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乡村阅读网 > 资讯 >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甘相伟胡适大结局小说全本阅读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甘相伟胡适大结局小说全本阅读

2019-03-25 17:19:34   编辑:凡柔
  •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北大”,我国著名高等学府。就如同美国的哈佛大学一样,这里是很多学子梦想开始的地方。如果说北大是一个摇篮,那么北大总是精英辈出;如果说北大是一个舞台,那么北大总是璀璨夺目……

    黄轶 状态:已完结 类型:资讯
    小说详情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小说介绍

小说角色名是甘相伟胡适的书名叫《北大的青春不迷茫》,这本书是作者黄轶创作的出版类小说,小说文笔极佳,良心作品。下面看精彩段落试读:“北大”,我国著名高等学府。就如同美国的哈佛大学一样,这里是很多学子梦想开始的地方。如果说北大是一个摇篮,那么北大总是精英辈出;如果说北大是一个舞台,那么北大总是璀璨夺目……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第五章 北大与你在一起,学会和困难握手 免费试读

上天是公平的,在于它对每个人都不公平

北大箴言:

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

——严复

总会遇到一些壮志未酬者懊悔当初自己没有咬紧牙关、狠下决心,甚至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当初没有努力,现在只能对着别人所获得的财富和地位“羡慕嫉妒恨”,却无能为力。

或者,在这些懊悔的人当中,有一定百分比的人会觉得这是上天的不公平所致,这样的心态就好比我们埋怨为什么有的人能中彩票、赢大奖,偏偏自己中不了一样。

不过,一旦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们就该扪心自问,人生能不能像买彩票一样押赌注?人生和成功之间没有正比,因为赢大奖、中彩票而一夜暴富,那是人生中刚好出现的意外,这种意外的概率很低,低得万里挑一,因此,我们不能指望自己的人生总是比别人幸运,幸运是不可靠的,可靠的是我们自己。

因此,我们与其花时间去感慨上天对我们不公平,不给我们一夜暴富的机会,还不如下定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命运。

要知道,当你在感叹与抱怨的时候,还有一些人已经开始行动了,他们要靠行动改变自己的命运。能考入北大的学生,并非出自名门望族,他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平凡人,他们都很清楚一个真理,那就是:上天是公平的,因为它对每个人都不公平。

当你觉得自己拥有得太少,别人得到得太多的时候,北大学子已经开始行动,他们要用努力去得到梦想中的一切。

一切的成果得靠我们的双手去创造!

北大之所以成为中国响当当的名牌学校,是因为它所孕育出来的人才,世世代代地带领着社会发展,引领着社会潮流,这些是谁给予的呢?

其实,这多亏了一代又一代的北大校长们。

说起北大著名的校长,很多人都会想到蔡元培、严复等人,不过,在歌颂著名校长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曾经为了创办北京大学而费煞心神的人,那就是北京大学的创办者、开路人,如果没有他们,北大的历史也许真的会为之改变。

李端棻就是其中一位非常重要的北大先贤。我们知道,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而他就是第一个正式提出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的人。

李端棻是同治年间的御史,曾经多次担任广东、陕西、四川等地的乡试主考官。在光绪十五年,李端棻以大学士的身份到广东主考乡试时,发现了一位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才子——梁启超。从此,李端棻和梁启超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端棻十分欣赏梁启超。作为晚清高官,李端棻其实只要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就足以衣锦还乡,但是作为一名饱读诗书的名儒,他有自己的抱负。于是,他渐渐地受到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感染,提倡新政,主张变法图强。在光绪二十二年,也就是1896年,他给朝廷发了一道折子——《请推广学校折》。在折子中,他全面提出了系统的中国封建教育改革方案,建议朝廷建立现代学制,奏请光绪帝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重点教习外文、天文、地理、数学等。在这个折子中,维新派的梁启超费了不少工夫,由梁启超执笔,李端棻上奏。

在大家的努力促成下,维新变法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历史舞台。在1898年6月,京师大学堂正式成立了。

不过,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历史是没有如果、也没有假设的,维新变法在历史舞台上匆匆露面了百日,就暗淡收场了。

“六君子”壮烈牺牲,康有为和梁启超逃往国外,李端棻年老被贬,发配新疆,足足在外流放了3年之久。当时,李端棻已经是六旬老人了,年老的他在边疆历尽坎坷。终于在1901年,朝廷念他为官几十年以来,对朝廷有功,特赦了他,让他返回了原籍贵阳。

这时候已经69岁的李端棻并没有因为晚年的体弱多病和坎坷遭遇而丧失***和斗志,他始终认为,新式学堂、现代学制是改变中国教育的关键,是改变中国的关键。于是,他回到老家后,依旧宣传维新思想,传播西学,用自己仅有的积蓄开办学校,广开风气。

