错可能会引发大问题,不过,如果这个纰漏不是有意而为之的话,同事之间多一点体谅,大家加个班也就过去了。其他同事在吴意纯的感染下,纷纷投入了自觉加班修正的行列,只有顾常辉这位在技术部出了名的高手袖手旁观。

后来,在提拔考核当中,顾常辉胜券在握,提前跟同事们叫嚣说,按实力,第一个晋升的应该是他。结果,到了名单公布当天,大家都笑得合不拢嘴,原来获得提拔机会的人是吴意纯。顾常辉很不解,无视领导正在和客人讨论事项的情况,直接冲进办公室,扬言要辞职,说领导因为吴意纯是女生而故意偏袒。

领导有点愕然,转而还是静下心来给顾常辉解释了他提拔吴意纯的原因。吴意纯虽然技术能力不是最好的,但是她为人细心,待人处事平和有礼,能够很好地融入整体。这表明她对这个企业、这个部门有归属感,对于部门的发展而言,是有价值的。相反,顾常辉虽然技术很好,但是从来没有尝试过让自己融入部门,更别说归属感了。技术好的人,哪里都可以找得到,但是真心对待公司,真心对待同事,想要归属公司的有价值员工,却不是满街都是。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很多时候,我们为人处世,有能力和技术是次要的。所谓“做事先做人”,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侧重我们的个人修为。就像故事中的吴意纯和顾常辉一样,技术过硬、待人傲慢的人不仅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还很可能会遭人嫌弃。因为他的傲慢和咄咄逼人伤害了别人,也缺乏对别人的必要尊重。相反,像吴意纯那样的人,也许论能力,她不是拔尖儿的那个,不过,她有一颗宽容的心,能包容很多事物,自然让她的胸襟更加广阔,使一切更为得心应手。

所以说,无论我们的水平高低、学问多少,都是表面的。和这些表面的东西相比,我们是否有一颗宽容的心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们做人做事,一定要秉持一颗宽容之心。

北大行动指南:

1.宽容别人,等于善待自己

人生在世数十载,没有必要与人结怨,让自己闷闷不乐。宽恕别人,其实解脱的是自己。就像佛语曰: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当把世事看开以后,便会发现没有不可理解的人,没有不可谅解的事。疼痛之时,应扪心自问:“凭什么唯有我不可被伤害?”过后,处之宽容,这就是我们能够做的。宽恕他人,是善待自己的最好方式;自己释怀,心态才能保持健康、自由。

因此,面对不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不能以牙还牙,不能怨怼,要想想,为什么这些人不喜欢自己?找找自己的原因。就像潘石屹,在他债台高筑的时候,说不准多少他的债主、他的老朋友,甚至他的亲戚朋友也不喜欢他。但是潘石屹没有在事业成就高峰之后以牙还牙,怨怼别人。因为他明白,别人之所以不喜欢自己,那是因为自己借了别人的钱不还。同样地,如果在生活中,在工作上,同事和朋友不喜欢你,那也必定有你的原因。有可能是你为人处世忽略了别人的感受,有可能是你大嘴巴得罪了别人……总之,一个人不喜欢另一个人,必定有他的原因。

所以,对待不喜欢自己的人,我们要特别尊重,用我们的诚意融化别人对我们的成见。

2.为人处世要低调,懂得尊重别人

刀尖易折,笔尖易断,如果我们总是示强,就容易在过程中折断。从古人身上学智慧,我们能总结出低调做人的生存之道。古往今来,在生活中、工作上以低调来“掩人耳目”,获取战略时间的例子不在少数。当然,低调不等于示弱,示弱不等于投降。

我们所说的低调,是强调我们待人的态度要平和、要谦逊,不要咄咄逼人,不要恃强凌弱,更加不要怀着“不希望别人比自己好”的心思。我们除了要宽容地看待别人的做事方式,还得时刻警醒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的语言暴力伤害到别人,要严格要求自己,强迫自己去尊重别人。

只有充分尊重别人,我们才能获取别人打从心底的尊重。这样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开展才能更加得心应手,交际生活才能更加美好幸福。

北大思考题:

在课堂上,北大教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当你原本的生活无故被打扰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有的同学回答,会当没事发生,生活照常;有的则回答,会找朋友宣泄自己的不满;有的则回答,视情况而定。

其实,教授的这个题目是希望启发学生们善待别人,懂得宽容之道。选择当没事发生的学生,一般心胸比较广阔,经得起大风浪;选择会找朋友倾诉的学生,遇到事情会有苦闷,但是他们懂得自我解脱,不会为小事而过于纠结,但是同时也容易形成依赖别人的习惯;选择视情况而定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上有自己的一套尺度,他们懂得如何去分辨别人给他造成的干扰介乎什么程度,但这种学生比较理性,因此也容易出现锱铢必较的情况。

