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乡村阅读网 > 资讯 >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小说免费看 甘相伟胡适无弹窗在线阅读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小说免费看 甘相伟胡适无弹窗在线阅读

2019-03-25 17:19:33   编辑:半芹
  •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北大”,我国著名高等学府。就如同美国的哈佛大学一样,这里是很多学子梦想开始的地方。如果说北大是一个摇篮,那么北大总是精英辈出;如果说北大是一个舞台,那么北大总是璀璨夺目……

    黄轶 状态:已完结 类型:资讯
    小说详情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小说介绍

火爆新书《北大的青春不迷茫》是来自作者黄轶所编写的出版风格的小说,书中的主角是甘相伟胡适,书中感情线一波三折,却又顺理成章,整体阅读体验非常不错。下面看精彩试读:“北大”,我国著名高等学府。就如同美国的哈佛大学一样,这里是很多学子梦想开始的地方。如果说北大是一个摇篮,那么北大总是精英辈出;如果说北大是一个舞台,那么北大总是璀璨夺目……

《北大的青春不迷茫》 第七章 人生苦拼,北大教你拼心态 免费试读

没有人能十全十美,关键是够真诚

北大箴言:

律令性质本极近似,不过一偏于消极方面,一偏于积极方面而已。

——陈寅恪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完美,你无法做到十全十美,却能做到真诚待人。如何以诚相待?首先要信任别人,同时努力争取别人的信任。

要获取别人的信任,就要拿出我们的诚意。信任是一种人和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在北大人眼中,真诚是获取信任的前提。

将心比心,你的真诚将会换来他人的信任。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对方眼中的信用度评价,就像银行贷款或者信用卡使用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任度标签,而要在信用度上增值,首先要真诚对待别人,拿出自己的诚信和诚意。

在北大人眼中,真诚是一种良好的心态,真诚温和地对待比起激烈地较劲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在双方交流的过程中,要表现出我们的诚意,因为要想得到别人的信任,表现你的诚意是最直接的方法,其中最关键的是表达诚意的技巧。

对待别人如此,对待我们自己、对待我们的学问也应该如此,我们应该用真诚的心面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做事要一步一步,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总想着走捷径。我们必须要客观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自己所获取的,面对自己所失去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完美的自身中寻找到不断完善自我的动力。

没有人是完美的,传奇大师傅斯年也不例外。作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学术领袖,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他的一生充斥着传奇色彩。

傅斯年是胡适的学生,在胡适面前,他可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不过,这一切来之不易,关键在于傅斯年对待学问“真心,真意,真诚”的态度。

1913年,年轻的傅斯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预科,读了三年,又顺利考进北大本科。当时,入读北大预科的时候,傅斯年只有17岁,可是已经表现出非同凡响的功底。他的记忆力非常强,总是非常用功地学习,通读中外典籍。只要他看过的,都会通晓一二,而且理解能力也很强。在胡适等教授眼中,傅斯年简直是用最细密的绣花针功夫去做学问的,别人看书是一行一行地看,他看书可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务求将每一个说法都看懂、理解透才罢休。同时,他也是最大刀阔斧的人,遇到不同的学问,他会大胆质疑,大胆创新。

可见,傅斯年对待学问是非常真诚的,而且这种真诚的品行在他北大毕业、考取官费留学资格之后更是可见一斑。

凭借着深厚的学问功底和努力不懈的治学精神,傅斯年在1919年至1926年间,先后到英国和德国留学。当时,很多留学生都会不务正业,因为从封建传统的中国进入西方世界,很容易被西方自由、浪漫、奔放的主流社会风气所迷惑。但是,即便在新世界中,傅斯年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他一心扑到学问上,用尽全力地读书,心无旁骛地钻研学术,以至于很多留学生把傅斯年和另一个全神贯注的中国留学生陈寅恪比喻为大门口的一对石狮子,总是木讷呆板地学习。

不过,傅斯年并不在意,他知道自己要的只是学问。所以他和陈寅恪一样,不花时间去考研究生学位、博士学位,单纯地把所有思想著作学了个滚瓜烂熟,因此到最后,哪怕他半个研究生学位都没有拿到,仍旧成了所有人心中敬佩的学问渊博之人。

此外,傅斯年不仅对待学问真诚,对待莘莘学子,傅斯年更加真诚。

他出了名地疼爱学生,总是不分尊卑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尊重学术自由,捍卫学生自由思考的权利,从而得到了学生们的敬重。在傅斯年离世之时,新闻广播说“傅斯年先生弃世”,学生们听到之后,以为是“傅斯年先生气死”,结果全部学生聚集在校区,要求校方一定要严惩气死傅斯年先生的“凶手”。学生追思之情的高涨,充分体现了傅斯年对待学生的真诚之心。最后校方公开公布了傅斯年去世的原因,解释了误传,学生们的群情激奋才得以平息。

人生就是这样,没人能够做到十全十美、面面俱到,可是,拥有真诚的品质却能让你获取更多,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对待学问,我们都要有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用真诚去求进步,用真诚去关心身边的事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好的自己,给予自己更好的生活和成就。