人生就是如此,当李端棻平步青云的时候,很多人或许会觉得上天对他很是眷顾,但是人总是要有追求的,无论你现在富有还是贫穷,只要有追求,够努力,你的将来就会为之改变。

诚如李端棻那样,从一名高官跌落至“凡间”,为的就是自己的坚持,并且,这种坚持是持久的,哪怕在被贬官之后,哪怕在病弱的暮年,他始终不改变,创出了自己希望成就的一片天地。

可见,上天是公平的,不要只着眼当下的得失,笑到最后、赢得未来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

北大行动指南:

1.爱上“先天缺陷”,并以此为动力

人的欲望是永远没有止境的,富有的人希望更漂亮,贫穷的人希望更富足,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更幸福。总之,人生就是各种不满足,这些导致不满足的原因在我们眼中成了与生俱来的“缺陷”。

我们都不完美,人生亦不完满,如何对待这些所谓的缺陷,就成了造成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最大因素。

如果我们冷静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很多事业有成、站在顶峰的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如此成功,就在于他们成功激发出了潜能,克服了阻碍他们成功的缺陷。

不是每个北大学子都具备良好优越的家境,相反,更多孩子的家庭条件很差,差到城市里的孩子不敢想象的地步。如果贫穷也是一种“缺陷”,那么这将成为他们最大的动力,也是最先克服的一道坎儿。

威廉·詹姆斯说道:“我们的缺陷对我们有意外的帮助。”因此,我们要爱上自己的缺陷,以克服缺陷作为动力,让自己变得日臻完美。

2.要有永不屈服、死不认输的气魄

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堪回首的往事,不想记起的坎坷;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曾经无限渴望、可是终究没有完成的期望。病痛的折磨、生活的压力、事业的失败,等等,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逆境,谁屈服谁就输了。

也许你可能会自欺欺人地觉得,你已经努力过无数遍了,你已经因为奋斗而耗尽心血,你也因为失败而变得遍体鳞伤;你觉得你是没机会成功了,你觉得上天对你不会眷顾了。一旦你这么想,你就真的彻底输了。

再难解的题也有答案,北大人始终相信,没有到不了的彼岸。一日屈服,一世屈服。传承千年北大精神,做一名永不服输的青年。

北大思考题:

在一次交流讲座中,北大教授给学生们出了一道思考题,题目是这样的:一天,一位小女孩来到著名珠宝鉴定专家露丝小姐面前,跟露丝小姐说:“露丝小姐,请收我当您的徒弟吧,我想拜到您门下当徒弟。”

露丝小姐说:“要想当我的助手,必须经过答案才行。那么,先出道题考考你吧。”露丝说着拿出三个完全一样的珠宝箱,放到桌子上,箱盖上分别别着签,上面写着“钻石”“红宝石”“蛋白石”,可是,箱子里装的东西与外面的标签内容完全不符。现在不知道哪个箱子里装的是钻石,哪个里面是红宝石和蛋白石,你得透过宝石箱外面的标签,猜出三个盒子里面哪个放的是最珍贵的。”

教授说完问题,便问大家,你觉得哪个箱子里面装的珠宝是最珍贵的呢?

学生们觉得这个题目蛮难的,教授又没有给提示,谁知道那位珠宝鉴定专家露丝会将最宝贵的东西放在哪个盒子里呢。

想着想着,一位学生跳起来说:“反正就每个箱子都打开来看看嘛,又没说只能开一次。”

教授听到这个答案之后,笑了。

其实,这个学生回答得没错,三个珠宝箱子就像我们人生中的不同遭遇,我们打开箱子的机会是平等的,无论打开的是哪个箱子,我们都必须承担结果。不过,幸运的是,其实打开一个箱子之后,当我们发现这不是我们想要的,还是可以重新打开别的箱子的。因此,不要给自己的人生定性,其实,无论目前的情况如何,你还是可以选择的。

在困难面前,学学“磕头虫”

北大箴言:

古今中外,学术不同,其所以致用之途则一,值智力并争之世,为富强致治之规,朝廷以更新之故而求之人才,以求才之故而本之学校,则不能不节取欧美日本诸邦之成法,以佐我中国二千余年旧制,因时势使然。

——张百熙

我们在生活中容易遇到磕头虫,它是一种奇怪的昆虫,当你发现了它的踪迹,用手捏住它,打算将它就地正法的时候,它就会不断地磕头,把头撞向桌面。作为成功捕猎它的你,一定会以为磕头虫在磕头求饶吧?你是不是正在思考要不要放它一马?

可就在你思考自我怜悯心和杀灭害虫之间到底该如何取舍的时候,磕头虫已经冷不防从你的指缝间逃走了。

其实,磕头虫磕头不过是一种缓兵之计,也是一种逃离本能,它磕头时,将头部用力地撞向地面,然后前身就会产生回弹力,在前身回弹的一瞬间,后脚只要用力一撑就能挣脱你的指缝,接着再奋力起跳,就会逃走。

所以说,磕头虫磕头,不是为了求饶,而是为了逃出生天。

正如我们的人生一样,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而无法挣脱。不过,这种所谓的“无法挣脱”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给自己的心理压力和内心束缚,我们觉得没法逃了,只能干坐着等待坏情况的到来,但其实,会不会是我们积极度不够,缺乏了一点绝处逢生的气魄呢?