欣赏自己,赏识别人

北大箴言:

死的确是一种强迫的休息,不愧长眠这个雅号。

——俞平伯

卡耐基说:“要想成为一个善于为人处世的人,必须记住一点:学会真诚地赞美别人。”如果可以把诚恳的赞美变成一种良好的习惯,那要发现对方值得赞赏的地方也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我们在赞美别人的时候用的是一个诚恳的态度,而且赞美的话语是热情洋溢的,不仅会让对方觉得自己的价值观被赞同、肯定,还可以表现出你的个人修养和友善的态度。这样也可以迅速获得对方的好感,进而产生共鸣,拉近双方的距离。

给予他人一定的赞赏可以有效地鼓励他人进步。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过这样一个理论:人类的高层次需求就是获得成就感与荣誉感。一个人尽管有才能或者已经获得了一些成绩,他还是需要得到别人、社会的进一步认可。给予他人赞赏,就是认可他人的才能与成绩。当一个人的行动或者成绩受到他人的赞赏或鼓励的时候,他就更容易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继续奋斗。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赞赏、肯定自己引以为傲的事情,所以,如果对方说到自己的优点和成绩时,我们应该给对方适当的肯定。因此,我们想要在生活中讨喜,可以多对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明知故问,多赞美别人的优点,多发掘别人的长处。

俞平伯,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的教授,是中国“新红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不过,大家都知道俞平伯是个著名的新诗人、散文家,却不知道他也是一个昆曲的忠实拥趸。

他喜欢昆曲,源于他对妻子的欣赏。

俞平伯的妻子许宝驯是杭州人,由于出身名门,加上家族向来爱好昆曲,所以,许宝驯从小便受到昆曲的熏陶。许宝驯嗓子很好,字正腔圆,又会谱曲,所以唱起昆曲来十分地道。

1917年,俞平伯和许宝驯喜结良缘。本来,俞平伯对昆曲的认识不深,但是在家中,妻子耳濡目染,加上妻子经常跟他讲述昆曲的奥妙之处,所以俞平伯渐渐爱上了昆曲。不过,说他先爱上昆曲,不如说他是先爱上了唱昆曲的那个人。

后来,俞平伯还利用自己在北大上课那种“近水楼台”的便利,经常向当时擅长昆曲的吴梅先生请教,不过,昆曲作为一种声乐艺术,还是需要讲求一点先天优势的。俞平伯不比妻子,他音色不美,加上咬字很奇怪,总是被妻子“窃笑”。不过俞平伯没有放弃,他觉得,任何人都有擅长的东西,自然也会有不擅长的东西。于是,他明确了自己的方式,那就是当配角,妻子唱,他弹曲;别人弹曲,他就打板。反正就是充分发挥各自的才华。

这是俞平伯生活中的小事,不过也体现了他的良好心态,那就是懂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不被自己既定的思维和方向所束缚。而且,他懂得将欣赏别人转变为自己的快乐。这一点,在俞平伯往后的生活细节中可见一斑。

作为唱昆曲不精湛的人,俞平伯将很大的工夫花在了编曲和谱曲上,而且他总是用尽全力地邀请不同的老师、昆曲爱好者到自己家里聚会唱曲儿,通过对别人的欣赏来提升自己的谱曲能力。

除此之外,俞平伯对待朋友也是如此,不论那位朋友是顺境还是逆境,只要俞平伯当这人是朋友,就一定会将他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去看待,尽力给予朋友们最好的帮助。朱自清是俞平伯的好朋友,他们早在五四运动期间便建立了友谊。不过,和俞平伯不同的是,朱自清的浮沉似乎多了一点,在五卅惨案之后,朱自清遭到迫害,生活非常艰苦,思绪也十分苦闷。屋漏偏逢连夜雨,朱自清的妻子因病去世,他一个人得照顾六个孩子,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很多时候连温饱都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朱自清很难全心全意地搞创作。不过,俞平伯知道,朱自清是一名文人,也将是一名出色的文人。他欣赏朱自清,钦佩朱自清,也关怀朱自清。所以在朱自清全家困难的时候,俞平伯每天为朱自清一家七口送去一日三餐的饭菜,希望朱自清能减轻生活压力,全心创作。

自此,二人的友谊便更加笃定了。

从俞平伯待人接物的生活小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赏识自己的前提下,对别人给予欣赏的目光是多么重要、多么温暖的一件事情。也许,你的欣赏不会让对方功成名就,可是却能让别人备感温暖。而很多时候,这一阵子的温暖对别人而言是持久的、是永恒的,是维持关系最好的良方。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懂得欣赏别人,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用我们最真诚的内心,鼓励对方前进。这也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在你欣赏别人、尊重别人的同时,对方也会欣赏到你的优点,尊重你的意见。