北大行动指南:

1.换个角度看问题,拿出诚意来

做任何事情,我们要学会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把对方的追求与目标放在首位。为了使对方信任自己,彰显自己的诚意,要先迎合对方,以真诚来激发对方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为今后的合作打造良好的基础。

然后,要动之以情,如果对方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无论你如何能说会道,如何熟谙各种洽谈技巧,都将无济于事,都将无法使对方心悦诚服。相反,如果我们能正中下怀,在交流的过程中努力去发现对方的需求,并提出满足其需求的解决方法,对方就会产生“信任感”,这样不但能好好地体现我们合作的诚意,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我们要懂得“互惠”,在充分表达自身诚意和坦诚的同时,千方百计地彰显你和对方目标的一致性,激发对方的信任。如果想要对方充分信任你,还要强调双方利益的一致性与互惠性,从而提高对方对你的接纳程度和信任程度。

2.为人处世要低调,谨记“树大招风”的道理

中国有句俗话“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这是我们生活进步及长远发展的道理。因为在生活上,有能力的人会在工作、学习中时刻展现自己的水平,让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垂青。但是,作为一个优秀的人,应该懂得树大招风的道理,时刻谦虚做人。这是北大才子深谙的道理,也许年少轻狂时,他们会刻意彰显才华,但是随着不断成长、成熟,他们渐渐明白了低调的重要性。然而,谦虚也要有度,要把握住这个尺度并不容易,我们既要学会保存实力,又要适当彰显。说到底,低调做人其实就是一种谦逊的为人处世方式——不当出头鸟,但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北大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实验室中,不会一个劲地表现自己,可是当接受提问和被征询意见的时候,他们会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所谓三句现真章,一个人有无能力,通过他的举止谈吐,别人能明确地感受得到。所以说,对待事情,我们不必过于高调,要明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道理,不必争先恐后,只需等待时机。

北大思考题:

教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一个先生在太太面前掏口袋的一刹那,一些袋内的酒吧火柴盒、未中奖的马票,以及旧情人的照片等,均散落一地。他在慌张之余,为了避免吵架,双手各遮起一件东西。那么,他所遮起最有效的东西是什么?

大家第一时间想到了,那就是太太的眼睛。

确实,学生的回答很聪明,不过,教授却不建议大家这么想。因为教授希望大家明白,真诚才是相处之道,难道遮住太太的眼睛之后,她会不问因由吗?

所以说,撒谎是辛苦的,你得为自己的谎言编织更多的借口。因此,真诚比起撒谎要有效得多。

今天的一小步,是明天的一大步

北大箴言: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季羡林

上天总是公平的,它纵然不会按照你的愿望给你所想要的,也会提供给你所需要的条件。不管是什么样的生活和境遇,不管是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要将其视为训练意志力以及培养各种能力的手段。来看一则在培训界很有名的故事:

有一次,在举办营销会议的大厅中央悬挂了一颗巨型铁球。有位老人询问参加会议的人员,谁能用锤子使这颗铁球晃动。有两个青年跃跃欲试。他们紧握着大锤子,狠狠地向那颗大球击去,但大球毫无动静。

当所有的人都对此表示怀疑时,那位老人拿出一把小锤子,开始敲击那颗大铁球,敲敲停停。厅中的人都疑惑地看着老人,沉重有力的大锤子都做不到的事,难道这把小锤子能吗?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半个小时过去了,人群开始骚动。又过了十分钟,忽然,围在最前面的人大声叫道:“看!铁球在动!”

大家仔细一看,果不其然,那颗大球真的开始晃动了。

而后,那位老人淡然说道,如果你在等待成功的途中失去了耐心,那么,你将会用你所有的耐心去等待失败。

正如老人所言,做人要有耐心,才能等来成功。我们要明白,今天的一小步,就是明天的一大步,千万不要忽视和轻视这一步一个脚印的勤劳。

不要以为那些北大的学生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成功,他们不是顺风顺水地进入这座学府圣殿的。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全国千万学子中出人头地,经历的艰辛远非常人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一点一滴的积累,这一切都是无法实现的。

布衣教授季羡林是国学大师、学术泰斗,是北京大学唯一一位终身教授。回看季老先生的一生,诚如他自己的总结,关键在于勤奋,一步一个脚印。他曾经说过:“在长达60年的学习和科研中,不管好坏,鸳鸯我总算绣了一些。至于金针则确乎没有,至多是铜针、铁针而已。我的经验压缩成两个字,是勤奋。再多说两句就是:争分夺秒,念念不忘。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