在这里,我们想说的是,我们可以向逆境磕头,可以向困难低头,不过这不是出于本意的低头,而是一种战术策略。就像磕头虫的逃生本能一样,当我们觉得环境压得我们透不过气的时候,不一定要和环境与困难硬拼,可以尝试稍稍低头,不必在一个艰辛的环境中一条路走到黑,试着承认自己走不下去了,找一个全身而退的方法,再另谋出路,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不过,粤语中有一句老话:“输人不输阵势”,也就是说,面对困难,我们可以低头,另找出路,不必困死自己。不过,我们低头的同时也不能输了心态,不能真正地认输,换个路子来走,不等于停步不前。所以说,我们要学习磕头虫,懂得权宜之计,让自己逃出生天,低头是为了重头再来,而不是自甘堕落。

张百熙是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的第三任监督,他是蔡元培之前,对北京大学最有建树的北大掌舵人。不过,他的治学夙愿正如他的人生一样,并不是一帆风顺,总是困难重重的。

张百熙出生在1847年,在年少的时候就已经耳闻目睹帝国列强对晚清的侵害,体会到清政府的无能,明白人们在列强横行下那种水深火热的状态。他志存高远,一心改变时局,为国效力,扭转人们的生活环境。不过,理想归理想,所谓十年寒窗苦读,他从几岁开始努力念书,不过多次参加乡试都没考上,直到30岁那年,寒窗苦读二十余年了,才中了二甲进士。

不过,多年的艰辛可不是吃素的,也许张百熙就差点机遇。在过去挫败的经验中,他明白了能屈能伸的重要,所以前脚一踏入官场,后续的进步就接踵而至,仕途一帆风顺。

到了1900年,已经是清朝大臣的他,被派往英国担任专使大臣。在异国风光中,他明白了自己所生所长的天朝大国是多么的落后。英国的工业、农业、科技、教育等,和晚清的落后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他深深地感觉到,要成为真正的大国,一定要从教育抓起。在英国短短的一年,张百熙细心地记录下了一切他认为值得借鉴、可以借鉴、一定要借鉴的经验。一回国,他便奏请朝廷,重建因为在百日维新运动中兴起,又因为百日维新失败而瘫痪的京师大学堂。

一方面,他根据英国的经验,不断完善京师大学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他当务之急是不遗余力地吸纳优秀人才来大学堂当老师。可是,知易行难,京师大学堂不比现在的北大,当时还是一个牙牙学语、羽翼未丰的新兴产物,如何请到德才兼备的老师是张百熙遇到的一大困难。

这时候,他想起了吴汝纶。他亲自请吴汝纶当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吴汝纶是桐城派领袖,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和学者,张百熙向吴汝纶提出了设想,希望吴汝纶能担当总教习,对此,不起用教学大臣,不用官僚,选用有才之能人。这固然和张百熙“破除积习,不拘成例用人”的倡议同出一辙。不过,神女有心,襄王无梦,张百熙跨出了自己的第一步,吴汝纶却不领情,简单的一句“年老体弱,学识浅薄”就把张百熙搪塞过去了。

张百熙不是傻子,自然明白吴汝纶只是因为不信任官办京师大学堂的前途而婉拒的,面对这样的困局,张百熙没有摆出自己应有的官架子,他甚至以自己做赌,用自己的名誉和人格来恳求吴汝纶。他知道不能单纯依靠嘴皮子功夫来说服吴汝纶,于是,他不管自己是不是朝廷重臣,穿着官服便长跪不起,说自己代表全国学生,下跪恳求吴汝纶为国效力,为人才做师表,给千千万万读书人一条好出路。

在当时,不管你是大作家还是老大神,在官员面前,不过也就是平民一个,那时候,只有大神跪大臣,哪来大臣跪大神的道理啊?吴汝纶为张百熙这种求才若渴,宁可牺牲个人名誉也要为学子们求一名好老师的行为而深深感动。

吴汝纶最后自然是在张百熙的请求下出任了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也和张百熙携手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教育制度设立的奠定而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奠基人的张百熙尚且有下跪的勇气,你有吗?

其实,不论是高官还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我们在生活中总是会遇到困难的,要想扭转逆境,突破困难,我们就得有能屈能伸、敢于向困难低头、另谋出路的勇气。说这是勇气,一点都不为过。

很多人在困难面前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不肯承认自己失败、不想承认自己错误罢了。要知道,即便北大的天之骄子也有承认失败的时候,他们不是服输,而是转换策略,当一条路走不通时,马上寻找新的途径。只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像磕头虫那样,适度低头,好的出路就会等着我们!