北大行动指南:

1.赏识别人,不等于自己就要“委曲求全”

对别人要尊重,你应该承认有的人总有强过你的地方,或才干超群,或经验丰富。所以,对别人我们要做到有礼貌、谦逊。但是,绝不能采取“低三下四”的态度。北大人最看不起的就是那种一味奉承、随声附和的人。在他们看来,在保持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应采取不卑不亢的态度。

因此,我们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应该谦虚、和顺和尊重,但是这不等于就要我们“低三下四”“委曲求全”或者“过分自卑”,相反,我们在对话的时候,更应该不卑不亢,有充分的自信。你要明白,别人无论多好,比你强多少,都不等于你就很差。你的存在是有价值的,你若不是技艺超群,也可能是经验丰富;你不是经验丰富,则可能是认真勤劳。总之,你有你存在的价值,也有得到认可的理由。因此,我们更加应该保持个人思维的独立,保全人格自尊,不卑不亢。只要你对工作有充分的掌握和把握,在必要的时候,不妨大声说出你的意见和看法。只要你是从实际出发,就能成为别人眼中与众不同的“声音”。

2.懂得将心比心,不要过分斥责别人

其实,对别人过分责备是毫无意义的举动。我们应该先审视自己的内心,并找到自身的不足,然后才能发现别人的缺点。只有真正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人真心地接受你的建议,这比批评和指责更有效果。在我们的生活中,不难发现一些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不讨好,他们不讨好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对自我的肯定和对他人的否定。

将心比心,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思想和尊严,纵使我们的提议或者做法不甚完美,也都不希望得到别人当面的否定。因此,不要随意批评他人,不要在别人面前一味说“错”字,更不要因此与人争辩,因为这些举动都毫无意义,并不能使人诚心认错。面对别人提出的意见或者做法,一旦我们觉得还有商榷的余地,可以用婉转的语气跟别人讲出自己的想法,正所谓“宁说自己是,勿说别人非”就是这个道理。你可以说自己觉得正确的想法,可是别一直说别人的想法错误!

北大思考题:

在课堂上,北大教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到一个新的环境开展生活,你会选择如何?

答案是三选一,第一个是开展全新的、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生活;第二个是重复以前的生活,在异地开展过往的日子;第三个是不确定,随着感觉走。

选择答案一的同学,比较容易将环境和人物进行代入,他们能更好地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就像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他们能很快融入这个环境,发现这个环境的优势;选第二个答案的同学比较固执己见,在对待别人和看待自己的层面上,有自己的一套原则,比较容易钻牛角尖,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缺少转弯余地的局面;选第三个答案的同学,交友和待人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相对比较功利,容易出现以利益为衡量基准的情况。

懂得自我批评,让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北大箴言:

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章士钊

人生在世,多少会有各种不足之处。面对自己的不足,有的人喜欢遮掩,有的人喜欢为自己辩驳开脱。而当一个人越是遮掩自身的问题,就越说明这个人心态的失衡;而越是辩驳开脱,则会越描越黑。没错,适当的自嘲是最好的办法。

罗伯特是美国著名的演说家,他在老年的时候几乎成了一个光头的老头,但他从来不抗拒、掩饰自己外貌上的不足。他在60岁生日那天邀请了许多好友参加自己的寿宴,他的老婆私下提醒他应该戴一顶帽子为好。但罗伯特拒绝了老婆的提醒,而且对着自己的好友说道:“今天我的太太还劝过我戴一顶帽子,可你们知道秃头的好处吗?我可是第一个知道老天在下雨的人啊!”就是这样一句自嘲的话,让现场的气氛马上变得热闹起来了。

生活中,自我批评经常被当作缓解气氛的工具,而且经常有不错的效果。当你身处尴尬中,往往可以利用自嘲的方式让自己体面地全身而退。有这么一个例子,在一个酒吧里,服务员不小心把酒撒到了顾客那只烧伤过的手上,而服务员顿时吓得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其他顾客也手足无措。而这位顾客却说:“年轻人,你觉得这样有助于治疗我的手吗?”这番话引得大家大笑,而这个尴尬的局面也就缓和了很多。这位顾客就是用了自我嘲笑的办法,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消除了心中的耻辱感,也体现了他宽广的心胸。

可见,适当的自我批评,可以让自己更受欢迎。

章士钊是中国著名的民主斗士、著名作家和教育家,还先后担任过北大教授。他在北大讲课的时候,认识了当时正在图书馆当助理管理员的毛泽东。

因为毛泽东不是正式的北大学子,一般只是蹭课,所以他的机动性很强,经常听章士钊的课,觉得章士钊讲课很好,所以便对章士钊产生了浓厚兴趣。虽然章士钊比毛泽东大12岁,不过,章士钊是直率坦荡的性情,所以无论后辈前辈,很快就和志趣相投的毛泽东结交出深厚的友谊。