从一步一步的勤奋中,季老先生从一个贫困的农村少年摇身一变,成为了撼动中国文化界的泰斗,这是不容易的。他一辈子都在发奋努力,锲而不舍。虽然季老先生总是将“我年少无大志,中无大志,老也无大志”挂在唇边,可是他却“说一套做一套”,固然没有扬名立万的追求,但是他穷其一生经历做学问,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出生于贫困农村、食不果腹的他,没有优越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他曾经为亲戚们放牛,捡牛草,然后花费一个上午去晃悠,只是为了中午的时候亲戚们给他一口粮。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他坚持每天上学,再利用空闲时间来学习外语。在当时,正规小学是没有英文课的,他只能自学。到了中学的时候,除了上课学习,他还参加各种课外补习班,阅读大量课外书,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小说,他通通熟读。

当然,这不是为了打发时间。季老先生只是对古文有浓厚的兴趣,他觉得只有从各种古典读物中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奠定自己身后的文化底蕴和博学的知识基础。

就是这样,季老先生秉承“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思维,勤劳学习,成为了同时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的优秀学子。

他选择了清华大学西洋系,专修德文,并利用闲余时间用心写作散文,赚取稿费。他清华毕业后,顺利担任国文教员。但是对知识的渴求驱使他继续努力求学,所以当了一年国文教员后,他就远渡重洋,到了德国留学,一学就是十年。

当时适逢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国内物资非常匮乏,他顶住饥寒交迫的压力,苦读钻研,终于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于1946年归国,到北大当教授。在长达60年的教书生涯中,他始终将自己看成是一名学生,坚持学习,不断进行学术研究。

在文革动荡的十年中,他蹲过牛棚,到北大女生宿舍当过守门人,可是他却从不放弃对学问和研究的追求。在传达室工作的时候,他把一些小纸条,撕成小小的一片,在没有人来拿信件的时候,偷偷翻译古印度巨作《罗摩衍那》。一遇到有人来,或者生怕被红卫兵发现的时候,他就赶紧把纸条塞回衣袖中,如此艰辛的条件下,他还坚持翻译出了《罗摩衍那》的前三篇。

文革过后,季老先生得到了***,能过上简单安逸的生活了,可是他的努力并未停息。在他八旬之年,依旧天天努力工作,坚持每天去图书馆跑一趟,风雨无阻,译释出了两部巨著《蔗糖史》和《弥勒见会记剧本》。他说:“只要有一口气就得干活。”

季羡林先生是典型的农民出身,可是他一生都在努力。从小时候的自学外语,到“文革”时期的偷译巨作,再到晚年的活一天,干一天,季羡林表现出了一种严谨治学,永不停息的精神。

就像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一样,学问和成就不会从天而降,我们必须要一步一步地去吸收和经营,将所学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用今天的汗水和努力去编织,才能看见璀璨的未来。

北大行动指南:

1.一定要有耐心、有耐性,这是通往成功的钥匙

“耐心”与“成功”之间往往是成正比关系的,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明白的道理。成功不是买彩票,从来都没有一蹴而就的。像北大人一样做事、做人、做学问,沉下身心、踏踏实实去做,才能最终有所收获。

北大人如此,普通人更应该如此。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耐心和耐性,无论是对待生活,还是对待学习和工作,都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品质,不能因为一时的失意而放弃,也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停住脚步。我们必须要明白,人生路上,拼的是谁能走到最后,谁能扛得住。那么,到底拼到最后的人、扛到最后的人,凭的是什么意志呢?其实,往往就是耐心和耐性伴随他们出征,帮助他们取得胜利。所以说,耐心和耐性在我们的成长路上是不可或缺、不可丢弃的。

2.将自己每天的日程表细化

如果你想要从别人给的框框中跳出来,那么你先要给自己制作一个清晰的时间表,做事要做到快人一步。北大人强在哪里?他们胜在细节!

对生活没有规划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更不知道如何去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因此导致效率低下。这样不仅把时间给浪费了,而且还耽误了工作。

别傻愣着了,快去制作今天的日程表吧!

在北大人看来,没有规划是愚蠢至极的,他们在考入北大之初,甚至更早的时间,就懂得了细化每日的日程表,因为这样可以将时间完美利用,提高效率。

北大思考题:

教授给大家举了一个例子:小花每次跑步都跑最后,但这次却在体育答案上拿了个第一,为什么呢?

学生们正在思考,但是教授却哈哈大笑,因为小花得到的是倒数第一。

教授告诉学生们,一个永远跑最后的人,是不可能得到什么第一的,除非是倒数第一。所以,如果你想向第一名冲刺,那么你起码要让自己每天跑快一点。

过去已过,学会展望将来

北大箴言:

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欲言,那就不太容易;言人之不能言,就更难。我就是要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

——马寅初

北大人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更具竞争力,更有价值”。但是江山自有人才出,年年岁岁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和海归回流的各种人才让竞争变得愈加激烈。但是,从北京大学走出来的学子从不为此担忧,因为他们时刻着眼于未来,在他们心中,早已为自己设计好了一个完美的未来。

然而,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会因为过往的经历而困住脚步,一两次的答案失败,容易使他们把自己定性为:差生。两三次的工作失意,也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己总是不及别人”的错觉。