北大行动指南:

1.低头认错,才能抬头做人

从小到大,父母师长总教我们要抬头挺胸做人。抬起头来走路,代表我们要对自己、对将来、对自己所做的一切充满信心,这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

不过,人生有趣的地方在于,在我们昂首挺胸的同时,我们容易忽视脚下的小石头,甚至会掉进逆境的泥潭,很多困难就会应运而生。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还是一味看着高远的前方,那么,我们可能永远走不出困境。

因此,面对这样的逆境,我们要有心理准备,要敢于承认自己走错了,低头认错,才可以换取重头再来的机会。

面对困难,我们要有认错的勇气,想一想那些才华远高于你的北大人,他们也会认错,你何苦一味坚持?

此刻低头认错,是为了下一刻抬头做人。

2.要有“我能行”的心态

即便是“无所不能”的北大人,也需要不时激励自己,他们也会遭遇人生低谷,“我能行”“我想做就会做到的”“我一定可以”……诸如此类的激励语句能够带来正向心态。

如果我们能有这样的心态,那么哪怕我们暂时没有成功,也始终会保持进步。北京大学之所以人才辈出,不仅因为这些天之骄子才华过人,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心底,始终相信自己,“我能行”是每个人自始至终不变的心态。

北大思考题:

一天,北大教授给一位准备入读北大的准新生出了一道思考题:从前有个好自吹自擂的私人侦探说:“昨天,我在池塘钓鱼,一个刺客偷偷从背后过来,正要用匕首刺我。这时,我从池塘的水面上看到了他的身影,便迅速挥起鱼竿朝后抡去,正好鱼钩勾住了那家伙的脸,那家伙号叫着逃走了。”听了此话,他的朋友不相信地说:“纵然你是个名侦探,这种事也不可能吧?”

教授问那位准新生:那位朋友为什么这么说呢?

新生低头想了好久,没有想出答案。

教授告诉他:其实,那是因为,池塘里面的水是水平的,池畔边的人能看到映在水面上的只能是自己前方的人,那个侦探所谓的“看到刺客在自己背后攻击自己,而被自己看到”,是违反物理原理的。

说到这里,准新生还以为教授出的是物理题目呢。没想教授继续接着说:这是一道人生思考题,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其实我们只看到前方,却有不少人担心背后有问题会发生,这无疑是杞人忧天的。诚如我们做学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我们前方,而尚未开展的充满“莫须有”的未知忧虑,其实在我们后方,我们是看不到的。纵然,在前进过程中,我们会遇到突如其来的麻烦,我们也得硬着头皮解决,断不能自吹自擂地觉得洞悉了一切麻烦,而停步不前,不思进取。

学会全方位考虑,扭转逆境

北大箴言:

自译行海外之奇书,新出之政闻,与其人士之居于是或过而与相接者,无不广览而周咨也。

——吴汝纶

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和生活环境都是不同的,不同的性格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不同的环境也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因此,当我们处于逆境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扬长避短。

古代大师屈原曾经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大师求索的到底是什么?其实,每个人都处于不断求索的过程中,这个求索过程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刻,那就是对我们自身以及所处环境的求索,对人生的一种思考。

事实上,我们为之羡慕的成功者,他们并不是不会犯错,也不是很少犯错,很多情况下,他们所犯的错误甚至比我们平凡的人要多、要狠,但是他们终究成功了,那是因为在犯错的过程中,他们能对自身进行求索,看清自己的不足,能在今后的人生中懂得扬长避短,发扬自己的长处,规避自己的短处。就像北大学子一样,我们总是愿意看到他们成功的一面,而刻意忽略他们所犯的错误。

任何求索过程都存在巨大的风险,如果谁因此停下追寻的脚步,则注定了平庸人生的开始。北大人之所以受人敬重,是因为他们在深陷困境的时候,能够认清环境,意识到可能会面对的危机,并通过自我分析,全方位思考,从而最终扭转乾坤。

只有懂得认清自己,懂得审时度势,适当地调整自己,才能以动制静,获取成功。

所谓“做人如水,做事如山”,就是这个意思,做事要坚如磐石不转移,狠下决心,咬紧牙关地踏实做;但是做人的话,有时要像水一样,顺势而为,正如,铁笔砸石笔易折,但是水滴点点却能日久穿石。因此,面对逆境,不要急进,要像北大人一样学会全方位考虑,扭转逆境。

吴汝纶,在咸丰年间中举,曾经被曾国藩聘用为家庭教师。不过,我们说到吴汝纶,除了提及他与掌权大臣曾国藩、李鸿章之间的关系之外,更加重要的是吴汝纶这个人的性情。在京师大学堂第三任监督张百熙的恳求下,他曾经出任大学堂的总教习。不过,在成为老师之前,他是一位文化人,在当文化人的同时,他曾经是一名官员。