在毛泽东眼中,章士钊是一个受欢迎的人,起码,大受毛泽东本人欢迎。

章士钊受欢迎,是因为他很仗义。1920年,毛泽东努力想在家乡湖南筹办共产党组织,加上他还想援助一部分有志青年到欧洲勤工俭学,因此,他需要大笔资金。不过,这笔资金对当时的毛泽东而言是个天文数字,无论如何,他都想不通该如何凑齐。无奈之下,他找到了章士钊,告诉了章士钊自己的想法,最根本的目的是希望援助年轻人到欧洲勤工俭学。

章士钊一听,觉得这事儿可行,而且十分有意义,于是二话不说,便答应了。经过了几天的奔走,章士钊将一叠两万银元的巨款交到毛泽东的手中。得到了章士钊的资助后,毛泽东顺利地将一批湖南青年送往欧洲求学,剩余的钱则用来从事革命工作。

章士钊受欢迎,还因为他懂得自我批评。1957年,共产党开展了整风大会。会议上,章士钊提出了“希望共产党能永葆廉洁奉公,别出现物必自腐而后虫生”的说法。放在现在,这种说法很正面,很有意义,不过放在当时,他的提法就有“右倾”“修正主义”的意味了。结果,不出数日,“反右”人士纷纷对章士钊展开抨击,逼迫章士钊写检讨书。章士钊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便闷在家里写检讨书。可是,章士钊文笔不差,表述能力也不弱,却无奈检讨书怎么写都不通过,声讨他的言论还是此起彼伏。

章士钊想了想,还是亲自给毛泽东写一封信吧。于是他不顾家人的反对,亲自给毛泽东写信,在信中诚恳地表述了自己的初衷,而且不卑不亢地评议了对他不公的抨击,最终化解了这场风波。

也许,章士钊的故事还有很多,不过,从上面两则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章士钊的为人。他待人仗义、待己严格,懂得自我批评,懂得客观分析。只有像他这样做,我们在生活中才能正确地判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打造我们的交际圈,以及保持交际圈的脉络畅通。

很多时候,一些很细微的生活点滴,一些很微不足道的小幽默,以及简简单单的自我批评,都能让我们在别人眼中变得不一样,让我们更受欢迎,受人敬重。关键在于,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任何时候都要谨记“吃亏的自我批评不等于自卑,不等于低三下四;高调的仗义出手,也不等于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要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我们就要学会用平和的心境看待别人的眼光,除了关注自己的心思,还要懂得照顾别人的想法。

北大行动指南:

1.尴尬的时候,学会幽默

有时候,在社交中,人有可能蒙羞,这样就导致自己的处境很尴尬,可以利用自嘲来缓解,更可以让自己在幽默中找到一个“台阶”。学会自我批评,是一个十分高明、好用的脱身方法。如果是一个很胖的人摔倒了,他可以这么说:“好在有这一身肉,不然骨头可就摔断了。”反之,瘦的人又可以这么说:“好在我身轻如燕,不然现在可就变成一块肉饼了。”在自嘲的时候就应该学会对自己的缺点“开火”,这样幽默感俱佳。如果你有这份勇气,大家也会附上大笑,不会让你一个人孤独地笑着。要知道,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懂得自嘲的人更加受欢迎。

2.吃亏是个硬道理,让你喜结人缘

其实,“吃亏在前”的潜台词是“成功在后”。人在生活中总会遇上有口难言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装傻可能会让你吃亏,但是却能保全自己。有的时候,自己的创意被别人有意无意地抄袭剽窃了,会让自己很委屈,更委屈的是,上级表扬了他的方案,还嫌自己的方案不够完善。面对这种常见的情况,有人的会铤而走险,直接说出对方剽窃创意的事。但是一般情况下,这样做的成功率并不高,因为创意是抽象的,你没有真凭实据,贸然地指证,只会让你在别人心目中变得更加不靠谱。相反,如果你能化委屈为动力,装傻一回,假装不知道剽窃的事,既能减低别人对你的戒备,为你赢得休战重整的机会,还能在上级心目中架起一副有错就认、恭敬谦卑的形象,何乐而不为呢?

北大思考题:

在一次研讨会上,北大教授一坐下就笑了笑,什么学术问题都还没讨论,就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一般情况下,如果遇到你非常震怒的事情,会破口大骂吗?

当然,碍于自我形象,很多学生都说自己不是那种会破口大骂的人。不过,还是有些学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们是诚恳的。

从教授的角度出发,如果面对让自己十分震怒的事情而破口大骂的,这是真性情,可是却缺乏了情绪上的自控能力;而不会破口大骂的学生,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情绪控制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会情绪控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编辑推荐

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