任何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北大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早早地发现了这一玄机。他们会在事物处于静止状态时就发现成功的机会,所以他们不会在乎眼前的一点既得利益,而是将眼光放在未来,以期获得更大的利益。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都曾经历过各种失败,没有谁的一生永远是青天白云、彩虹高挂的。人生总有暴风雨的时刻,也有梅雨淅沥的阴霾。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我们的过去。过去的领先,不代表永远的领先;过去的落后,也不代表永远的落后。

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给自己的头脑装一个粉刷,选择性地从“过去”中吸收对我们将来有好处的点子,而后抹掉一些让我们陷入灰暗的记忆,学会展望将来、规划将来,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1957年4月27日,北大大饭厅发生了一件大事,马寅初在此发表了自己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次公开的学术演讲,提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人口问题。马寅初提倡控制人口发展速度,这和当时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人就有力量”的思维是相悖的。马寅初深知这一点,但是他却提出,这是基于他长期以来对人口调查研究的结果,也是基于他对中国发展的各种思考而提出的。

这个论调也奠定了他一生的起伏浮沉。

马寅初,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也是不屈不挠的民主斗士。他出生在浙江,1901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其后赴美深造,先后获得耶鲁大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15年学成归国后,他应蔡元培邀请,在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也是北大第一任教务长。

在北大教书期间,马寅初呕心沥血地将西方经济学理论及研究成果教授给北大学子。他虽为官,但同时也是一名培育英才的学者,这使他具有高度的使命感。抗日战争阶段,他总是挺身而出,写文章,做演讲,抨击国民政府官僚的资本主义制度以及让人咂舌的通货膨胀。他从经济学出发,反对国民政府出卖民族利益的独裁统治。这使他获得了国内人士的高度赞许,也使他受到***的迫害,被囚禁于集中营长达数年。

然而,马寅初就是这种忠于立场,为了真理、为了大义抗争到底,不会因为过去经历而胆小却步的人。在民族大解放、新中国建立之时,他从一名经济学研究专家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提出了计划生育的设想,倡导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这个提法,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中前所未有的。这个提议很快传到中央领导层耳中,碍于马寅初是响当当的学者,当时中央只是施压说:“不要再说这句话了。”马寅初意识到了自己可能遇到的阻力,不过,他就是如此坚持。

在因为公开演讲收到口头“警告”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内,马寅初又提交了一份《新人口论》的提案,在文中明确地从十个方面论述了为什么要控制人口,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如何实行人口控制等问题。这篇提案被刊登在了《人民日报》上,顿时引发了轩然***。

各方开始对马寅初的论调评头论足,因为这时,由毛泽东亲自发动的反右斗争正波澜壮阔地在神州大地开展,并迅速席卷了全中国。很多政客学者开始抨击马寅初是借着人口问题,搞政治阴谋。加上当时中国人口未满8亿,我国又正在开展大跃进,社会上、中央领导层纷纷涌现出“有人才能成事”的思维。但马寅初并不认为自己的理论是错误的,他只是觉得自己的理论是前瞻的、超前的,所以他坚决不改口。

这一次的坚持让马寅初尝尽了苦头,北大也组织了“批马”座谈会,连马寅初在燕园内的住处都被贴满了批斗的大字报。用马寅初的话说:“有的文章说,过去批判我的人已经把我驳得‘体无完肤’了,既然是‘体无完肤’,目的已经达到,现在何必再驳呢?但在我看来,不但没有驳得‘体无完肤’,反而驳得‘心广体胖’了。”

因为北大学子对马寅初的围攻,不少学者同僚暗示当时身为北大校长的他不再适合担当校长一职。马寅初只好辞职,同时中央政府还剥夺了马寅初发表文章和学术成功的权利,罢免了他全国人大常委的职务,马寅初从此消失在了政治和学术舞台。

但是,他始终不后悔自己的人口控制论调,而事实也证明了马寅初当时的想法是正确的、必要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

我们也许会想,为什么马寅初能够如此历尽艰辛,却始终不改志向和坚持呢?其实,他的做法正体现出了一种展望将来的前瞻性。

不错,论马寅初未提出新人口论的前半生,是一个享负盛名的学者,一名响当当的教授,一个全国人大常委。他可以很安逸地在掌声中度过自己的一生,但是,人是不是只停步在自己满意的位置就足够呢?