到底是什么驱使他弃官从教呢?是他的性情,也是他的追求。

早在吴汝纶任深州、冀州的知州时,就曾经在这两个州开办书院,亲自讲授。他刻苦好学,博览诸子百家之书,笃好文学。在他任深州知州的时候,他发现有的学田被土豪侵占了,教育经费也没有着落,使得当地读书人无处可学。为此,他不畏权势,毅然追讨学田的赋税收入,作为书院的经费,还把深州的高才生全部聚集到书院,亲自登堂授课。每当遇到书院遭受土豪恶霸压迫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以知州的身份为书院撑起一片天。加上他勤奋好学,不问政事,成日和学生们研习学术,以致时间长了人们都忘记了他是知州,而称他为大师。

不过,都说人一旦有追求就会遇上坎儿,这是一个真理,别看吴汝纶的追求高尚,官运也一帆风顺,但他也是会遇到逆境的。

1902年,光绪帝下令开办新学,张百熙下跪恳求吴汝纶担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为张百熙的诚意所感动,便答应了,还奏请出国考察教育建设,希望到日本参考别人的现代教育制度。吴汝纶一心办好中国的京师大学堂,于是便率领几个学生东渡日本进行考察学习。在日本逗留的过程中,他和学生们参观了各种学校和教育单位,拜访了各类教育从业员,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接触到的思想分类整理,汇编成《东游丛录》一书。

可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他的教育梦“郁郁而终”。在吴汝纶于日本考察期间,日本当地还隐藏着一位影响中国的伟人——孙中山。孙中山当时正积极从事推翻满清的革命活动,章太炎在东京发起了“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鼓吹民族革命,日本留学生响应孙中山和章太炎的革命活动,纷纷发起声援。可是清廷驻日公使蔡钧却出面要求日本政府出动军警制止纪念会的召开,激发留学生的义愤。吴汝纶在中国文化界有影响力,留学生们都对此时身处日本的吴汝纶寄予厚望,而吴汝纶也大力支持留学生们的革命思想。蔡钧为此上报朝廷,说吴汝纶偏袒留学生,助长革命情绪。

蔡钧这么一闹,吴汝纶匆匆回国后,受到朝廷恶势力的排斥。他希望在京师大学堂一展所长,作育英才,振兴中国教育的夙愿也没法达成,便匆匆回乡了。

在很多人眼中,这种事情可以堪称是人生的挫败、事业的低谷。不过,吴汝纶没有被一时的困境所打垮,他太了解自己,他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有何追求。

也许他不适合当官,可是他对教育的梦想始终没有放弃,于是他继续发挥所长,在家乡桐城创办了桐城学堂,继续为中国人才的培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当然,桐城学堂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力和京师大学堂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桐城学堂创办所体现的,是吴汝纶顺势而为、坚持执着的决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目标可大可小,当我们发现某些目标的实现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是选择放弃还是继续坚持?

或许,你只要拐一个弯,正视自身所处的环境,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因素,就能从另一个侧面实现自己的目标了。

北大行动指南:

1.适时、适度地调整自己

我们都知道,通往目标的道路肯定不会平坦,在北大人看来,坦途是给平庸者准备的,他们可以一路没有颠簸地走下去,欣赏途中风景,然而这一切结束之后却会很快忘记。毕竟,没有刻骨铭心的经历,怎来没齿不忘的记忆。

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到达不了目的地,因为他们从未有过像北大人一样的决心。

要成功,就必须要有勇闯荆棘的决心,北大人在成才之前都经历过一条迂回曲折的道路,它就像一条波浪线,总是有高有低、有起有伏。但是,在迂回的过程中,有些人懂得安排休整点,以此适当、适时、适度地调整自己的脚步和规划。这不会放缓你前进的脚步,反而是一种蓄力、调整,是一种聪明的选择,为的是在逆境下充分调整,重新上路。

2.摆脱“既然如此,还能如何”的诅咒

面对不同的困难,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思考,有的人会自怨自艾地“认命”,认为造物弄人,该如何就如何,再反驳也是无力的。然而,北大人从不信命,他们直面困难,喜欢挑战,通过与困难的竞赛来突破困境,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和困难比赛,就是要挣脱“既然如此,还能如何”的诅咒,勇敢地挑战人生。好比一场漫长而艰辛的篮球赛,你既要摆脱对手的围攻,又要想想自己如何能突出重围,成功将球送进篮筐。逆境,说白了也是这样,你要考虑自己应该如何摆脱困难带给你的现实掣肘,并且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尝试,去突破,去跨越,最终想方设法地达到目标。

如果没有这样的思维,那么你就很容易被困难诅咒,从而失去前进的动力。因此,逆境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怕困难。

北大思考题:

一次课堂上,北大教授给大家说了一个案例:一个女人死于停在路旁的车中,车内有一只大蜜蜂在“嗡嗡”地飞。这是一只身上带有黄道的塞浦路斯蜜蜂,她一定是被毒蜂蜇了额头致死的。但是,无论怎么有毒的蜂,只被蜇了一下,人就会当即送命吗?实际上,这是巧妙利用蜜蜂的杀人伎俩。

那么,罪犯使用的是什么手段呢?

学生们纷纷低头思索。

教授说:这是利用了过敏性现象。人体内有一种过敏的奇特现象,如果将某种特定的动物分泌液注射给人,过后再有与此相同成分的物质进入体内,就会出现强烈的过敏,使人受刺激而死。

教授继续问大家,从这个案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学生们继续面面相觑。

其实,教授是希望大家明白,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从多方面去考虑问题,因为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当然,也存在着“有助获胜”的优势。正如那个过敏性体质的死者,她对蜜蜂过敏是致命性的弱点,而这个弱点被人看破了,所以就能加以利用。因此,在生活中,我们首先要发掘出自己的弱点,努力攻克,这样才能避免有人借助我们的弱点来“大做文章”。

凡事不会尽如人意,要懂得站起来

北大箴言: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胡仁源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们在生活中总是会遭遇各种让我们愤愤不平的逆境,我们很容易被这些困境所迷惑,甚至被一次次失败所打垮,继而相信宿命。

人生漫长如江河,北大人绝不允许自己永远停留和止步在失败的瞬间,他们懂得在困境逼迫的情况下前进,他们相信,只要努力,世界绝不会将自己抛弃。

的确如此,只要你不放弃,没有人可以抛弃你!

跌倒了,重新站起来,是一种思维,也是一种行动力,需要我们透彻地了解何谓“不如意”,因为,人生在世,凡事不可能尽如人意,总有很多事无法控制,也有很多期望会最终落空,正是这种追求与失落间的落差塑造了我们的人生。因此,我们要懂得自我激励,自我调节,明白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凡事不会尽如人意,只需不断努力重新站起就好。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逆境中激励自己,鼓励自己重新站起来呢?我们要学会在压力和困境下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调整。比如,我们要给自己克服困难的决心,给自己顶住压力的鼓励,给自己敢于挑战的勇气。因为,懂得鼓励自己的人,才有机会像不倒翁那样,富有弹性,扭转逆境,东山再起。

蔡元培因为改革北大,推动北大革新而名留青史,不过,从唯物论的角度出发,实际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相互联系的、发展的,总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蔡元培之所以能成功革新北大风气,改革北大教学制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之所以能如此成功地推进改革,一方面是其自身能力和谋划之周详所致,而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有利于改革推进的外在因素。

为此,我们不得不提及让北大具备改革条件的重要人物胡仁源先生。胡仁源在英国留学归国后,便出任京师大学堂文科学长,相当于现在的系主任,之后也曾经担任预科学长和工科学长。由于他学贯中西,思维革新,在任工科学长不足一年之后,于1914年1月8日,正式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

作为北大校长,他当时是京师大学堂转为北京大学的第四任,是蔡元培的前一任。除了蔡元培,他也是担任北大校长时间最长的一位。我们在看到蔡元培对北大改革的贡献的同时,不能忽略胡仁源所做的努力。担任校长之后,他就推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对本科和预科进行调整和充实,还陆续聘用一些从日本留学回来、倾向于革新派的章太炎弟子到北大任教。就如我们前面说到的黄侃、钱玄同、马叙伦等,就是胡仁源聘请的。而且,胡仁源力推学科设置改革,扩招学生,让北大的风气焕然一新,这为蔡元培后期的全面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

不过,说时容易做时难,胡仁源在取得这些成绩的过程,个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面临着各种困难。民国初年的中国,是一个异常动荡的社会,各种复杂而矛盾的明争暗斗一直在社会范畴内酝酿着。这里不得不提一直对复辟帝制虎视眈眈的袁世凯。为了让自己名正言顺地当皇帝,袁世凯先后买通不同的御用文人和学者,假意上书国会请愿,要求复辟帝制。为此,袁世凯对胡仁源自然是不放过的,在胡仁源一心改革教育体制,振兴中国的同时,袁世凯多次向胡仁源施压,威逼利诱,软硬兼施,抛出功名利禄诱惑胡仁源率领北大教授一起支持袁世凯复辟。当然,胡仁源不会受到他的诱惑,也绝不会屈服在袁世凯的***之下,不过,在这种动荡的社会,北大在两年间就换了四个校长,教育总长也换了六任。胡仁源如果说“不”,将使自己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中,而初有改革气息的北大也会面临停步不前的境况。

胡仁源该怎么办?他选择了迎难而上,绝不屈服,严词拒绝了袁世凯的要求,誓要顶住压力,将改革进行到底,将宗旨执行到底。终于,他成功了,在任四年间,北大学生数量大幅度上升,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这为后继者蔡元培的全面改革推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胡仁源革新北大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博学如胡仁源,也是会遇到麻烦,也是会遇到不称心的。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称心、不如意的时候,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懂得奋起,越要明白自己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执着,勇敢地站起来,不要屈服于一时三刻的艰难,要懂得坚守自我的努力,奋力再拼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漫长的人生中,活得开心,活得上进,活得成功。像北大学子一样去努力吧,未来是属于你们的。