如果这样,我们就是自私的、不上进的。而马寅初在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提出了新人口论,让一切安逸和功名成为了过去,使他的将来面临无尽的考验和黑暗。但是,他始终相信自己的立场是正确的,是需要坚持的,是对将来有利的,所以他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无论将来多么艰辛。

所以说,无论你的过去是美好的还是灰暗的,你都要懂得展望未来,目前是将来的过去,我们想要有更好的未来,就要懂得在现在开始改变。哪怕将来的前进之路是迂回的,只要我们现在下定决心,明确目标和立场,仍旧可以走出璀璨的未来。

北大行动指南:

1.展望将来,要勇于表现自己

勇于表现自己,是人生旅程中体现自身价值的一个技能。在工作和学习的时候,我们要勇于表现自己。北大的学子们深谙低调的处世之道,但是在竞争当中,每个人都像脱缰的野马,飞奔向前,当仁不让。他们要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勇敢地表现自我。正因如此,他们才会得到更多的机会。

2.总结过去,沉淀有利于自我发展的经验

完成任务后,无论结果如何,都要学会总结,将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认真总结出来,给自己作为以后办事的参考。

万一事情的结果不尽如人意,我们也要学会总结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吸取教训,尽量避免这样的问题再次发生。可以说,每个人的过去都是自己人生中宝贵的一课,无论这一课的课程如何设置,我们都要懂得从中吸收经验,吸取知识,拓展我们的眼界和见识,殷实我们的发展实力。

北大思考题:

一位北大教授在课堂上问大家:要想使梦成为现实,我们干的第一件事会是什么?

不少学生都回答出了冠冕堂皇的答案,可是教授调皮地说:那就是醒过来。

教授希望让大家明白,沉湎于梦想,沉浸于过去,是于事无补的。面对失败和失落,都不能逃避,要做的是醒过来,面对现实,不管现实有多残酷。

不要害怕失去和缺陷,这是另一种获取

北大箴言:

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邓稼先

如果你想要获得成功,想要获得更多的财富,就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而不是一成不变。在遇到困难时,一定不要退缩,也不要被纸老虎吓破了胆。你的命运要靠你自己掌握,放弃是懦夫的表现。命运从来都垂青于那些善于把握自身命运的人,没有谁的命运是上天注定的。你要做的就是努力改变它。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乐观性格很重要,自己手里的牌再不好,也要坚持打下去,人生这场牌,不在于牌的好坏,而在于打牌的人。

因此,我们不要害怕失去和缺陷,不要畏惧困难和挫折,这对于我们的人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邓稼先,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我国原子武器、核武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很多时候,我们或许会想,成功卓绝的人或许会有不同凡响的人生经历。这可能对,也可能不对,就拿邓稼先的个人成长而言,他是平凡的一个,也是不同寻常的一个。他成长在国难深重的抗日时期,当时所有物资都十分匮乏,连北大、清华等北京城内的最高学府都被迫全体转移到昆明,和南开大学合并成西南联合大学。

邓稼先的家境本就很普通,国难当前,加上环境不济,他要求学其实并不轻松。但是,在战乱频繁和家境中落的现实状况下,他虽然经常辍学、转校,却依然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好成绩,于1941年成功进入西南联大学习。

当时,西南联大的教学条件非常艰苦,不仅教学设施简陋,连师生的生活也十分清贫,经常是一个馒头吃一天。也许,在很多人眼中,这是一种教育上的缺陷,是生活环境的一种缺失。不过在邓稼先看来,越是缺失的条件,越能给自己发奋向上、扭转局面的动力。所以他用全部精力用心学习,天气冷,他扛得住,肚子饿,他也扛得住,如此勤奋刻苦地完成了四年学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毕业后,他进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当助教。在北大教学的过程中,他看到了当时中国物理科学教育上的缺失,因为当时中国对于科学技术的掌握和探索程度还非常低,根本不具备和外国抗衡的条件。

这是中国的一个硬伤,一个明显的缺陷。邓稼先看在眼里,也成为了他的强大动力。为了学习到更加先进的科技知识,取得更好的科学水平,邓稼先在1947年远赴美国参加研究生答案,成功进入了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由于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时间,年仅26岁的他不仅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学位,还成功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取得了博士学位。

邓稼先成为了一颗耀眼的新星,美国政府希望留用邓稼先,给予邓稼先非常优越的条件。可是,这些条件在邓稼先眼里远不及落后的祖国对他的需要。为了报效祖国,他学成归国,全力投入原子核物理研究,开创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的新局面,帮助祖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展了原子弹,成为了“两弹一星”勋章的获得者。

从邓稼先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时候,失去的,或者缺失的,正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诸如邓稼先,没有很好的成长环境,因此促使他下定决心苦读求学,扭转生存环境,改变民族命运;诸如我国近代的科学研究水平,和近代世界发展不相符的科技发展水平,是一种缺失,却正好促使了一批又一批像邓稼先那样的科研人才投身到我国科研领域中,务求创造出不一样的“中国制度”。

所以说,不要害怕失去,也不要害怕缺失,今天你失去的、缺失的,或许正是在告诉你,这是你需要加倍努力的方向。

北大行动指南:

1.饱经风雨,是人生的必修课

一天,一位北大的学生在树荫下垂头丧气,他觉得自己的成绩追不上别的同学,想做的事情也没法做好。他质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自暴自弃。

一位教授看到他,跟他说了一个故事:有个农民见到上帝,扑到他跟前对他说,我每年都祈祷有个好收成,不希望刮风,也不希望下雨,更不要有任何灾害,这样我的田地才会有个好收成。上帝执拗不过他,为了让他明白,便决定让接下来的一年果然没有任何风霜,天天都是晴朗的好日子,稻穗看起来长势也很喜人。农民不禁乐开了花,满心欢喜等待收成的那一天。好不容易盼来了收获的日子,可是他去捏稻穗时才发现,稻穗里面的麦子竟然都是瘪的。