北大行动指南:

1.不犯错不代表会一帆风顺,所以要不怕犯错

我们都无法避免地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有时候之所以不敢向前走,就是因为害怕走错,向前一步可能是台阶,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向前一步也可能是深渊,从此跌入低谷。这是杰出与平庸的分水岭,也是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在这里,北大人与平庸者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结果当然也会不同。

不犯错的人生不代表就会一帆风顺,事事顺利。哪怕你不犯错,一切安好,事事称心,也不代表你会成功,越是平稳的人生,有时候越显平庸。因此,遇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就要放开手脚,大胆尝试。

2.在“不如意”面前,要懂得放松心境

很多人面对危难或者厄运的时候,总会徒劳地感叹世事艰辛、不如意。其实每个人都一样,都会经历各种不如意,难道北大才子就一切顺利吗?未必!那为什么他们看上去总是顺风顺水?因为心态平和,懂得放松。

所谓放松心境,其实就是不纠结,想得通万事皆通,想不通万事不顺。面对不如意,你是一味抱怨,徒劳感叹,还是像北大人一样,适时调整放松,重新来过呢?

北大思考题:

哲学课上,教授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问大家一个问题:某地方公安局截获了一份神秘的电文:“朝:货已办妥,火车站交接”。经过周密分析,认定这是一伙犯罪分子在进行一项秘密交易。

公安局立即召开会议,决定抓获这批犯罪分子。可是这份电文只有接货地址,没有接货的具体时间,使破案无从着手。这时小张提出:“从今天起严密监视候车室,直到抓获罪犯为止。”在座的大部分同志认为也只能这样。

不过,大家怎么看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有一个死不放弃的老警察,侦破了这起案件。

教授问大家,这个人是怎么办到的?

其实,当别人都埋头于火车站监控的时候,他注重拆解对方给出的电文,“朝”拆开为“十月十日”,又有早晨之意,所以老警察判断,接货时间为“十月十日早晨。”

这是一个小故事,或真或假。不过教授是希望借故事告诉大家,很多时候,我们在一个领域或者一项工作中无法取得进展的时候,应该试着从别的方面入手,不要一直陷在毫无起色的阶段,换个角度想想,我们就能收获更多。

懂得利用“苦难”的逆向弹力

北大箴言:

不局不杂,知类也;不烦不固,知要也。类者,辩其流别,博之事也。要者,综其指归,约之事也。读书之道尽于此也。

——马一浮

曾经有一位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观念中,如果身体部分器官受到了癌细胞侵害,那么我们会自然而然地以为这个器官的情况一定很糟。可是,阿费烈德解剖病患尸体的时候发现,这些受到病毒和癌细胞侵害的器官不仅没有变得很糟,反而比正常人体的器官机能更强。

这是为什么?

那是因为,器官受到病毒侵害,它们会处于本能地用尽全力抵抗病毒,因此,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器官的机能不断变强。

这是个医学发现,同时也是一个奇妙的人生发现,它告诉我们,遇到麻烦,遇到苦难,不代表我们必须要变得很糟。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苦难,努力地、用尽全力地抗争,这样,我们就能变得更强。

不要以为这是什么天赐的力量,其实,这不过是我们的天性,就像电影中经常出现的最后一秒的救赎一样。当我们身处非常危急的环境时,一种潜藏在我们身体里的潜能和力量就会爆发出来,诚如当我们面对自然灾害或者交通意外,无论你是娇柔女子还是年老长者,都会出于本能地拼命挣扎和逃离。可见,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越危机越发奋的潜能,只是有些人在关键时刻逼了自己一把,就像天生骄傲的北大人,因为他们清楚,自己的潜能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

我们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潜能,遇到困难,懂得发挥潜能,利用苦难的逆向弹力,站起来,再作战,练就更强大的自己。

马叙伦,自幼家境贫寒,刻苦求学,推崇新思维,倡导革命,年轻的时候已经转战上海,主编《新世界学报》宣传革命,在章太炎的介绍下,于1911年加入同盟会,后到北京大学任教。

和陈独秀、李大钊既是同僚又是朋友的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可是,他的力量和精神还是不可忽视的。

成长在动荡的社会中,马叙伦面对社会的为难,时刻以人民利益为重。1915年,袁世凯密谋称帝,马叙伦顶住压力,在香港报纸上发表讨伐袁世凯的文章,声援蔡锷将军的护国运动。在袁世凯称帝之后,马叙伦的处境变得十分艰难,袁世凯向不满自己称帝的文化人进行压迫,上演了一幕幕典型的“秋后算账”,马叙伦就是其中一位。面对这种困境,马叙伦只好辞去了北大教授的职位。失去了教授工作,马叙伦的生活没有着落,只能靠朋友的接济和典当衣物来度日。可是,他始终没有因为困境而低头,反而,离开了校园,走到了民间,他更加能够体会到穷人们的生活状态,明白了要解救中国,必须从思想根源上做起,必须给中国换血,让中国人拥有新思维,方有出路。