这时候教授跟沮丧的学生说:稻穗跟人一样,如果想要成熟,就必须要经历一定的风吹雨打。无论是烈日也好,风雪也好、还是蝗虫也罢,都是要经历的。只有经历了这些,稻穗才能从灵魂上成熟起来,如果人为地避开了这些考验,稻穗只会像温室里的花一样,永远开不了,也只是徒有其表罢了。所以,我们也要从中悟出,人也一样,如果不经历一定的挫折,是不可能成熟的。

2.别把一时的得失看得太重

不要把一时的得失看成一切,要善于总结失败、总结教训,重新来过。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能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其他客观的外在条件。就像稻子的收成不好一样,不要只从天气上找原因,而要从自身出发,看是不是种子不够好、施肥不够到位、管理不善等等。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出其中的问题,然后去认真解决,这样你才能从根本上把握自己的命运,做自己命运的主宰。

北大思考题:

一次,北大教授问大家:小明的成绩单星期一才会发,为什么星期天晚上他就因为成绩被爸爸训了一顿?

学生们聪明地回答道:因为他爸爸是他的老师。

教授接着问道:为什么小明知道自己的爸爸一定会知道,还是考得这样差?

大家沉默了。

就在这个时候,教授告诉大家,其实,小明考得差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没有想过逃避自己的责任。很多时候一时的得失并不重要,哪怕回家要被爸爸打屁股,但该怎样就要怎样,这才是做人的根本,不弄虚作假比起什么都重要。

心态决定高低,好平台不如好心态

北大箴言:

要想做好学问,先要做个好人。什么叫好人?季羡林先生说:“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就是好人。”我觉得可以再降低一点:“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是好人。”认识自己的不足,懂得要依靠团队,千方百计地为优秀的年轻人创造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是我能够获得最高科技奖的原因之一。

——王选

很多人在看到别人表现得比自己优秀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甚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其实他们的这些想法是不合理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只是还没有发挥出来。我们要是能够引导自己发挥出潜藏的能力,为将来成为有用之才奠定基础,就相当于在自己的身体里面埋下一颗发挥能力的种子。因此,让自己发挥出潜能是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的事情。我们应该学会表现自己,让自己能够健康、阳光地成长。

当我们想要自己主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就要大胆放手地去做,去解决问题,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反,现实中不少年轻人会出现怨天尤人的心态,认为自己起点不高,比不上富二代,拼不过官二代,于是便用一种自暴自弃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将来。其实,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谓好平台不如好心态,家境、环境和社会给我们的只是一个平台,这比不过我们自身的心态重要。

好平台能让我们有高一些的起点,但是诚如龟兔赛跑的故事,有了好起点,缺乏自身努力也不行。不过,倘若我们能有一个端正的好心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我们最终能凭借自己的良好心态,战胜环境,克服苦难。因此,与其花时间去埋怨,我们不如树立起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好心态。

王选是著名的北大教授,也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他研制出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出版行业全过程计算机化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使他自己被誉为当代毕昇,汉字印刷术的发明之父。

王选于1954年入读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在校四年期间,他每天无不用功勤奋学习和钻研,甚至为此落下了一身病根,成为当时数学系中出了名的“半死不活病小子”。不过,年少体弱并没有阻碍王选对学问、对知识、对科研的追求。

1958年,王选毕业后选择留在北大,继续参加科学研究。那是一个火辣辣的、斗志高昂的年代,北大聚集了所有人才,投入到中型计算机——红旗机的研制当中。虽然作为应届毕业生的王选年纪轻、经验少,可是凭借着出色的学术成绩,他被选入了参加计算机的设计、调试的工作中去。

高压的工作如同浪潮一般袭来,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加上长期调试失败,不少同龄人都陷入了沮丧。不过,王选拥有的就是好心态,花一个通宵没完成的,他愿意花两个通宵去弄,因此,他经常一天一夜不睡觉,玩命似的投入到研制工作中,有的时候甚至连续40个小时不眠不休,凭借的就是自己一根筋、永远乐观的心态。

熬得辛苦的时候,王选常常回到宿舍,鞋子、衣服都还没脱就睡着了。也是这种研制习惯,让王选体力透支,加上天灾人祸,研制工作愈发艰难。最后,王选还得了一个严重的病——“红斑狼疮”。由于王选总是不愿意放下研制工作,所以在北大里头治疗了好一阵子,红斑狼疮都不见好转。没有办法之下,王选只好回到上海养病,一去就是三年。

过程中,王选虽然身患重疾,可是依然没有忘记对新知识的吸收。

不过,造化弄人,当王选再次重新投入科研之时,声势浩荡的文化大革命席卷了全中国。北大作为重灾区,加上王选经常收听外语广播,因此,很快被定性为修正主义,再次受到排斥,被送到昌平分校,强制劳动。

成长于动荡的年代或许注定命途多舛,王选旧病复发,病情进一步恶化,让他饱受煎熬。在很多人眼中,王选算是生不逢时了,可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

王选以羸弱的身躯,熬过了文革批斗。在1975年,他将目光投向国家正准备开发的汉字激光照排项目,他对此感兴趣了。不过,他发现,国外其实已经在研制激光照排四代机了,而中国当时还处在铅印阶段。他心里一盘算,哪怕是我国研制出二代机、三代机,那还是比其他国家要落后一代。于是,他凭借着自己见过大风大浪,依旧能咬紧牙关的良好心态,跨越式地让自己选择了“跳级”,下决心研制连西方国家都还没研发成功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并且,汉字和字母之间有很大的区别,汉字的特点是难、复杂,为此,他还发明出了分辨率超高的字形,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设计出了相应的专用芯片,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食用“参数扫描方法”来描述笔画特性的专利发明。这项发明开创了汉字印刷的新局面,使我国出版印刷业告别了铅印时代,也使我国的印刷行业在短短几年间取得了质的飞跃,用几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走了几十年的路。

从病小子,到文革被批,再到跃身成“现代毕昇”,支撑王选一次又一次战胜苦难、迈向成功的,就是他的良好心态。

很多时候,我们的尝试不一定能成功,但是自己认输了,不再尝试的话,我们一定会输。所以说,与其要求好平台,不如练就百折不挠的好心态,做个打不倒的强人。

北大行动指南:

1.学会自我反思

假如自己做错了事情,应该懂得悔悟,更应该责备自己,因为悔悟及责备是敦促自己成长的原动力。如果你不知道反省自己的缺点及过失,更不知悔悟,就没办法得到改进与提升。

你以为北大人就不会犯错吗?你以为他们做什么都是正确的吗?并不是这样的,只是他们拥有良好的心态,经常自我反思,所以才能在以后逐步改进,最终变得完美。

自我反思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可以帮助你去除杂念,更可以让你清晰、准确地做出判断,同时还可以让你理性地认识自己,让你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过失并进行改正。只有对自己进行全面的反省,你才可能真正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所以每天反省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做的功课。通过经常反省,你才可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才能够将过失及错误扼杀在萌芽状态。

2.充分正视自己,端正心态

勇敢地面对自己,正视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适当的反省,对那些不正确的想法、不理智的思维、不完美的事情进行反思,再对其进行及时的纠正,这样才可能获得丰厚的收获;如果你自己开始疏忽、开始怠惰,就很有可能会放过那些本来就应该要反省的错误,从而造成错误的进一步出现。

正视自己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很多北大学子都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来到未名湖前,在倒映的月光下反省自己。而你,完全可以在咖啡屋喝咖啡的时候自我总结,也可以在茶楼品茗时反省,更可以在临睡前反省。你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反省,更应该让反省成为一种习惯,就好像***徒临睡前的祷告一样。你应该虔诚地对自己一天之中所做的事情进行深层次的反省,发现自己的缺点,并予以改正。只有这样,你的人生之路才能够走得更远、更稳。

北大思考题:

一位哲学系教授问大家:当你向别人夸耀你的长处时,别人还会知道你的什么?

大家都苦思冥想,教授告诉大家,其实,你对别人炫耀,别人真的不会透过你的炫耀了解到太多,唯一会知道的,就是你不是哑巴。

可是,这个有价值吗?

因此,教授旨在告诫学生任何时候,都要端正自己的心态,这比什么都重要。

时刻谨记要咬紧牙关,遇事要扛

北大箴言:

我也有一句话形容自己:“我是一个曾经做出过贡献,今天高峰已过,赶不上新技术发展的计算机专家。”

——王选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只是这个愿望有大有小,有的坚定不移,有的随时变卦罢了。而有些人的梦想天马行空,根本不切合实际,这也是很常见的。平常人,只有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不停地努力,才有可能成功。因为这个愿望将是你前进的无限动力,当你觉得沮丧时,想想你的目标,你就能奋起。当然,这个目标也不可以经常变化,如果很多事情都做得虎头蛇尾、缺乏坚持的话,这样的人生也是注定不会成功的。

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白,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能帮助自己的,就是自己的坚持和韧劲,要咬紧牙关,扛到底。要做到“没事别惹事,有事别怕事”,这样,我们才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富足,让未来更加美好。

朱光亚在中国核武器和原子武器研究领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泰斗。作为中国首枚原子弹研制技术的总负责人,他可以说是将军之中的将军,统帅之中的统帅。

不过,朱光亚其实是一个十分低调的人,他的低调和沉稳给了他咬紧牙关、遇事就扛、永不服输的精神。

朱光亚与北京大学有着不解之缘。青年时期,他曾在由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西南联大求学和任教;留美归国后,他投身北大教书,成为了北大最年轻的副教授;在我国核工业创建与发展急需人才之际,他又调回北京大学,参与物理研究室的创办,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核物理专业人才。