就这样熬呀熬,他终于熬到了袁世凯去世。到了1917年春节过后,马叙伦接到蔡元培的电报邀请,又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其后,马叙伦继续参与五四运动等民主革命活动,一直没有停息。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面临民族危机,马叙伦带头成立了“北平文化界抗日救国会”,自己出任主席。在得知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时候,他更亲自远赴成都游说四川最大的军阀,希望联系各地势力,共同抗日,不能再笼里鸡窝里斗。

除了积极鼓动文化界加入抗战,他更顶住来自***的压力,支持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对促成全面抗日战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马叙伦当年在这种势力格局、两党斗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从事革命活动,推动抗日大业,能不难吗?就算避得过***的白色恐怖,还得蒙受来自侵略者的各种压迫。不过,这些在他看来都是其次,民族大业永远高于自身安危,他就凭借着这点意志,脚踏实地地抗争。

而且,马叙伦在从事爱国政治活动的时候,还不忘致力于中国文化研究,在中国语言文字学、音韵、训诂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

可见,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充斥着逆境和困难的,但是有危机才有更大的动力。就像马叙伦,作为一名文化人,他大可以安逸地享受教授生涯,不过,他不乐意,他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尽一切努力去爱国、救国。他这么做了,结果导致了自身的重重危机。但是,有危机,个人的潜力才能得到更大的发掘,马叙伦如果不接触爱国政治运动,就永远不明白自己除了文学造诣外,还有政治能力。

我们也一样,如果我们不面对苦难,不懂得利用逆境来使自己变得强大,那么我们永远达不到一个更高的、意想不到的高度。

北大行动指南:

1.面对苦难,给自己背水一战的勇气

在古代战争中,面朝大路,背靠大山,那是最佳的战略位置,稍有不足,如果是面朝大江,那战争起来也会逊色不少。不过,如果是背靠大江,面朝战场,那么就等于没有退路了,从作战方略上讲,这是下下签。

成语中有“背水一战”的说法,来源于一个著名的战争典故:韩信领兵,面对赵国数十万雄师,韩信的军队在人数上大大落后,大家都觉得这仗没法打,怎么打都是输,不可能突出重围。怎么办?此时,领兵的韩信表现出了名将气魄,他将军队调动到大江边上,沿江列队。这可是对战的下下之策啊,韩信想的是什么?

军队背对大江,前有追兵,后无退路,战争一拉开,士兵觉得横竖都是死,便拼命反扑,最终成功扭转劣势,打败了赵国军队。

这就是“背水一战”的来源,意思是,当你没有退路的时候,就会用尽全力反扑,求胜。对待苦难也是一样,如果我们在困难面前,懂得适当地将自己逼上绝路,那么,我们的潜能就能更好地发挥。不怕苦难有多大,就怕我们自己打从心底里绝望和认输,放弃反扑,束手就擒。

2.思想上处于绝境,行动上就要懂得反扑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命运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把想法和行动联系起来。面对困境时,给自己不成功便成仁、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态度很容易,可是真要行动起来,成为困境面前的强者却是很难的。我们必须要有成熟的心态,进一步不一定是悬崖;哪怕是悬崖,反正横竖都是困境,倒不如多走一步看看。而且,在树立了勇于挑战的心态之后,我们还需要有说做就做的行动力,懂得坚持,懂得迎难而上,否则一切心态和想法都是扯淡,根本就是纸上谈兵。

应该说,想法很容易,可是要将想法实现,进行反扑,则是一个漫长的自我挑战、自我克服的过程。所以,在跌倒的时候,我们不必让自己躺在困境中接受命运的安排,我们要勇敢地爬起来,哪怕在探索的过程中会头破血流,也不要害怕,经得住这些磨砺,你才是真正地在反扑。

北大思考题:

在冰雪封冻的极地雪原,发现了一具来观测极光的越冬队员的尸体,尸体旁留着一块好像玻璃熔化了似的奇怪石头。这个人就是被这块石头打中头部致死的,戴着防寒帽的脑袋都被砸开花了。

然而,现场四周只有被害人的足迹,却没有凶手的足迹,更令人奇怪的是石头凶器。这里是被逾千米的万年冰覆盖的南极大陆,根本看不到地面,甚至连个石头碴儿都没有。

那么,被害人究竟被何人所杀呢?

学生们无论从科学角度还是推理角度都想不出答案。

教授笑了笑说:“他是被突如其来的陨石给撞死的。”

这个答案忽悠不了北大学生,不过教授还是继续笑,他告诉学生,陨石就像突如其来的苦难,它随时可以砸死你,可是如果你有先见之明,及早发现陨石可能会来,就可以改变你的策略,从受害者转为发现者,从死亡变为出名,这就是苦难的逆向反弹力。

最新推荐

编辑推荐

热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