当时,在1946年,政府遴选优秀青年学者远赴美国考察原子弹制作的相关技术,朱光亚是其中一位。不过,他怀揣着兴奋激动的心情到达美国时,却发现,原来美国当局的原子弹研制机构是绝对不允许外国人进入的。加上政府承诺的50万元研制经费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且新中国成立之后,苏联竟然在1959年单方面撕毁与我国签订的相关协定,撤走了原子弹研究专家,使我国原子弹研究项目被迫叫停。

怎么办?最后,我国只好“自己动手,从头做起”,不过,党中央如此一声令下,朱光亚等人却深感压力。当时,朱光亚只有35岁,在科研领域只能算是个年轻人,但是如此年轻的他,却在钱三强的推荐下成为了科学技术带头人。

朱光亚只好临危受命,担此重任。

当时,朱光亚面对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那就是一片空白,手头上根本没有相关资料可以参考,他们只能凭空地设想。不过,幸运的是,朱光亚有一次收到了一个人送来的一封信和一张图纸,是一位爱国人士在参加一次聚会的时候,美国一位绅士耀武扬威地拿出一张图纸,声称是原子弹的结构图,然后又卖弄关子地收藏起来。这位爱国人士只看了一眼,但是他警觉地认为这事关国家大业,于是回家后,马上凭借自己的记忆,将这幅原子弹原理结构图描绘出来,传送回中国。

这张所谓的结构图传到朱光亚手上时,很多人都猜疑能不能作为参考,甚至有的科研人员为之鼓舞,以为是天降恩物,给予了他们研制原子弹一个参考。

不过,朱光亚是谨慎的,他知道没有参考资料是莫大的困难,但是不代表在困难面前就该轻易拿到什么都胡乱研究一通。他一看这张所谓的结构图,就知道毫无价值,直接把它扔掉了。

回过头,再面对毫无参考的困难,朱光亚选择了正视困难,扛住,绝不走捷径,也不搞投机主义。他选择脚踏实地地从苏联专家一份报告中留下的碎片开始研究起,从零散的资料中整理出自主研发的方向,最终成功研制出了“中国制造”的原子弹。

过程很漫长,但朱光亚最终成功了。

这有点像我们的生活,每个人都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但是困难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害怕困难,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遇到困难就投降。正如朱光亚当年在毫无参考资料、毫无技术支援的前提下,凭空造出一枚原子弹,容易吗?一点都不容易。算困难吗?是蛮困难的。但是只要咬紧牙关,扛住,一步一步地走,终究还是可以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的。

所以说,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困难,遇到困难就退缩。我们应该有遇事不怕事的精神,明白困难是扛过去的,世界上没有过不了的坎儿,无论多难过,终究能够过去。

因此,我们要时刻谨记咬紧牙关,遇事要扛,别往后退。

北大行动指南:

1.改变三分钟热度的做事习惯

如果我们没有一定的意志力,那么无论做什么都是很难成功的。因为如果你意志力薄弱,就很难静下心来学习,你的头脑里会充斥着其他各种东西,影响你的发挥。不只是学习,它还会影响你的一生,让你一事无成。

试想,一个对学习只有三分钟热度的学生,能考上北京大学吗?

因此,我们一定要坚决摒弃做事情三分钟热度的习惯,从平常的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先从小处做起,譬如认真听好一堂课,认真完成一次作业,然后再慢慢加码,进而保持自己的耐性。

2.难受时,学会转移一下注意力

就像农作物种植一样。一位文学大师曾经讲过,他不会一天到晚只做一个方面的工作。他的书桌上会放三种“工作材料”,一份是小说文稿,一份是文学书籍,另一份则是自我提升的阅读书本。写三两个钟头小说之后,人的思维便对小说的思维模式产生了惯性,并且容易疲劳,因此,他便转而去写文学类的文稿。又过了几个小时后,脑筋又开始疲劳,于是他便去阅读一些自我增值的读物。这样,能够保证自己的思维和身心得到充分调整,而且,还能转移我们的情绪。

比如,我们对某一项工作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的时候,我们不懈地死钻有可能使我们身心疲劳,甚至打击我们的自信心。相反,如果我们学会间作,将注意力暂时转移到别的让我们得心应手的层面上,不仅能让我们自信心提高,也可以保持斗志,让我们继续有心力跟难题死磕。

北大思考题:

一位老教授在图书馆中遇到了几位学生,学生正为学术问题争辩得面红耳赤。教授为了缓解气氛,便问大家:你们经常哭吗?

这似乎是一个很普通的问题,有的同学回答不会,有的同学回答偶尔,有的则回答很少哭泣。

这是一个关于坚强与否的思考题,其实,遇事要扛,是每个人都懂的道理,不过,扛事情不代表就不能哭,越是不会哭的人,承受的心理压力越大,因为他们不懂得抒发自己的压抑。

编辑推荐

热门小说